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震惊朝野上下的“乌台诗案” 正式结案:“祠部员外郎、直史馆苏轼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令御史台差人转押前去。”
元丰三年(1080年)的正月初一,正在举国上下沉浸在欢乐的新春之中,45岁的苏轼却在御史台差人的押解之下,携长子苏迈离开京城开封,凄凉就道,赶赴黄州。
二月一日,苏轼带着一帮小人泼在他脸上的脏水踏进了黄州城的东门……
元丰四年,也就是公元1081年的春月,因苏轼的俸薪断绝,加之人口二十,苏家生活日益困苦﹕“先生年来穷到骨,问人乞米何曾得”(《蜜酒歌》)。故人马正卿哀其乏食,特向黄州太守徐君猷申请一点土地躬耕,以解饥寒之苦。
徐君猷同情苏家饮食朝不保夕的境遇,特将黄州城内废弃已久的数十亩军营地划拨给苏轼,让他自食其力。军营地为茨棘瓦砾之场,西高东低,黄州人称其为“东坡”。
当年大旱,苏轼饱受了开荒种地的艰辛。一日,苏轼筋力殆尽,释耒望天长叹:“刮毛龟背上……我廩何时高?”
苏轼在黄州与堂兄子安书云﹕“近于城中得荒地十数亩,躬耕其中。”又与章子厚书云﹕“仆居东坡,作陂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
在《东坡八首》诗序中,苏轼说﹕“余在黄州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
苏轼联想到此前在仕途上的优越生活,而今为生计躬耕田亩,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隐居田园有些相似,故想将自己别号为“鏖糟陂里陶靖节”。
“鏖糟陂里”为京城开封俗语,有两种含义:一为处境窝囊,一为乡村野地。陶靖节指陶渊明。陶渊明(约365-427年)死后,他的友人私谥其为“靖节”。“鏖糟陂里陶靖节”,苏轼显然是揶揄自己躬耕田亩的处境尴尬,远不如陶渊明41岁即弃官不作、归隐田园的自由自在。
苏轼曾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老朋友王定国,并征求王定国的意见。估计王定国认为“鏖糟陂里陶靖节”这个名称有点颓废,故苏轼改变了初心。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曾因写诗遭诬陷,降职为江州司马,继迁为忠州刺史。忠州城东有一山坡名为“东坡”,白居易于公事之余,常到坡上植树种花以解心中的郁闷,留下了《东坡种花》《东坡种树》《別东坡种树》等诗篇。
苏轼一生仰慕白居易的人品,是白居易的超极粉丝。他曾写诗说自己“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校前贤”,并自注说﹕“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同是天涯沦落人”,苏轼认为自己的躬耕之地东坡与白居易谪贬忠州种花植树的东坡相同,如不是巧合即为天意,于是毅然地将自己别号为“东坡居士”。
元丰五年(1082年)的正月,苏轼为了耕作方便,作草屋五间于“东坡之胁”。因房子落成之日适逢大雪,有感于雪的品质,苏轼将草堂内四壁绘满雪花,并将其名之为“东坡雪堂”。
三月,连续下雨两个多月,因建造雪堂积蓄告磬的苏家吃了上顿愁下顿,身在病中的苏东坡心情异常沉重。时值寒食节,眼见江水上涨几乎淹没居室,临皋亭屋顶因年久失修,瓦石脱落,到处漏雨,空无食物的锅里煮的是寒菜,潮湿的芦苇在破灶里烧得满屋是烟,百感交集的苏东坡心酸地拿起桌上的鸡毫弱翰,饱蘸墨汁,在纸上写诗二首,记下了这一幕令他终身难忘的窘迫之境:
一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二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寒食,节名,在清明节的前一天。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是说今年春雨太多,连续下了两个月,气候萧瑟如同寒秋。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睡在床上,听到海棠花随风飘落想见其被泥水污染了。燕支,即胭脂,比喻海棠花。海棠花开放时花瓣粉红,凋谢时象胭脂落在雪里一样。
“暗中偷负去”二句,用《庄子·大宗师》“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的典故,借喻海棠花在风雨中很快凋谢,就象是被有力者半夜暗中背走而去。
“何殊病少年”二句,意为海棠被淫雨摧残得憔悴零乱,如同一位大病初愈后头发变白的少年。
继元丰三年初到黄州所作“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一诗之后,这是苏东坡第二次从内心深处哀怜海棠被无情的狂风暴雨所摧残,此诗看似吟咏海棠,实则是哀怜自己处境的难堪。
“春江欲入户”二句,是说雨势来得太猛,加之持续的时间又长,江水上涨,好象要进入屋里。
“空庖煮寒菜”二句,状写自己生活的艰难:没有干柴,灶里烧的是潮湿的芦苇;没有食物,锅里煮的是野地上的寒菜。
“乌衔纸”二句,是说看到乌鸦口衔坟前烧剩的纸钱,方知今日已是寒食节了。
“君门深九重”二句,形容自己处境艰难,进退维谷:朝廷有九重之深,回归无望;祖坟在万里之外,欲吊不能。
“也拟哭途穷”,是说自己真的想仿效晋人阮籍那样作穷途末路之哭。
据《晋书·阮籍传》记载:阮籍经常在酒醉之时驱车无目的地信马由缰,每当走到路的尽头,于感慨万端中大哭一场后再往回返。
“死灰吹不起”一语双关,在字面上是说地上的纸钱灰被雨水湿透风吹不起,实则是隐用汉代人韩安国的话,比喻自己万念俱灰,不再有死灰复燃的奢望。
据《史记》卷一0八《韩长孺列传》记载:“(韩)安国坐法抵罪,蒙(县名)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燃乎?’田甲曰:‘燃则溺之!’”死灰复燃,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
二诗写就,苏东坡在诗末又痛苦地写下“右《黄州寒食二首》”七字,此时的苏东坡已抑制不住内心的酸楚,泪水夺眶而出。
清明节一早,根据传统的习俗,苏东坡命家人钻木取新火。因为木头是枯的,钻了半天就是无法生烟出火。苏东坡有些伤感。
正在这时,黄州太守徐君猷将子夜采得的新火特遣专人分送到临皋亭苏家,苏东坡在感慨万千中以《徐使君分新火》为题,作诗表示谢意:
临皋亭中一危坐,三见清明改新火。
沟中枯木应笑人,钻斫不然谁似我。
黄州使君怜久病,分我五更红一朵。
从来破釜跃江鱼,只有清诗嘲饭颗。
起携蜡炬绕空室,欲事烹煎无一可。
为公分作无尽灯,照破十方昏暗锁。
新火,古代人在春夏秋冬四季轮换之时,各用不同木材,钻木取火,所取火名之为新火。危坐,端正地坐着。
“三见”句,苏东坡于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至黄州,此诗写成时为元丰五年三月,其间有三个清明节,故曰“三见”。
“沟中枯木应笑人,钻斫不然谁似我”读来让人心酸,想以水沟中的木头钻火,可木头是枯的,钻了半天就是无法生烟出火。然,燃的本字。寥寥十四字,说尽自己穷困潦倒之境。
“黄州使君怜久病”二句,是说徐太守同情我病了很长时间,特将五更的新火分一朵给我。破釜跃江鱼,比喻生活贫困。
典出《后汉书·范丹传》:“范丹字史云,陈留外黄人。尝为莱芜长,后遭党人禁锢,乃结草室而居焉。所止单陋,有时绝粒,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嘲饭颗,典出李白《戏赠杜甫》诗:“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饭颗山,传说在长安附近。苏轼用此典自嘲生活清苦至极却依然作诗解愁。
