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年轻人为什么总强调仪式感?因为我们经常过得不认真

我认为仪式感的目的,就是让自己可以真切的感受到自己是有在认真生活,而不是制造“伪仪式感”的假象来象征性的完成某种仪式,借此来麻痹自己其实每天都没有努力的事实。

我有一个室友,她美丽鲜活,活泼张扬,是全宿舍最爱买买买的女孩子。

经常哪个牌子的化妆品出了当季新品,她就会跃跃欲试给我们各种种草,让我们和她一起买,但事实是她自己都还没有买,只是想让室友一起买才可以减轻她的钱包越来越瘪的事实。

image

然而最终的结局往往是大家都没有掏钱包,而她在辗转两三夜,逛遍了各大平台关于这个新品的测评后终于还是忍不住下单了。毕竟那些测评的女孩子在使用了她看上的那款新品后变得真的很不一样了,完全达到了她想象中对于自己的期许,或许自己买了这件新品就会成为网络上这些闪闪发光的女孩。

image

她已经可以想象到在自己拿到新品后,仪式感的拍照、修图、发朋友圈会得到多少个和曾经的自己如此相似的女孩子的赞美和惊叹。

image

呵,生活已经那么苦了,还不允许我增加点仪式感吗?”她这样想着,终于关闭了才下单的页面,放下手机,睡上一个安稳觉了。

可是当她毕业一年后,步入社会,开始了每天计划节省交通费、吃饭钱,还有每个月需要交的房租时,她自己回望过去,最多的是悔恨:为什么在学校要乱花钱呢?

生活固然不能缺少仪式感,但是超出自己能力的仪式感就是伪仪式感,最终无法取悦自己。

没错,上面提到的这个室友就是我自己。

我以前很爱强调仪式感,为了仪式感,强忍着自己没钱的事实还和朋友到处出去玩、拍照发社交平台,可谁知道我每个月都不敢点开自己的花呗账单看,生怕没钱的失败感会挫伤我的自尊心。

那时候的我以为,美好的生活是必不可少的钱堆砌出来的仪式感。

image

适合的仪式感会让人感觉身心愉悦,是生活的调剂品,而不是我买了某样我感觉可以提升仪式感其实并没有什么用的东西后还担心月末的钱不够用的窘迫。

但是仪式感是不必要的吗?是许多人拿来抨击热爱生活的人的靶子吗?

我觉得并不是,当你清晰的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只剩下无聊和苦闷时,要先学会和自己和解。

其实每个人都更清楚,比起买更多的化妆品、金银服饰来修饰自己的并不完美,还不如每天坚持跑步,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康,皮肤更加紧致;

比起买ins风的装饰物让自己拍的照片更高大上,不如先动手让家里变得干净整洁来得更让人开心,踏实;

image

比起学前的仪式感,学习时的专注、用心才是你拿到高分数的关键。

其实生活仪式感的真相是“你做过的每一件闪闪发光的瞬间都是对庸常生活的回击!”,珍惜每一个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我的室友A经常在周末无事时拉我去图书馆打卡,她总说在宿舍里有人看视频,有人吃东西,还有人睡觉,这些会让她没有学习环境,根本学不进去东西。出于我也想提高学习成绩的打算,我接受了她去图书馆看书的提议,毕竟图书馆确实会安静许多。

我们找到一个靠窗的位置,阳光透过窗户倾泻下来美极了,所以她坐下来的第一反应不是先打开书包而是先拿出手机,开始拍照,拍完还要修图、选滤镜,时间已经过去了20分钟。等到她满意了,她终于打开了她的书包,把笔、本子、书还有热水瓶都整齐有序的排列在一起,再在手机上挑选一首气氛合适的歌曲,插上耳机,终于开启了她的学习之旅。

室友A的这种“学习前一系列准备”仿佛在暗示自己对于学习这件事还是很热爱的,而充满仪式感的行为会让她有种特别努力的错觉。

过了一会,我发现室友A已经将手机夹在了书页里追剧了,而旁边排列得整齐漂亮的笔还被放置在原位。

我疑惑的问她:“你不是要学习吗,怎么开始追剧了?”,她有点不好意思的说道:“周末图书馆太安静了,都没有几个看书的人,没有学习的氛围,我都想睡觉了。为了不让自己睡觉,我就只有先玩玩手机调整下状态咯。”

  • 每天满满的仪式感,学习却依旧毫无进展。
  • 弄了那么久的仪式,结果学不到半会,那为什么不再努力学习久一点呢?
  • 完成某种仪式之后,只能欺骗自己:我有努力过了。可事实上却什么回报也没得到。

把自己的生活营造得如此美好,之后呢?剩下的日子就将就过活。

毕业后,她也和她在学习上得过且过的状态一样找了份得过且过的工作。

她的仪式感并不认真,也缺乏意义。

当人对于现实的挫败感到心情低落时,为了改变心情,转换状态,避开自己的错误,失败,遗憾,和悔恨等情绪,会去努力营造一种仪式感,假装很爱自己,很爱生活,然后把完成某种仪式感的打卡或者立下的Flag等同于自己已经完成了从定下目标到成功完成目标的结果,这其实已经完全偏离了既定目标的初衷。

image

我的建议是可以记录生活的美好瞬间,并把它上传至社交平台,但是它绝不是你做这件事的最终目的。

我们去健身是为了让身体更健康,身材更好,而不是拍照拍照拍照;

我们去图书馆是为了学习,充实自己,而不是拍照拍照拍照;

我们去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是为了观摩学习,而不是拍照拍照拍照;

image

对于那些太过于注重生活仪式感的朋友们来说,饭可以凉但是必须先拍出好看的照片;书可以不看但是必须先摆拍成自己又学习了好久的样子然后发到朋友圈,在一片点赞和鼓励中迷失自我。

朋友圈炫耀自己的人不少,但是真的没有必要。

就像我,现在已经基本很少打开微信的朋友圈了,除了微商就是伪文艺青年,去哪里都是拍照打卡,但是文案却是一水的复制粘贴,缺乏自己的内容感悟,这真的还是我们最初的朋友圈吗?我觉得已经不是了。

所以类似蝙蝠这样的陌生人交友软件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让人从“伪仪式感”中清醒过来的平台,毕竟在蝙蝠上发动态可以匿名,还不会让你的熟人看到,只管放心的发你自己真实生活中的小确幸就好。

image

蝙蝠瞬间广场截图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代年轻人为什么总强调仪式感?因为我们经常过得不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