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儿子,结果差点憋出内伤来

在中国,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未来,每一个家庭的焦点都在孩子身上。

正因为孩子是焦点,往往我们把太多太多的问题都归因到孩子身上。

昨天晚上,在书房,我浏览网页新闻,儿子听古诗,媳妇看书,一家三口各自忙碌着自己的事情,那场面相当的温馨、和谐。

自有了儿子以后,家里很少有这样恬静的场景,所以我很享受。

这样的时光总是过的很快,媳妇宣布:“大家停止手里的事情,准备洗漱睡觉。”就在这时,一条信息很不适时宜的被发送到了媳妇手机上。

媳妇看完信息淡淡的道:“儿子,老师要求你把75首古诗,剩余的全部背过,月底参加古诗比赛。”

说完,媳妇继续看书,嘴上却又催促我们:“赶紧着,你们先去洗漱,洗完床上去背。”

我看了看时间,就准备关电脑,就在这时,“咣当”一声,“唉呀!咋滴啦?”媳妇被惊得问道。

我回头扫了一眼,儿子呆呆的盯着手机,手机扔在学习桌上。

“儿子把手机摔到学习桌上了。”我武断的推论道,自以为猜了个八九不离十,自以为没有掺杂任何感情色彩的讲述事实。

媳妇故意表现的不置可否,反问道:“真的吗?别故意摔手机,手机比较精密。”

这时候儿子没有反驳也没有解释,目无表情的坐着。

想到昨天儿子在拼乐高时不高兴,就把乐高零件摔到了地上。那时我选择相信他,他从来没有这样发过脾气,摔乐高应该就是想尝试一下摔东西发脾气的感觉。我和媳妇都很默契的没说话。

可是刚刚他又因为一个背诵作业,摔手机。

想着想着我就把自己的火点着了——啥情况,有过一次,我没说也就算了,咋刚过了一天,又整一出,是在试探我的底线吗?

我努力平静下来,给儿子讲道理道:“儿子,你昨天摔玩具,我没说你,但今天又摔手机,这就不好了。每个人都有生气的时候,生气了,发泄一下,这无可厚非,但是咱不能总摔东西。”

我自以为轻声又没有太着急,很尊重儿子,并且说的也很有道理。

结果儿子却根本无视我,目光呆滞的盯着手机,淡淡的嘟囔了一句“你们总是这样。”

我以为自己听错了,反问道:“你说什么?”

儿子还是一副机器人的表情,嚅嗫道:“你们总是这样。”

啥,不是,我不是在批评他吗?咋,又是我的错了?这矛头咋就指向我了,这不对呀,我咋错了?不是,就算我错了他也不应该嘟嘟囔囔的,可以好好说话沟通呀?——我有点气急败坏:“我们怎么了?”

“你就爱贴标签儿。”

不是,咋又成了我贴标签了?这得说清楚,啥情况呀,这是?——我心里那叫个急火攻心,想发作,但一想道看得那么多育儿书,还是冒着自噬内伤的风险,强行压了下去。

“贴什么标签了,你告诉我,如果是我的错,我给你道歉。”我虽然强行压住了火气,但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还是无法平淡自如,稍显急迫。

儿子却开始沉住气,以不变应万变——沉默。

不是,我有啥错,你倒说呀,干啥,你这是要憋我内伤呀!再这样我肯定内伤吐血,——于是我假装平静的讲大道理,以此发泄火气“有什么事情你要跟我说,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脑子里想什么,别人是猜不到的,你得说出来才行,如果是我错了,我给你道歉,只有你说出来我才知道,有什么问题咱们要沟通……”

媳妇一看我这么不淡定,就打断了我“你先洗漱去。”

看了一眼一脸委屈的儿子,我感觉自己才是受伤最重的,深呼吸了两次,内心咬牙切齿的指着儿子,颤抖着离开了书房。

到洗漱间对着镜子就是一通无声的抓狂,稍有恢复后想——我错了吗?也许是我错了,但是那啥,错哪了?错了你说呀?你不说我哪知道?你不说就是你的错?