“起携蜡炬绕空室,欲事烹煎无一可”四句,让人不忍卒读:新火到来,想弄点什么吃的,可家中空无一物,没有能够烹煎的食物,那就用新火点燃几个灯盏,免得辜负了太守的一番美意。十方,佛教谓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加之上、下为十方。唐太宗《三藏圣教序》说:“弘济万品,典御十方。”
当年春月,回归朝廷无望,打算终老于黄州的苏东坡听说蕲州蕲水县有很多肥田,便想购置一点,以作为自己终老黄州的家产。
三月七日,苏东坡结伴同行,前往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螺蛳店看田。
行至中途,一场暴风雨从天而降,由于雨具在先行者手里,同行的人在雨中皆呈狼狈之状,唯苏东坡脚不停步,吟啸自若,感觉与众迥异。
过了一会儿,雨住风停,太阳又出来了,苏东坡有感于此,即兴口占《定风波》词一首: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旅途中遇雨,这本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情,然而苏东坡却从这极其平常的小事中悟得了一番有关人生的哲理,以致这首词倍受世人的青睐。
此词的开篇突兀而起:风雨骤至,穿林打叶,劈头盖脑,令人生畏,然而一个“莫听”,道出了苏东坡泰然自若、临危不惧,对大难临头不屑一顾的态度。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莫听”句的进一步升华,实则有“任凭风云多变幻,我自岿然不动”的大丈夫气慨。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这首词上片的灵魂。寥寥十六字,将一个曾经身陷囹圄、饱尝人间险恶的大智大慧者履险如夷、泰然自若、任天而动的洒脱情怀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在这里,苏东坡将旅途中的风雨升华为人生中的各种不同的困苦和灾难,然而在一个历经过大风大浪的人的心中,在一个饱经沧桑的人眼中,这一点点风雨又算得了什么呢?
“莫听”、“谁怕”、“任平生”,这就是苏东坡的胸襟,这就是苏东坡的人格魅力。人言苏东坡胸怀旷达,性情坦荡,读此词即可想见。
此词的下片着重于写自己对雨后景物的感受:
暴风骤雨过后,云开日出,春风习习,酒意随之退却,因身上的衣服被雨水湿透,苏东坡略感有些寒意。
朝前望去,远处山头,夕阳斜照,散发出温暖的光辉,仿佛是在欢迎远道的来者。
回头看刚刚走过的风雨萧瑟之处,云消雾散,一切归于平静,就象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因“乌台诗案”身陷牢狱的苏东坡,可以说他曾经历过生与死的体验。
这首词的内涵,其实是说自己既然能在险恶的政治风云中幸存下来,那么谪居黄州就象那暴风骤雨过后的春寒,虽然料峭逼人,但比起身陷囹圄之时,自然就象那无风无雨亦无晴的时光,反倒让人感到轻松,感到平静……
时隔不久,苏东坡将此词书赠给黄州的朋友,词前小序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就在这次相田的途中,苏东坡突然感到自己的左手疼痛难忍,继而逐渐红肿起来。
恰在这时,潘大临的父亲、元丰二年进士、身任蕲水县尉的潘鲠因听说苏东坡到蕲水相田,热情地前来迎接。
苏东坡以情相告,潘鲠建议苏东坡到蕲水麻桥请当时的名医庞安时诊治,于是一行人前往庞安时的居处。
庞安时字安常,蕲州蕲水人。
庞安时久闻苏东坡的大名,常恨无缘相会。
当日一见苏东坡,即断定其手肿乃药石之毒,非风气所致,于是果断地采用针灸法,一针而愈。
庞安时聪颖过人,医技高超,只是耳聋,听不见人言。
当苏东坡的手疾治好后,无以答谢,便作书相赠说:“蕲州庞君安常,善医而聩。与人语,在纸始能答。东坡笑曰:‘吾与君皆异人也。吾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非异人而何?’”
