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术读《谈美》资源与方法

一、书籍资源

1.电子书阅读网址http://yuedu.163.com/book_reader/d224a6f5b6d84a38b36fa9b3261b4354_4/bf98fadbe4df4ba0af9e1008c3ee9adb_4

2.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817/09/31655471_679817691.shtml

3.APP藏书馆里也能提供本书的免费阅读

二、拓展资源

1.邀请你看《美学名作赏析 朱光潜 谈美 中国传媒大学 艺术考研 考博》,点击链接观看, 不负好时光https://url.cn/vx1tCnDT?sf=uri(上腾讯视频看热门大剧,下载客户端->【http://dldir1.qq.com/qqtv/qt/QQliveSetup_20_617.exe】)

2.B站看《谈美》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gt411z7r4?from=search&seid=761145425103459801

3.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54y1976L/?spm_id_from=333.788.videocard.15

4.微信公众号

三、阅读方法指导

1.每天读2章,从前言读起,有纸质书的需要在书上做勾画。

2.慢读精读为主,读后需要画思维导图,摘抄句子。

3.联系生活去读书,用美的眼光去审视世俗生活。

4.借助网络多看别人的赏析,提升自我阅读水平。

四、微信公众号一些作品选摘

1.“慢慢走,欣赏呀!” 朱光潜《 谈美》

原创 小七的读书笔记 小柒伴读

好高兴呀,这周收到了朱光潜朱老《谈美》的信。

在信的开场中他写到 “ 从写十二封信给你之后,我已经歇三年没有和你通消息了。你也许怪我疏懒,也许忘记几年前的一位老友了,但是我仍是时时挂念你的”

被朱老这么挂念,怎么会忘记这位阔爱的老友。因为他1929就开始邮寄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恰巧正是在三年前收到阅毕的。在那十二封里这位阔爱的老友写信和我们“ 谈读书、谈修生、谈作文、谈社会运动、谈爱恋、谈哲理、谈多元宇宙”

这次从1932年开始邮寄的《谈美》,朱老则用“无所为而为”的美学精神和我们聊了 “  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如何拥有美,以及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

他说写《谈美》的信是因为 “现在的青年不应该再有复杂错乱的心境了,他们所需要的不是一盆八宝饭而是一帖清凉散。想来想去,决定和我们来谈美”

因为他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美从哪里来?

“美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一半在物,一半在你,在你的手里、在你的眼中,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

美是什么?

“ 美没有像高矮那样,有一个公认的评判标准。但“ 把快感认为美感,把联想认为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此外还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证和批评认为欣赏。”

“美感起于形相的直觉,而这种形象是孤立自足的,和实际人生有一种距离是“无所为而为的”结果。美感不带意志欲念,有异于实用态度,不带抽象思考,有异于科学态度。”

“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二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美的欣赏极似“柏拉图式的恋爱”,对于所爱者只是无所为而为的欣赏,不带占有欲。”

如何拥有美?

一会欣赏,欣赏即前面谈到的知道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

二会创造,这种创作需要有赤子之心的想象,想象之外又必有情感,还可以去模仿。不过模仿是创造的始基。如牛顿所说“天才只是长久的耐苦。

“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匠人虽比诗人身份低,但亦绝不可少。”

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

“艺术的生活是本色的生活,有源头活水的生活、情趣的生活”  这种生活,有人格、有情趣、懂得欣赏、努力创造。

哪怕只是孤零零的生活、也可以欣赏所居的世界,可以创造。觉得许多事都是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要“ 慢慢走、欣赏呀” 不要让这丰富华丽的世界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

在今年我才知道人生只有两事不可辜负、一是爱,二是美。朱老关于美的漫谈,我的读信笔记只能浅显搬运至此。若想和朱老一起漫谈美,请一定要去阅读原书这样才能真正领会到朱老的美学精神。 

这些信虽然是从1932年漫寄而来,仅信结尾这一句 “慢慢走,欣赏呀 ” 都值得我们回阅感叹 “有师如此,幸甚至哉”!在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要懂爱,要寻美、要欣赏、要创造。 

2.转:郑玲淑:人生美化,人心净化——读朱光潜《谈美》有感

朱先生的《谈美》中,我看到了美的底线——免俗。“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不觉得它有多美,甚至还对观赏的人嗤之以鼻的,那只不过是“自然人”。使自然物象迈向审美对象的,一定是“艺术家”,它们能感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审美意境,甚至还会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那充满禅意的审美理解——

