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大兵瑞恩:值不值能用数量来衡量吗?

说心里话,从小就不太看战争片,那种血腥的场面是我幼小的心灵难以接受的,但有时也会因为没有抢到电视遥控器的控制权而被迫和亲哥一起看战争片(家里有两个90后,想必一定经历过“抢遥控器之战”),看到的基本也都是“智胜鬼子”。因此,虽然《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非常著名的影片,也直到现在才看,而且一连看了两遍多,用时一整天,值不值?

影片在一面迎风飘扬的美国国旗中开始了,色彩并不鲜艳,背景音乐十分庄严肃穆,接着镜头转向了一双行走的双脚,脚步仿佛很沉重,镜头渐渐向上拉,我们看到了一位老人的背影,家人们紧随其后,面色凝重。

图片发自App

走着走着,他们来到了一片烈士园,老人哽咽着、抽泣着在其中一块墓碑前瘫了下来,家人们急忙走上前拥簇着他。接着镜头一转,呈现给观众的是一片整齐庄重的烈士园,一块块白色的墓碑是一个个逝去的生命啊!

图片发自App

随后一个特写镜头慢慢向老人噙满泪水的双眼推进,在老人的双眼上定格了三秒后切换到了1944年6月6日奥马哈海滩,画面的色彩开始变得灰冷阴郁起来。

图片发自App

长达20多分钟的惨烈战争现场,没有任何抒情,像纪录片一样展现了战场上直白的杀戮和死亡。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瞬间被炸得残肢断臂、血肉分离,海水混着血水吞噬着战士们的尸体,有的人死前还哀嚎着叫着“妈妈”……。在惨绝人寰的战争中活着的真的是幸存啊!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随着战事的推移,美国军方收到了一批又一批阵亡名单,在整理阵亡信中,工作人员发现有一位母亲三个儿子都在诺曼底战争中阵亡了,而第四个儿子——空降师二等兵詹姆斯雷诺被错投到了敌区,此时生死未卜。

图片发自App

一个母亲在同一个下午收到了三个儿子的阵亡信,她瘫坐在了地上,一句话没说,但是此时无声胜有声,那种撕心裂肺的痛仿佛要溢出了屏幕。

图片发自App

不忍心再看到她收到第四封了,于是美国军方散发出了人性的光辉,成立了一个8人“行动小组”深入德军敌区,为这位母亲找回生死未卜的最后一个儿子。

图片发自App

8个人冒着生命危险救一个人?这种决定引起了很多人的质疑,就连8人“行动小组”也在质疑:

莱宾:8个人为何要冒险救一个人呢?

魏德:莱宝,想想那可怜的妈妈。

莱宾:医官,我也有妈妈。你也有妈妈,中士也有妈妈,我敢说上尉也有妈妈。

厄本:不问原因,只求为国牺牲。

梅利西:下士,那是什么原因?我们都该死吗?

米勒:厄本说的是我们的职责,我们全都得服从命令。

莱宾:就算任务是苦差?

米勒:这才更加要服从。

杰克森:长官,我对此有点意见,我的想法是这次任务浪费了宝贵得军事资源,我觉 得上帝赐给我打仗得天分。要是他派我这个狙击手到希特勒一里范围内,大家就能收拾行囊回家,战争就结束了,阿门。

莱宾:上尉,你呢?你不会抱怨吗?

米勒:我是上尉,身负重任,不会向你抱怨。上级永远是发牢骚的对象,你向我发牢骚,我向我上级发牢骚,如此类推。

杰克森:对不起,就当你不是上尉或我是少校吧,你会说什么?

米勒:那样我就会说这项任务棒极了,意义重大,值得我全力以赴,而且我对雷恩的母亲感到深切的悲痛。为了慰藉她,我愿意赔上我部下的性命,尤其是你莱宝。

图片发自App

每一句话都尖锐地在指责这个决定,全队都在质疑,当然除了上尉米勒,因为他是领导,他要负责“打鸡血”。事实证明他的确是一个很好的领导。

队伍行进到一片破房子时,一对法国夫妇想要将自己的女儿托付给他们,其中一个队员卡帕佐不顾众人的反对,执意抱下了这个女孩,结果突然被德国狙击手击中,倒在了满是雨水的地上。令人不解的是,明知情况危险,他却呼叫着藏在暗处的队友过来扶他起来,或许是人害怕死亡的本能吧。队友极力嘶吼让他躺下别动,他却又掏出了家书,挥舞着说帮他寄出去,敌方狙击手顺着他挥舞的方向找到了狙击手杰克森的位置,还好杰克森提前一秒击中了德方狙击手。说到底是他的善良和愚蠢害死了他。

图片发自App

说到愚蠢,忍不住想多说两句。愚蠢真的是比恶意更加危险。你可以凭借力量来防止恶意,但是面对愚蠢,任何抵抗和力量都无济于事。蠢人十分顽固,但千万不要将这种顽固理解成了坚持或者独立。同蠢人争论和交谈的时候,他基本都是用一些固定的口号、或根本经不住推敲的刻板印象、以及预定的情绪来回应你,在这种情况下和这种人争论是没有用的。

笨点真的没关系,我一直都觉得自己很笨,但它只是一种智力上的缺陷。但是千万不要蠢,因为蠢是一种道德上的缺陷。奉劝一句,珍爱生命、远离蠢人。

好了,书归正传,在发现德军的雷达站时,队友们希望绕道而行,因为这不是他们的任务和目标。米勒上尉坚定地说:“我们的目标是打胜仗。”是的,让他视而不见,任由其它部队中伏他做不到。为此他们牺牲了一个队友医官“魏德”,死前他嘴里不断呼喊着“妈妈……我想回家”。(为什么战死的人临死前口中呼喊的都是“妈妈”?是因为剧情的需要,还是死神来临前,母子真的会产生心灵感应?)

