20年后重读《穆斯林的葬礼》

    看完这本书沉思了五六天,如何写出这篇读后感呢?

20年前我在学校宿舍的蚊帐里看完后偷偷哭泣,抹了不少眼泪。那时是学生身份受心理的暗示,关注焦点在韩新月和楚雁潮这对凄美的师生恋,为之动容落泪。一遍又一遍的听着《梁祝》小提琴声环绕不绝于耳。

如今人到中年奔四的我,再读了一遍之后更体味到韩子奇与梁冰玉的恋情耐人寻味。是一种成熟情感的无奈处理方式,为梁冰玉给女儿留下的那份书信,身为母亲能感同身受到的割肉割舍的疼痛。

青春年少时,阅读小说会追求人物情感的发展进度,故事情节和急切知道结果。而现在的我会细细品味文字的魅力和作家谋篇布局、逻辑精巧描述的功力,以及在表现手法上的高妙与精湛。

这次读得很慢也是隙缝时间翻阅的,把人物关系和时间节点都梳理更清晰了,也画出了人物关系图。真的非常赞叹作家的叙述功底,文字优美、渐进式的推动情节高宕起伏。采用了双轨线的表达手法:一条明线、一条暗线,一条是直播式、一条是倒带式。整部书的时间跨度是大半个世纪,从1900初到1979年,交互着两个不同年代穿插讲述两代人的爱情。同时轴起、转承、拐点、达到高潮,最后重叠并轨到一条线上揭开了谜底,也就是结尾。犹如带着读者走进一座深深的庭院,一间间房间次递打开。

故事的开端真是以一座深庭大院“博雅”宅的大门开端的。

起初,在清晨一位优雅年迈的女性叩开了“博雅”宅的大门。她太急切想看到阔别了33年的女儿——韩新月。但她在门墙上看到挂了牌子:国家重点文物遗址。借助冰玉的心情和眼睛带着疑惑层层为我们推开了《穆斯林的葬礼》之门,慢慢展开,每一章节都引人入胜。这就是为什么第一次读时会爱不释手,事故性很吊人胃口很想知道结局。两代人在追求爱情、自由和权利的道路上都付出了生命。

在京城一条名不经传的胡同里,极为普通的一间玉器作坊住着一家四口。人称“玉器梁”家,玉匠梁亦清有一手绝世技艺雕琢玉器,是祖传的,此技艺只传男不传女也不外传。偏偏梁师傅没有儿子,有两个长得“冰清玉洁”的女儿,相差10岁。姐姐梁君璧,妹妹梁冰玉,模样天生丽质。姐姐从小帮着父亲料理铺子生意,虽没进学堂读书也耳闻目染了善于经营家庭和生意。妹妹尚小,天质聪慧。是梁师傅心目中的“儿子”希望有一天能进大学堂,做有学问的人。果然不负厚望,冰玉考上了燕京大学成为了新时代有知识的女性。在极为普通又不寻常的一天,梁师傅收留了一个流浪儿做徒弟。这个流浪儿只是跟着回回巴巴进门讨碗水喝,他就被玉吸引了,不肯走了。这个人叫韩子奇!

韩子奇的一生:琢玉、卖玉、护玉、守玉、视玉如命。他从穷极一无所有到富甲一方,从小徒弟到名震京城的“玉王”,从辉煌到败落,他小心呵护私藏着的玉器在文革时期被抄荡一空。看着他谦虚谨慎、诚恳踏实地跟梁师傅学手艺,和师傅一起三年苦心打造精雕细琢“郑和下西洋”的宝船。中秋节前两天在宝船就要成功的那一刻,师傅疲劳过度突发脑溢血“无常”了。他“卧薪偿胆”三年在仇人蒲寿昌的店里做学徒,即精进了自己的雕琢技艺又偷学到了英语,懂得了做贸易。跟外商沙蒙亨特合作,一辈子的生意伙伴。当战争爆发时,是沙蒙亨特帮助了他带着珍贵的玉藏品到了英国。

他的情感历程是复杂的,起初是承蒙师傅的厚爱和托付,在危难之中他含恨学艺。学成归来跟姐姐君璧结合,患难夫妻并没有觉悟到爱情。在民国相对和平繁华的那些年月,他凭着手艺和聪明的头脑创办了自己的招牌“奇珍斋”,买下四合院博雅宅。也让冰玉有安稳的学习环境,让君璧坐上了富少奶奶的舒服椅上。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内忧外患,他受沙蒙亨特的启发,带着他珍爱的玉器远赴伦敦。一去十年,临走时儿子天星才满周岁。跟着他一起走的还有梁冰玉,寄宿在沙蒙亨特家。在沙蒙亨特的扶持下,在英国举办玉展,赚钱供相依为命的姨妹妹梁冰玉读牛津大学。在伦敦大轰炸中,沙蒙亨特的儿子奥立弗被炸死了。他醒悟到财富的继承人,不仅是精神上的传承还有资产的接班人。“子承父业”完全落空,儿子天星并没有传承到半点玉器的雕琢技艺、识别。天星对玉一点也不感兴趣,在文革结束平反后也没有要赔偿款。环境造就的吧,韩子奇并没有从小到大手把手教儿子识玉、辨玉、守玉的本领啊。

沙蒙亨特一家是“中国通”,犹为对玉藏品着迷,经营着一家百年老店。而韩子奇没有,他一生的心血“奇珍斋”被摘牌,虽然表面上是败给了老对手蒲寿昌,实质上败给了动荡的年代。