庞安时将苏东坡的手疾治愈,热情地邀请苏东坡同游蕲水有名的清泉寺。
清泉寺在蕲水县城郭门之外二里左右,始建于唐贞元六年(790年)。清泉寺旁有一洗墨池,泉水甘甜可口,相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曾在此泉洗过笔砚。
闻名遐迩的兰溪就在清泉寺门前流过。众所周知,我国地势特点是西北高、东南低,江河水流大多是由西向东,然而兰溪水流与众不同,溪水在此却是由东向西而流。善于观察事物的苏东坡见到兰溪水西流的这一特异现象,心中顿时沸腾起来……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苏东坡实在是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他想高声呼喊,他想放声歌唱,曾经一度消沉的情绪倾刻间荡然无存。
苏东坡知道自己的呼喊声难与庞安时产生共鸣,于是援笔急书《浣溪沙》词一首,庞安时随着苏东坡手中笔的龙飞凤舞,也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其词如下:
浣 溪 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山下,指蕲水的凤栖山之下。凤栖山,在蕲水县城东三里,山前有清泉寺和洗墨池遗址。
兰芽,兰草刚刚发芽。短浸溪,生机勃勃的嫩芽长在兰溪两岸,充满着活力。这开首一句,道出了苏东坡游清泉寺的时间是在春日。
“松间沙路净无泥”七字凸现了凤栖山间沙路的洁净,一尘不染。
“萧萧暮雨子规啼”七字令人回味,既是说自己游兰溪的时间是在夜幕降临之时,同时又暗示着自己的年岁也已走向暮年。暮雨萧萧,天将黑时下了一场小雨。
“子规啼”三字,寄寓着苏东坡的心境凄凉,“萧萧暮雨”显然是他心境凄凉的原因。
“萧萧暮雨子规啼”七字,其实是苏东坡谪居黄州心态的写真:
到蕲水买田,对于苏东坡来讲与其说是喜,不如说是悲。正是由于自己已经感觉到回朝廷无望,无法实现自己“致君尧舜”的壮志,才不得不行此下策,退而求次,走“终老黄州”的道路。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在《醉歌示妓人商玲珑》诗中说:“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玲珑玲珑奈老何,使君歌了汝更歌。”
白居易此诗是感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朱颜易失、人生易老,整首诗的基调十分低沉。看到了兰溪水西流,苏东坡借白居易诗中的“白日”、“黄鸡”,反用其意,道出了溪水尚能西流,难道人生就不能再少?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寥寥二十一字,即是激励自己不要被谪居黄州这一挫折所击倒,虽然身处逆境,仍要振作起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苏东坡的词使庞安时也受到了感染,当日,两个人在清泉寺内开怀畅饮,尽兴而归。
当年五月,云游四方的四川绵竹武都山道士杨世昌自庐山来黄州看望苏东坡。
杨世昌字子京,善画山水,能鼓瑟吹箫,晓星历骨色及作轨革卦影,并精通黄白药术。
杨世昌的到来,给谪居黄州的苏东坡带来了许多的欢乐。按照道家的规矩,身为道士的杨世昌寄住黄州天庆观里,道家称之为挂单。
七月十六日,天高气爽。
夕阳西下,苏东坡在临皋亭中又萌生出月夜泛舟到赤壁之下游玩的念头,杨世昌道士闻讯从天庆观赶来,主客们携带着酒肴从临皋亭坐船溯江而上,径直游到赤壁之下。
清风轻轻地吹来,江面上波浪不兴,主客们在船上饮酒诵诗,雅兴颇浓。过了一会儿,月亮从东方升起,在吴越一带的上空徘徊着。月光下,白濛濛的水气浮在江面上,水光月色连接在一起。小船在江面上自由地漂流,苏东坡顿时感觉到自己如同脱离了尘世的仙人一样。于是举酒属客,尽情地欢乐着。放下酒杯,苏东坡用手拍打着船的边沿唱起歌来,歌词是:
“桂木的棹啊兰木的桨,划破水月交映的江面啊,船在流动着月光的江面上逆流而上。我的心怀念着遥远的地方,我所眷念的人在天的那一边。”
杨世昌依着苏东坡的歌声吹起箫来,那箫声呜呜咽咽,好象是含着幽怨,又好象怀着恋情,好象是轻轻哭泣,又好象低声诉说。
乐曲吹完了,但凄切婉转的声音却还在耳边回旋,象将断未断的细丝,使潜伏在深渊里的蛟龙飞舞,使独处小船中的寡妇悲泣。
苏东坡的雅兴被杨世昌的箫声给破坏了,他不明白杨道士吹出的箫声为何如此凄凉,于是心情怅惘地扯直了衣襟,端正地坐着,问客人为什么要这样?