诗人王勃,面对赣江烟波浩渺,欣赏两岸绿色茵茵,登上滕王阁眺望,于是看到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看到了“秋水共长天一色”。浩然抒怀:“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江水多变,草木杂生,宋代画家王希孟甄繁就简,鸟瞰山水,以色艳笔浓的青绿山水表现技法,创作一幅长卷《千里江山图》,将我们带向山与水、情与诗和谐共鸣的世界。一幅画,就是墨与色的饕餮盛宴。

郑燮画着他的《竹石》,竹叶聚散有度、翡翠欲滴,笔墨磊落洒脱、秀洁清明,俨然就是他那倔强刚直、孤傲不逊的个性写照。然而,他想表达得更多,于是题诗“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连朱先生也说“竹原来不过是美的形象之一”,但经由郑板桥的审美创造,就被赋予了悲天悯人、物我合一的精神气质,继而实现了从“眼中之竹”到“心中之竹”的超越。

    ……

艺术家就是如此,能在平凡形色中看到空灵深远的审美意境。

朱先生说:“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欣赏美的事物,欣赏艺术家的作品,都是在帮助人们以艺术的感悟去感知世界的美好,以艺术的视野来“荡涤其浊心,震其暮气。”所以,朱先生对我们的嘱托殷殷切切:

“假若你看过之后,看到一首诗、一幅画或者是一篇自然风景的时候,比较从前感觉到较浓厚的趣味,懂得像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达到了。”

——《谈美·开场话》

02追求:为美立心

“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

  ——《谈美·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事实上,朱先生不就是那耀眼的星光吗?所以作为读者,我们更应该“慢慢走,欣赏啊”——沉浸在朱先生思想的光辉里,为美立心。

我爱想象。

我想象,学生毕业之时,围坐一圈,互道祝福,借阿尔卑斯山谷大道旁无名氏写下并竖起的这块标语牌,对学生说一声:“慢慢走,欣赏啊!”——面对漫漫人生路,要以审美的心态漫步其间,方不枉人世一遭。

我想象,跳开世俗功利的“如来佛掌”,聚精会神地享受课堂和教学本身的美感。诗意优雅的课堂会成就我宁静温婉的人生。我在上课,更是在享受上课。我在课堂上敞开生命,和学生心心相印,师生的情感、思维、生命能量在课堂的每一个当下充分交融,邂逅生命的高峰体验。如此,这样的可以才是幸福的审美课堂。

我甚至还想象,朱先生那并不高大的背影一直徘徊在书房与客厅之间,摇头长叹。牵绊他的,是他时刻牵挂着的青年朋友们,他怕他们善恶不分、美丑不辨、价值观混乱。这种怕,让他提心吊胆,寝食难安。思忖再三,决定一己之力做一番努力——“想来想去,我决定来和你谈美”,因为美可以“免俗”,可以人生美化,继而可以人心净化。

03

教育:向美而生

作为教师,最动人、最浪漫、最富意义的事,莫过于探寻教育中美的源泉,并试图用慢镜头来曝光教育本身的美——

一学生说,看我的朋友圈里时常有关于家人的文字和照片,她现在也会随时给家人拍几张照,并配上一些文字,让一些原以为寻常的片刻成为美丽的回忆;

大学实习结束之际,班里的孩子们自发折了99朵百合花送给我,说是祝愿我永远如花儿般灿烂。我的心花确实在那瞬间绽放了;

一个暑假,我收到一位女孩的短信:“老师,今晚九点记得看看天空,那是我送给您的礼物,千万记得许个愿哦!”虽然那晚的天空有点阴,并未看到流星雨,但之后我常常会无意识地抬头看看星空,总觉得那神秘闪烁的夜空与我有点关联;

……

最美的教育,莫过于师生相互启迪、彼此成全、共同成长,让双方都变得更美好,进入“湖光秋月两相和”的境界,彼此都用心灵的彩色相机定格下美好的片段,并使那些片段成为永恒。愿我们能慢下脚步,一边行走,一边欣赏,不辜负世界的恢弘和人生的丰富,求真、向善、臻美。

你可能感兴趣的:(利用信息技术读《谈美》资源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