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初次见到首图上的这个男人是在一本叫做《环亚旅行》的书里,一本看似很正经的环亚旅游游记的书,但是略翻看后却又发现不是那么正经的一本的游记。
作者在最青春的年纪独自搭车从雪山之国出发前往尼泊尔的加德满都,旅途的第一站便莫名其妙地迷失在这片陌生的空间里。
赶在下一个日落之前踏上新的征程,从印度的恒河辗转到德里,之后又去往阿拉伯海和德黑里。
或许是因为我在书店停留的时间太过匆忙, 还没来得及去打探这个当年英气逼人果敢独自上路的年轻人在他的后续漫长的旅途所历经的一切。
只是在合上书页的刹那,我瞄到了如此一段话——
旅行就像是从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遇见一个人到离开一个人,书本上的一站到现实中的另一站。
于是过了很多年才渐渐明白那个浅显的道理,我们人生最好的远方,终将都在书里抵达。
旅行者们并不需要去太多的地方,事实上他可能从未离开,就像智者并不需要读太多无用的书。
我很喜欢作者的这个比喻,对于鲜少踏出自己世界的人们而言,这或许是一个能拿来为自己开脱的借口,但是对于作者而言,仿佛走再多的路,都只是停留在了原地。
造物主很公平,只是有人发现了他的使命,有人还在寻找的路上。
-02-
写作《环亚旅行》时,作者26岁,彼时距离他第一次长途旅行已经过去十年。
对于任何一个热衷于远方的人而言,像作者这样充满奇妙体验的旅程无疑吸引力十足。
但如同作者所说,我希望你能读到它,也许不会即刻上路,但请记住公路是狡猾的,远方像阳光召唤术,驳杂的世界就像旋律金属,我们是这条路上一辆辆推进的战车。
穿越亚细亚漂浮的群岛,所有的旅程都是归程。
年岁渐长时,我们在某一天的某一个时辰,好像会对周遭的一切产生怀疑,那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也不再常常出现在人们的朋友圈中。
是我们对现实和生活陷入了麻木的怪圈吗?
是我们渐渐失去了对未知远方探索的渴望了吗?
是我们一直在徘徊啊,在犹豫啊,在思前想后中虚度了最值得出走的光辉年华啊。
我想,有一天我们都会忘记去过哪里,遇见过什么人,或发生过什么。
只是那个住在物件、票据、日记簿中的人,那么鲜活,仿佛他才是你,而你不过是一个装满悔意的躯壳罢了。
那么如果生命不论怎么度过,都会是有遗憾的,为什么我们不能趁初心尚在,力气尚余,激情未退的时候,勇敢地、热烈地去看一次外面的世界。
不因为物质的残缺,不因为现实的羁绊,不因为内心的胆怯,就这样背起行囊,去那个一直心心念念的远方,哪怕看一看,也好。
-03-
作者途经加德满都的时候,一度被这座城市的杂乱无章迷失了路线。
加德满都没有红绿灯,也没有路牌指示,一切都似有似无,在存在中寻找着虚无。
于是这座城市给作者整个环亚的旅程中添加的注脚就是迷路和无知。
所以你看,任何看似比我们厉害很多的人,他都经历着或者曾经经历过我们难以想象的艰难。
但是没有人放弃,即使迷路,找不到可以下榻的酒店,看不到指示牌,这一站就算败笔,也丝毫不会耽搁下一步的方向。
归根结底,是对来路的期待,促使作者一次次失望,又捡起失望重新上路。
他知道脚下不能停歇,他只是还对下一站抱有期待。
作者在最后的“跋”中留下的两段文字给我的印象很深刻——
无论是读书还是旅行,如果它使你有沉浸感,是你在未来日子里消磨时光的工具,又不至于囿于欲望和情感中无法挣脱,那么你应该坚持下去。
当你做好了准备,仿佛一脚已经踏在瓦拉纳西,你的未来在暮色中隐隐浮现,穿着夹脚拖鞋、热情洋溢的男男女女,你和他们一道踏上火车,赶往下一个淡蓝色、忧郁的天空,而现实却好像跟你开了个玩笑,你千里迢迢地赶来奔赴的伟大前程,却不得不在起点中止。
出走和旅行像极了我们生活,一边在做着看似精心的准备,一边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百变。
什么时候再次启程,也似乎变得遥遥无期。
-04-
年轻时,我们总认为还有时间,抑或是囊中羞涩,把自己陷入困顿而又逼仄的现实生活中,自以为在过着满满当当的生活,实际上转眼就蹭了一鼻子灰。
当然,任何形式的出走都不能以年龄和时间作为界限,这不公平,对大部分人而言,打开自己的世界,踏出脚步,只是勇气尚且不足而已。
是应该抱有期待感,对别的事物,对新鲜的世界,对未知的远方。
当然如作者而言,对生命和未来要保持敬畏之心,不要轻易陷入溺爱或绝望的关系之中,也不要盲目的乐观。
永远不要忘记这个世界有它残酷的一面,也有它可爱的一面。
还有,如果你正经历着去往未知世界的路途之中,我祝愿你,一路平安。
如果你跟我一样,尚有一片远方待启程,我希望我们都能鼓足勇气,去看看这个残酷又有点可爱的世界。
旅行很容易,出发很容易,逃避很容易,但寻找答案并不容易。
因为最好的远方,不在别处,而在眼前这本厚重的书里,我们终将在书里抵达并找到一切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