杨世昌放下手中的洞箫回答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操的诗句吗?我们泛舟的江面,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这一带山环水绕,一片苍翠,这不是曹操被年轻的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年,曹操攻破荆州,占领江陵,顺着长江东来,战船前后衔接,千里不绝,七色军旗遮住了天空,他面对着长江饮酒,横握着长矛赋诗,原是一代英雄,现在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小洲上捕鱼打柴,与鱼虾作伴侣,和麋鹿交朋友;驾着一只小船,端起葫芦瓢里的浊酒相互劝让,在天地之间寄托着短暂的生命,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粟米,哀叹自己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希望和仙人结伴游玩,也希望能同明月一起万古长存。但是我知道,这事实上是不可能很快就会得到的,因此,借助箫声,把自己的心里话寄托在这悲凉的秋风之中。
面对着杨世昌道士的伤感,苏东坡借助大自然的变化,如江水的流逝,月亮的盈虚以及风声月色来说明任何事物都是无常的。
苏东坡认为看似流去的江水,它实际上并没有流去;时圆时缺的月亮,最终它也没有增减。变与不变就看你站的基点如何。如果以自身变的角度看问题,那么天地之间一眨眼就有变化;如果以自身不变的角度看问题,那么万事万物又都是永恒的。变,万物都在变;不变,万物都不变。那么这个世上又有什么东西值得羡慕的呢?再说,天地之间,万物都有各自的所有权,假如不是自已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要拿。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它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它就成为色彩。你想享用它,没有谁来阻拦禁止你,你想享受尽管享受,它永远不会穷竭,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贵财富,我和你可以尽情地享用它。
苏东坡的话富有哲理,杨世昌道士听了高兴得笑了起来,于是倒了酒重新对饮。主客们在船中从乐到悲,又从悲到乐,一直闹到深夜,酒喝尽了,菜吃完了,睡意也来了,
于是你枕着我,我枕着你,躺卧在船中,竟然不知道东方已经天亮了。苏东坡回到家中,以这次与杨道士等人月夜泛舟于赤壁之下作为题材,写出了一篇很有名的文章,这就是千古绝唱《赤壁赋》。
全赋如行云流水,奇思遐想不断。文章起伏跌宕,结构严谨而富于变化,绮丽多姿而又曲折有致。赋中寓理于情,创造出了一种既蕴含深刻哲理又充满着诗情画意飘逸空灵的艺术意境,整篇文章就象一幅淡雅的写意山水画,令人心驰神往。
继赤壁之下泛舟不久,在一个明月当空的夜晚,苏东坡与几位客人一起携带着酒肴又登上了赤壁矶头。眼见波涛滚滚的长江,苏东坡心潮澎湃,回首西边,三国赤壁大战时的营垒尚在。遥想当年,周郎年少得志,在这里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伟业;而年近半百的自己,却因“乌台诗案”谪居这里,虚度这无聊的时光。报国无门,青春难再,面对着天上高挂的明月与江上的倒影,苏东坡举起手中的酒杯,将满满的一杯浊酒洒向大江……
就在当晚,激情难止的苏东坡在临皋亭中乘着酒兴挥洒翰墨,一口气又写出了一篇惊世骇俗的词作,这就是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艣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古往今来,人们一直把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词认定为苏东坡的代表作,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它在词坛的崇高地位,即开创了宋词的一代新风,为词指出了“向上”的新路,一新“天下耳目”。
十月十五日的晚上,苏东坡又与杨世昌、潘大临等乘着月色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其间攀登赤壁,俯视江山,直游到下半夜才回家睡觉。那天傍晚,苏东坡在杨世昌、潘大临的陪伴之下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家中。