韩子奇和梁君璧是明面上的夫妻,经过穆斯林礼教承认的,现实中活生生在一起的夫妻。暗地里名存实亡,从1946年他归国后就分床而睡。另一面验证着韩子奇跟梁冰玉的恋情,虽在国内见不得光,说明在伦敦的十年他们有多恩爱、深厚。梁冰玉是个一开始就隐形的人,活在韩子奇在心里,活在新月的内心渴望中。新月跟楚雁潮的爱情有多热烈,跟梁冰玉的悄无声息形成极大的反差。一个母亲丢下只有3岁的女儿远走海外从此相思两茫茫。33年后才浮出水面,她想见的,不想见的都没了!这对母女的爱情,新月是早早病逝无福消受,冰玉有寿命却没有了伴侣。不管是活着的人,还是死去的,都没长久的幸福,令人痛惜。这是此书最让人悲痛欲绝的母女,对彼此的思念只有一张小照片。很有感触的是,亲生的就是亲生的,新月每次目睹小照片中的妈妈就会疑心加重。果不其然,她感觉出了现在的妈妈并不是她的亲生妈妈,可惜知道得太晚了。当她知道真相之后,突如其来的真相让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她,加速了死亡。

说说新月的死亡和葬礼,故事的开头就以新月报读大学志愿。小姑娘很有志向非燕京大学不读,英语系志在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家。一直健康开朗的她,并没有发现异样,因父亲骨折入院着急跑去医院才突发心脏病,才检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联想到她的出生环境,雾都伦敦被轰炸过的老都市,战争下的心理阴影造就她的先天身体素质。

她的葬礼——穆斯林的葬礼,极其隆重。描写得越详尽越痛心,越不舍分离却不得不分离,因为人死不能复生。最后,楚雁潮为她“试穴”以亲人即爱人之名。打破了种族的戒律,他们的爱情感动天感动地却没能感动死神别来!

三个男人:韩子奇、韩天星、楚雁潮。我发现这三个男人有反差也有极其相似之处。韩子奇和梁冰玉的恋情,唯有梁君璧知道,屈服于现实的清规教律。梁冰玉只好忍痛放下女儿只身出走海外,在茫茫人海之中寻找自己。儿子韩天星和容桂芳的恋情也只有母亲梁君璧知道,被母亲扼杀了。服从于母亲的一手安排跟陈彥淑结婚,尽管父子俩的内心情感曾有多么的翻江倒海,表面上终究都风平浪静。楚雁潮是高级知识份了,懂得爱,爱得浪漫热烈忠诚,可最后的身体接触是新月去逝后的拥吻。这在视爱情为恶为毒药的梁君璧是不能忍受的,也意味着她没得到过爱情而有伺机报复心理,她没有得到过的满足都要亲手操作一番才获得成就感。儿媳一定要她喜欢的,她看好同意了的儿子才可以娶回家门,不然一律打碎拒之门外。

相对楚雁潮的真诚热烈和坦荡敢作敢为,韩家父子俩是打心眼里赞叹。因为他俩都没有做到的,楚老师做到了,他俩支持着。从另一面讲,活在明处的热烈海誓山盟却不能持久,新月的早逝,楚老师从此孤独一生。而天星的沉默少语,深知一个男人的责任,尽管跟陈同学的结合并不轰烈但温情长久。有了一儿一女的“好家庭”,天星是小姨和妹妹新月的观察者、见证者。最后是天星守着老宅等到了小姨的归来。

三个女人:梁氏姐妹和新月,二代女性的三观。梁君璧没文化不识字,很世俗很守清真规矩教条。苦难的生活让她饱偿辛酸,只认手里有钱能使鬼推磨。梁冰玉、新月母女俩先后才考取同一所大学即现在的北京大学。她们有知识有见解

:“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爱和自由。”冰玉的读书时代是战争动荡年间,战争造成她对爱情的质疑,不敢接受不敢面对。有了第一次的挫败便有了心里阴影不敢接受真挚的奥立弗,直到奥立弗被炸死了才醒悟。新月处于和平初期,家庭生活环境优越无忧是同时代人当中的姣姣者。冰玉是灰白色,那么新月就是明亮的彩色。

从回回们的清规教律中让我思考到一种心理投射,例如洁白。新月的葬礼是纯白色,纯洁静默无声,仿佛宇宙都停止了转动来悲伤这个年轻姑娘的离世。人的一生从赤条条来又赤条条去,出生是洗净洁白的。去时也是洗净洁白的,一块白布掩盖了一切,都归于平静、归于尘土。

死亡在穆斯林的说法是“无常”,生命的无常,时势的无常。梁亦清的无常、新月的无常。战争的爆发,让韩子奇、冰玉的远离北京,去到伦敦。“无常”伴随着韩子奇的一生,年轻时多么努力获取财富。时势的无常,他携带着的宝物,从北京到伦敦,从伦敦回到北京。1966年落入文革反动派抄家红卫兵之手,想占有的终究抓不住了。财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时势的无常,韩子奇在生命倒计时给冰玉写了一封信。他的心愿是临终前能见她一面,天星拆看了他的信抬手丢进了煤炉中一阵火苗灰飞烟灭!天星说:“现在不允许寄信出国了”那个时候有海外关系可不得不了啊。最后的希望都掐灭了,这就是时势弄人。想见的人,死也见不到。

在这部书里我很佩服英国人沙蒙亨特一家的经商和处世方式:乐观开朗、豁达大方。虽然生意人讲究利益,但他是以伯乐之眼抬举了韩子奇。韩子奇的发家致富、成为一代“玉王”跟亨特有着密切的关系。韩子奇和冰玉在亨特家住三年,是最快乐安稳的三年吧?这一家人在战争中展现了人性的光辉,没有趁人之危,一直都是帮扶的相互成就的,这一点非常可贵。还有奥立弗对冰玉的诚挚追求,描写得太完美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20年后重读《穆斯林的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