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上将成长记、中美韩的火力及后勤差异——读《最寒冷的冬天Ⅱ:一位韩国上将亲历的朝鲜战争》

在王树增的《朝鲜战争》一书中,提到了韩军的白善烨,对他大致仅有如下的印象:

1,他曾在伪满洲国担任军官,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术和内部情况有所了解;

2,参加了朝鲜战争的停战谈判。

而白善烨非等闲之辈,他从战前的一个上校师长,在短短的几年中就一路升迁至上将,官拜陆军参谋长,必然有其过人之处。从这本回忆录中,可以找到一些他的成功之路。同时,也可以从一个非我方的亲身经历者的视角,再次回顾朝鲜战争中各方的利弊。

一、成长背景

白善烨的父亲很早就去世。在他七岁时,母亲带着姐弟三人迁到平壤。由于家境贫寒,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一家人差点投江自尽。

为了给母亲减少学费负担,他报考了平壤师范学校。在军校生同学的影响下,白善烨从奉天(沈阳)的满洲军官学校毕业,后在日本“间岛特设队”中的朝鲜人部队服役。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解除了他们的武装。朝鲜翻译告诉他,朝鲜即将独立,俘虏将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劝他赶紧逃跑。于是,白解散了部队,返回了平壤。后经亲戚介绍,他在曹晚值的秘书室工作。

之后,苏联红军占领了三八线以北的地区,金日成的势力不断壮大。曹晚值因反对共产主义而被弹劾下台,白善烨也只好带着弟弟白仁烨南下。在朝鲜战争爆发前,他已是韩军第1师的上校师长。

由于白善烨自幼在北朝鲜长大,会说北部的方言,又熟悉当地的地理情况,这对于韩军后来的北上作战,起到了不少意想不到的作用。比如,在师通信处监听朝鲜军队的电话线时,不小心接通了线路。白善烨就以平壤方言与朝鲜人民军通话,趁机了解到对方已陷入一片混乱的实情。在准备渡过大同江,进攻平壤时,美军只能等工兵架设浮桥,而白善烨熟悉水情,就直接率部从较浅的江面涉水过江了。

二、军旅发展

(一)善于沟通

有了在满洲的服役经历,白善烨自然懂中文。与许多韩国军官不会说一句英语不同,白善烨的英语也非常流利,可以直接与美军沟通。有了语言的优势,他与许多美军高级军官建立起了非常良好的关系。这不仅对自己率部作战、争取改善供给和支援等方面非常有帮助,在未来的升迁上也大有裨益。

第1师配有20多人的美军顾问,负责后勤、通信和空中支援的军事顾问对白的帮助最大。对于酗酒成性的美军首席军事顾问,他也敢于大胆地提出调换。

美军本来计划独自进攻平壤,但白善烨认为收复平壤必须有韩军的参与,遂向米尔本军长争取到了参战的机会。他认为,即使没有足够的军车,韩军可以在多山的地形中昼夜徒步行军,甚至可以比机械化的美军早一步到达平壤。

美军第7舰队第5巡洋舰支队司令阿利·伯克有卓越的领导力,战后被从少将破格晋升为上将,美军现役的宙斯盾驱逐舰也以他的名字命名。该支队的大口径舰炮为白的部队提供火力支援,所以他常自谦为白的“炮兵司令”。在有关自己的著作中涉及白的部分,还专门将初稿寄给白,以确认是否有不妥之处。二人的关系之好,伯克将军甚至派自己的军医治好了困扰白多年的疟疾。

在接任陆军参谋长时,白惶恐无措,担心无法应付当时政治斗争的重重压力。范弗里特经验丰富,给这位年轻的参谋长提出了一些忠告,如慎言、多听参谋和下属的建议、不急于下结论 、不要当众发火等,并给予了不少鼓励,相信他可以胜任这一职务。这些建议让白在日后受益良多。

(二)向美军学习

韩军的作战能力与美军差距甚远,白善烨特别注重向美军学习,连精确的军用作战地图和考察部队的成熟报告都不放过。

在进攻中遇到敌人顽抗,沃克中将提示他,可以避实就虚,从两侧包抄。白依照指示,派出部队迂回穿插,切断了朝鲜军队的补给线,果然突破了敌军的防线。米尔本军长则教会了白如何与美军展开联合作战。

在进攻不顺时,白接受配属的美军炮兵指挥官的建议,实施“巴顿进攻战术”,即以装甲兵为开路先锋,结合步兵、炮兵、工兵和空中支援,快速向敌军阵地的纵深推进。美军这种多兵种协同作战的方式,不仅在进攻时威力强大,在退却时也可以提供有力的掩护。在溃败时,配属的美军炮兵团用最大的射速,彻夜炮击志愿军,才使白的第1师逃离了云山的包围。

范弗里特对敌军可能集结的地区实施炮击,且不吝惜炮弹,以此重挫对方的锐气,粉碎其进攻的企图。这种凶猛火力输出的打法也给了白善烨很大的启发。

此外,美军在部队建设上也有独到的一面。比如,禁止对放弃抵抗的朝鲜士兵开枪,注重收集战场文件,记录部队每天的战斗情况,以便建立战史档案。而对战争中的大部分资料整理,韩军只靠个人的回忆。