当路过黄泥坂时,月光下的落叶和人影吸引了他们,看到天上皎洁圆满的明月,三个人都激动起来,于是一边走路一边唱歌,相互酬答。间歇之时,苏东坡突然叹了一口气,不无遗憾地说:“有客没有酒,有酒没有肴,月这么亮,风这么清,这美好的夜晚怎样度过呢?”家住柯山以打鱼为生计的诗人潘大临马上回答说:“刚才黄昏时,我撒网捉到了一条鱼,大大的嘴巴,细密的鳞片,样子好象松江的鲈鱼。只是这个时候到哪里去弄来酒呢?”苏东坡听后,十分高兴,带着客人快步回到临皋亭中,与妻子王闰之谈起这件事情,王闰之笑着回答说:“我有一斗好酒,保存很久了,就是为您准备急用的。”过了一会儿,苏东坡与杨世昌、潘大临带着庖丁弄熟了的鱼和酒,在月光下乘坐小船再次溯江而上来到赤壁。
自七月十六日至十月十五日,其间相隔正好三个月的时间。
当船行驶到赤壁之下时,苏东坡发现与上次月下泛舟游赤壁所见到的景色大不相同了:长江的水流得哗哗地响,陡峭的江岸似乎高有百丈,山显得很高,月,看上去很小。由于水位的降低,原来在水里的石头全都露了出来。苏东坡惊叹:虽然时隔不长,以前的山色竟然认不出来了。苏东坡提着衣襟从船上下来,与客人踩着险峻的山岩,拨开杂乱的野草,坐在象虎豹的山石上休息了一会儿,然后爬上枝条弯曲如同虬龙的树木。最高处,他用手可触摸到睡着鹘鸟的高巢;最低处,他低着头就可以看到水神冯夷潜隐的幽宫。
杨世昌道士与潘大临不能相从,远远地落在后面。突然,苏东坡嘬口发出长长的口哨声,那尖锐的声音把草木也震动了,山发出了共鸣,谷也产生了回声;风刮起来了,江水也汹涌起来。在这种情境之下,一丝悲哀袭上苏东坡的心头,恐惧也随之而来,苏东坡顿时感觉到此处不可久留,于是与杨道士、潘大临返回船中,把船撑到江心,听任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
小船在赤壁之下自由自在地流淌,苏东坡与杨道士、潘大临便在船上欢饮着王闰之亲自酿造的美酒,品尝着鲜美的鱼肴,高兴极了。
时间快到半夜,醉眼迷蒙的苏东坡向四周望去,月光下的江面显得冷清寂静。突然,一只白鹤从江南飞来,两只翅膀象两个车轮,黑腿白身就象穿着黑色的裤子和白色的上衣,嘴里发出长长的尖利叫声,擦过小船向西飞去。
苏东坡与杨道士、潘大临一时间皆不知此征兆意味着什么?
小船回到临皋亭后,苏东坡余兴未了,他将孤鹤掠舟一事记录下来,赠给杨世昌道士,以待他日验证解密——
十月十五日夜,与杨道士泛舟赤壁,饮醉。夜半有一鹤自江南来,翅如车轮,嘎然长鸣,掠余舟而西,不知其为何祥也,聊复记之。
当杨世昌与潘大临走后,苏东坡也睡下了。一会儿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道士,穿着羽毛做的衣服轻快地走着,来到临皋亭,先向苏东坡拱手行礼,然后问道:“赤壁之游乐乎?”苏东坡问起他的姓名,道士俯首而不答。突然,苏东坡明白过来,说:“唉呀,我知道了,昨天晚上,一边叫一边从我们船上飞过的那只白鹤,不就是你吗?”
道士抬起头望着苏东坡笑了起来。苏东坡从梦中惊醒,道士随之不见。东坡推开门四顾,那道士早已不知去向……
第二天,苏东坡以这次月夜泛舟游览赤壁作为题材,又写了一篇绝妙的文章,这就是大家熟知的《后赤壁赋》。
回眸历史,苏东坡一生的作品无疑可以代表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而在元丰五年创作的赤壁二赋,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双璧”,被誉为是“一洗万古”的好文章;《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气磅礴,意境深远,是中国文学史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之一。脍炙人口的“二赋一词”不仅被人称之为赤壁的绝唱,也被看成是中国文学宝库中最耀眼的珍品。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北宋元丰五年,岁在壬戌,苏东坡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这一年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变;苏东坡的文学创作在这一年走向了平生的巅峰。
元丰五年,也就是公元1082年,是黄州历史上最引以为自豪的一年,是世界文学史上最灿烂光辉的一年,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块至高无上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