图片发自App

在上尉米勒决定放走一个德国战俘后,队友们的不满终于爆发了。

莱宾:“我宁可坐牢也不想继续了”,他要离开,上尉米勒的忠实拥护者霍瓦特立马拔枪对向莱宾:“你不能背叛上尉。”

图片发自App

梅利西:“上尉,雷恩已经死了,我有很强的第六感”。

此时队心混乱到了极点,米勒上尉开始淡定地谈人生:“我是个老师,春季还是棒球教练。有时我觉得我变了很多,回家后也许妻子会不认得我。瑞恩对我来说只是个名字,但是带他回家能让我早点回到妻子身边。我知道每多杀一个人,我就离开我的家庭越远。”说完默默走了,队友们慢慢跟了上来。

图片发自App

我想,他引出了“家”的这段话是一剂恰到好处的“鸡血”,队友们看清楚了战争的无奈、为什么会选择放走俘虏以及拯救雷恩的意义。所有人都坚定了一个目标:救出瑞恩,早日回家。

戏剧性的是,当他们找到雷恩时,他却不愿意回家。他说:“但我的命令不许我擅离职守。我何德何能可以先离开?为什么不是他们?他们也同样努力。”

图片发自App

也许是被瑞恩触动,也许是集体利益的驱动,他们决定留下助攻守孤桥。而主动提出这个意见的并不是上尉米勒本人,他没有勇气提出这个意见,他不能替队友们做决定。忠实拥护者霍瓦特立明显看出了上尉的心思,于是他主动提出来了,他说:

“如果我们也一起留下来创造奇迹怎么样?有一天,我们回想此事,也许会觉得在这场混账战争中,拯救雷恩是唯一的好事,我们会留下来,一起为团聚战斗。”

为了助攻,守住孤桥,他们牺牲了四个队友。援军来了,米勒上尉却被子弹击中了,临死前他用微弱的气息在瑞恩耳边说:“詹姆斯,别辜负大家。”

图片发自App

8人“行动小组”中活下来的只剩莱宾和厄本了。再来谈谈厄本。

他只是一个翻译官,没有上过战场,对战场充满了恐惧,他能成为“行动小组”的一员仅仅是因为它会法语和德语。

图片发自App

镜头展现给我们的更多的是他的善良和懦弱。他善良到敌友不分,懦弱到任由队友被德国兵用刀刺死,却不敢上楼反抗,面对刚杀死队友的德国兵时,他举起手来几乎要投降。戏剧性的是德国兵居然没杀他,对,他的懦弱救了他的命。

图片发自App

我们没有权力去审判他人,我不敢去评判厄本的行为怎么样,我不知道当我身处那样的境地,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可能比他更懦弱吧。人性都有恐惧的弱点,每个人都要过恐惧这个关,我们不能放任恐惧。亲眼目睹了自己曾哀求米勒上尉放走的德国俘虏如今恩将仇报向米勒上尉开枪,厄本终于跨过了恐惧这个槛儿,他毫不犹豫地开枪打死了他。

图片发自App

在寻找雷恩的途中也不时有一些小幽默,比如巧遇一个“假雷恩”。

图片发自App

比如中场休息时,木棒砸倒了一面墙,砸出了一群敌人。(原谅我忍不住哈哈大笑了起来)

图片发自App

影片的结尾镜头给向了瑞恩,他的脸慢慢变老,回到了当下,回到了烈士园,他蹲在米勒墓碑前说:

“我每天都在想着当日你在桥上说的话,我努力活好我的人生,希望这已经足够,希望这至少让你觉得我没有辜负你们为我做的一切。”

说着说着,他哽咽了,他转向妻子:“跟我说我这辈子没有白活,跟我说我是好人。”妻子深情地看着他说:“你是好人。”

图片发自App

我想这么多年来他一直背负着那句“别辜负大家”,一定活得很沉重吧。

随后镜头又转向了那片庄重的烈士园,纵横阡陌的白色十字架惊醒着世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影片又在那面迎风飘扬的美国国旗中结束了。

回到最初的话题:8个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一个人到底值不值?

从小政治课本就开始教育我们,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但这部影片中集体利益却主动保护了个人利益,我们看到了人道主义关怀,看到了人性的光辉。集体给了个人足够的安全感,个人也毫无保留地为集体效了力。我想,生命的价值是没法用数量来衡量的,他们救的不仅仅是一个人、一个生命,而是战争年代中一丝温暖的微光。

再看一下高晓松老师的回答:“国家牺牲了一个连去救他,因为他家已经有三个人为国献身了,一定要把他救出来,这个时候,国家也好决策者也好,首先想到的是不论付出什么代价,要维持我们这个国家最基本的公理和纯良,这件事情一定要干,因为这是一个政府一个被人民所能信任的政府最最基本的合法性所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拯救大兵瑞恩:值不值能用数量来衡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