这时我听到媳妇在开导儿子,儿子说:“我没有摔手机,只是没想到放手机时声音那么大。”

我对着镜子,傻了。

经常自以为从不轻易对事情下定论,从不会武断的给人贴标签的我,却犯了这么低级的错误。

我赶紧调整了心态,勇敢的给儿子真诚的道了歉。

今天看书的时候,才终于明白了,昨天乃至之前的很多事情,我所总结的经验,都没有找到根源。

昨天的武断和贴标签只是我促使这件事情恶化的因素,而不是真正原因。

真正的原因有一个科学的解释——焦点就是原因。

有这样一个故事:1973年,一个叫彼得·赖利的18岁小伙子,一天晚上聚会回到家里,他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妈妈躺在地板上的血泊之中,他马上报了警。

后来警方的尸检结果显示,他妈妈是被十分残忍地杀害的:喉咙被割断,三根肋骨骨折,两条大腿骨也碎裂了。

就在小伙子以为警方会帮着找到真凶,为以告慰妈妈在天之灵时。

悲剧发生了,警察盯着身高一米七,体重55公斤的小伙子在妈妈遇害的门外茫然发呆,怎么看怎么那么像凶手,虽然小伙子全身上下没有丝毫血迹,似乎不太可能是凶手,但警察敏锐的直觉却锁定了小伙子——小伙子就是凶手。

于是警方之后的调查就偏向了赖利。

调查显示,他的妈妈性情十分暴躁,对待他的态度也十分恶劣,警察因此就推断赖利有条件也有动机,他可能因为忍无可忍而杀了母亲,这种解释看似说得过去。

于是警方带走了赖利,在长达16个小时的时间里,有4名警察对其轮番盘问并以各种手段诱导、逼迫他认罪,小伙子被折腾的精疲力尽彻底蒙圈了,木讷了,签下了认罪书。

第二天,赖利在牢房中醒来,可怕的疲劳感消失,他这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大错,然而为时已晚——在此后的庭审中,再也没人理会他的抗争。

直到两年后,当时的首席检察官去世,人们才在他的文件柜里发现了赖利的不在场证明,这才使得他从监狱获释。

焦点就是原因:一开始警方就将焦点放在了赖利身上,他们在做一个证明题,他们所有的证据都是为了指向赖利而搜集的。

一开始关注的焦点不仅使人感知到重要性,还能让人感知到因果关系。

往往在某一时刻最突出、最引人注目的东西,就是最重要的东西,它甚至会影响人们对因果关系的判断。

就像这个故事里说的一样,昨天的事情一开始我就将咣当之声作为焦点,将儿子摔手机视为焦点,并将焦点看作是原因,武断的认为昨天的事情就是儿子的原因,出发点就是错的,以至于我一错再错。

因为我们太在意孩子的一切,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焦点,这使得我们在很多事情上的判断出发点就出现了错误,我们把每一件和孩子有关的事情都归因到孩子身上,把他们的行为和语言在大脑里加工后,得出自己的结论,错误的把焦点看作是原因。

孩子哭,我们找孩子的原因;孩子闹,我们找孩子的原因;孩子不好好学习,我们找孩子的原因;孩子逆反,我们也找孩子的原因,总之孩子就是所有问题的根源。

其实每一个父母都应该深入的思考,孩子哭时,闹时,如果我们不把孩子这个焦点看作原因,那我们会发现是有人或事物使孩子受到了委屈,是孩子无法承受所以才会哭闹,就像我们成人一样也有承受不了的痛,总是在委屈或痛苦积压下哭的像孩子一样。

孩子不好好学习时,如果我们不把孩子这个焦点看作是原因,那我们会发现是很多外在环境或人的因素影响了孩子的学习,这才使得孩子无法精心学习,就像我们成人一样很难自律,在很多事情上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使得我们半途而废或功亏一篑。

孩子叛逆时,如果我们不把孩子这个焦点看作是原因,那我们会发现每次孩子的叛逆时,其实是我们在高高在上地和孩子说话,在自以为是地给孩子讲大道理,那种不平等的对话使得孩子深深的感觉到不被尊重,以至使孩子非常不愿意和我们沟通,就像我们成人一样,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如果有人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给我们讲大道理,我们很难接受,即便是知道他讲的是对的,我们也会生起逆反心理,我们讨厌用自己的愚笨去证明别人睿智英明,这会使得我们有一种智商被侮辱的感觉,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接受别人的建议,而且还会感觉那些人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现在想来所有的问题都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自以为是的固执地认为焦点就是原因。

孩子应该是每一个家庭的焦点,但他不是每件事情发生的原因,是我们太关注孩子了,错把焦点当成了原因。

看问题时把焦点从孩子身上移开,找到事情真正的根源,不能找到根源问题永远无法解开,只会错上加错。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儿子,结果差点憋出内伤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