(三)作战勇敢

当时的白善烨很年轻,没有经验,指挥着一万多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士兵,依然勇敢作战。面对严峻的前线形势,又收到弟弟发来的诀别电报,他内心虽然害怕,表面绝不流露出恐惧的表情。

在防线动摇的危机时刻,白善烨更是亲自冲锋,从而稳定了军心。在后来担任韩军第1军军长时,他竟然将军部设在了前线。

(四)指挥能力

从朝鲜战争开始,其他各师的师长不知道换了多少位,只有白善烨在这个位置上坚持了下来,足见其指挥的能力。

由于在多富洞等处的战绩不错,他的第1师得到了美军的信任和肯定,并作为主力编入美军第1军(下辖美军第25师、韩军第1师、土耳其旅)中。在米尔本军长的赏识下,该师又补充了一个美军坦克连和一个美军火炮团,火力已提升到美军师的水平。

白善烨习惯于亲自审问俘虏,不仅可以获得所需要的情报,也为了了解对方军队的精神状态。就是他从俘虏口中得知,对方是南方的39军,之前一直在海南岛作战,联合国就这才确认志愿军已参战。更夸张的是,朝鲜人民军的俘虏甚至帮助韩军排雷,因为都是他们亲手埋设的。

白善烨不墨守陈规,在担任韩军第1军军长时,他训斥迷信美军教案的师长。一旦教案中没有提到如何与失去联系的团通信,这位师长就无计可施了。白大怒,命令他立即派通信连长想办法联系该团,并在事后换由其他得力的师长接替。

下辖一个师的师长嫉妒白善烨的快速升迁,故意不听命令。他的做人原则本是“能忍则忍”,却在作战处长的言语相激下,直接驱车到该师师部,质问这位师长,迫使其迅速执行了命令。

三、火力与后勤

在朝鲜战争中,对于中美韩这三国部队,火力和后勤无疑是致胜的重要因素。

(一)火力

韩军开始缺乏训练和装备,无法对付朝鲜军队的T-34坦克,只能组织敢死队,绑着炸药,与朝鲜军队的坦克同归于尽。直到美军提供了反坦克火箭筒,形势才逆转。

当时美军的一个团,下辖3个步兵营,1个105毫米炮兵营,1个坦克连,1个155毫米重炮连,炮弹充足 ,且有空中支援。而韩军师的火力与之差距甚远,在105毫米炮兵营中,连炮弹都要节省着用。志愿军的火力也很不够,书中提到,志愿军对韩军第1师发动进攻前,也不过是以迫击炮和机枪进行火力准备而已。

(二)后勤

双方的拉锯战彻底破坏了半岛的农田和庄稼。当时的韩军将大麦和白米混着吃,副食品极为有限。白善烨大胆向麦克阿瑟提出伙食供应的问题,换来了各种补给品在师部的空地上堆积如山,而且都是适合韩国人口味的,其中包括专门从日本空运而来的紫菜、鱿鱼等野战食品。直到战后组建第1集团军时,韩军依然吃不饱肚子,连白的猎犬都被饥饿的士兵杀掉吃了。

美军则不依赖当地的粮食,全部都由海外运来,伙食也不错,分为ABC三个等级:A级口粮是包括牛排在内的西餐;B级口粮是热香肠或者集体供应的加热食品;C级口粮是罐头和便携野战食品。

志愿军就困难多了,根本无法在当地征粮,战斗口粮是炒过的高粱米、小米和黄豆,以便于携带。另外还有白面馒头,这样可以边吃边行军。在1950年发动的第三次战役时,来自中国大陆的食物仅能满足四分之一官兵的最低生存需求。由于美军的频繁轰炸,汽车兵成为中国军队中最危险的兵种,死亡率远高于作战部队。后勤供应不足使整个部队始终处于极度的饥饿和疲劳中。而且,为了躲避美军的空中侦查,绝对不允许生火,因此很难吃上热食,官兵普遍患有严重的营养不良。

为了对付志愿军,白善烨组建了侦查分队,通过抓获的中国俘虏,收集了志愿军的大量情报。他发现俘虏都穿着粗布制成的军装,手脚被冻伤,许多人染上了伤寒。原来,志愿军的后勤供应不足,只能靠人背马驮,经常打三天仗,就停止供应伙食,饿上三天。依据志愿军的后勤只能支撑3到4天作战的特点,白善烨可以判断出志愿军最快机动的范围,并制定出相应的作战方案。

即便如此,志愿军仍然频频击溃韩军,令韩军闻风丧胆。在自己的韩军第1师彻底溃败时,白的精神恍惚,行为惊慌失措。志愿军就要打到师部了,他还不想撤退,要与师部共存亡。美军顾问团的梅伊上尉急忙将他抱到吉普车上逃走,并安慰道:“胜败乃兵家常事,下次再打赢就是了。”

在志愿军攻势如虹下,韩国军民担心如果联合国军撤走的话,韩国必然亡国。此时,白的方寸大乱,企图靠所谓可预言国家存亡的《郑鉴录》来寻求宽慰。

直到最后朝鲜停战,联合国军并没有下海,韩国也没有亡国。如果当年的志愿军在火力和后勤上更有保障,恐怕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当然,历史没有如果,只是留下了许多的问题和教训给后来的人。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韩国上将成长记、中美韩的火力及后勤差异——读《最寒冷的冬天Ⅱ:一位韩国上将亲历的朝鲜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