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看古代“斗茶”二三事

在自然界的万千物象中,哪能缺少茶这样的精灵?正因为有了茶,陆羽为她写下了《茶经》而传世,卢仝为她写下《七碗茶歌》而歌唱,一向以俭朴儒者风范为名的范仲淹都写下了《斗茶歌》而为人传诵。

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的风尚,源于中国。到唐朝时,饮茶之风已非常盛行。这一期间,官府开始征收茶税,陆羽的《茶经》也成书。宋代时,中国主要产茶区南移到了东南沿海的福建,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政府实施茶叶专卖,周边其他少数民族还都接受来自中原的茶叶并嗜茶成瘾,同时,民间“斗茶”之风也兴盛起来。

这篇文章我们主要介绍一下北宋时间的斗茶之风,而且,你可能不知道,后来日本在我们的影响下也出现了斗茶。那日本的斗茶和中国的斗茶又有什么不同呢?

01.范仲淹《斗茶歌》:鼓励以儒家积极入世、养廉励志思想来作茶事

北宋建国时便与茶结缘,这跟继承了五代南唐民间饮茶的遗风以及朝廷的爱好有很大关系。很多人都认为宋微宗是北宋饮茶、斗茶的创始者,上行下效,宋代因此茶风鼎盛,其实不然。

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年间(960-963)就沿南唐制度,在建安设置北苑贡茶。由此可见,从北宋开国到徽宗的几位皇帝其实都嗜好饮茶,而斗茶之风,更早在建安民间便已兴起。在蔡襄《茶录》中也曾提及过,当时称之为“试茶”。

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初,朝廷开始派贡茶使到北苑督造贡茶。同时又特颁龙风团茶的模型,为造制龙风饼茶做准备,自此成为北宋龙凤贡茶的开端。而范仲淹就处于北宋中早期贡茶迈向兴盛的年代,面对宫廷与文人士大夫之间茶风鼎盛的状况,也不由地写下了为古今好茶者所传诵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范仲淹的政绩以及文学上的成就为世人所熟知,然而,他也喜品茗试泉,是北宋“斗茶”论者的先声,却鲜为人知。以范仲淹的俭朴儒者风范,尚如此歌颂斗茶,感叹茶的魅力,实是因为斗茶风靡一世,无与伦比。以斗茶为诗题的《斗茶歌》,不仅早于同时代的梅尧臣、欧阳修、蔡襄等人有关斗茶的诗作,而且还是可列为第一篇专论斗茶的诗作。虽然范仲淹的《斗茶歌》是赞扬斗茶的先论,但却不是意在鼓励斗茶风气,而是崇尚以儒家积极入世、养廉励志思想来作茶事。由此可见其儒家俭朴、清白而有德义的精神,以及体恤农民之苦并为国谋福的睿智。

02.北宋“斗茶”:流程繁杂却又极富文人雅韵

唐朝时煮茶,多用茶釜(铁锅)。将碾碎的茶叶和少量盐放入锅中煮开后,用勺将茶汤分盛入盏中即可。宋代时,煮水不再用铁锅,改用长颈、带盖的汤瓶。团饼茶在丝绸小袋中捶碎熟碾,过筛后,茶粉直接放入盏中。汤瓶中水煮沸后,将沸水倒入茶盏,并用竹制茶宪不停搅拌,直到茶汤表面形成厚厚的泡沫为止。这就是宋朝最常见的点茶方式,待客礼佛一概如此。

在960年前后,宋朝官员陶谷写成《清异录》,其《茗蕣录》一门记录了当时品茶习俗的新变化:

(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像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茶百戏。

从茶百戏开始,一种新的品茶方式——“斗茶”(又叫“茗战”),便开始从建州地区流行起来。斗茶之风很快盛行到全国各地。文人、诗人、官员无不好斗茶,并因此发展了极为繁复的茶汤品鉴过程,其风之盛就像今天的品酒会。衡量斗茶的胜负,主要有三个评判标准:一是,茶质优劣;二是,茶色鉴别;三是,点茶技术高拙

首先,从茶质优劣看,斗茶所用茶叶以采于建州的腊茶为上。当时北苑贡茶院出产的茶叶就是宋时茶中的上上品,名日“腊茶”。制作腊茶的工序繁复考究,包括采新茶、拣、洗、蒸、榨、研、压模造茶、焙、用婆罗洲的龙脑和膏封茶,最后盖上有装饰图案的封印。由于制作工艺极其繁杂,又有皇家贡茶的尊崇,腊茶一直是市面上待价而洁的奢侈品。据史书记载,一团饼腊茶当时曾卖到铜钱四十贯。11世纪,蔡襄也在《茶录》中记载,茶色以白为贵,“而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善别茶者,正如相工(以替人占相为业者)之瞟人气色也,隐然察之于内。以肉理润者为上”。

其次,茶色为斗茶要点之一,斗茶贵于白,即上品茶汤的标准是盏面有一层厚厚的乳花,乳花越鲜白越好。《茶录》中对于斗茶“茶色”就有记载:“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鲜明,故建安人斗试,以青白胜黄白。” 在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中也有记载:“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可见,斗茶以白色为贵,纯白又赢青白一筹。

最后,点茶技术的高低,也是影响斗茶输赢的重要因素。参加斗茶的文人雅士要在碾茶、筛茶、候汤(掌握汤水的温度)、点茶(令茶汤盏面起沫)等各个环节一展风采。

点茶以前,必须先热茶盏。用冷盏盛茶汤,茶不浮。点茶时,茶和水的量必须恰到好处。盏中放入细研茶末后,注入少许沸水,先调成膏。再拿汤瓶往茶盏中点水,由于很难观察到汤瓶中汤水是否煮沸及其煮沸程度,斗茶时通常通过听水声来分辨汤水的老嫩,当水煮到“如风入松,如水过溪”时就是恰到好处。要注意的是,点水时不能破坏茶面,同时用茶匙旋转击打茶汤,使其泛起极小的泡沫汤花,称之为“乳聚面”把茶末搅匀,汤花浮面紧贴盏面、盏沿(碗壁周围)不退的,称之为“咬盏”为点茶中胜出者如茶沫或汤花与汤分开,不咬住盏面,即成“云脚散”(水脚散),开始会在碗内留下一圈水痕。先出现这种迹象的便是输家。

所以,通俗一点来说,判断斗茶的判断标准主要是:看谁通过搅拌,能使茶汤表面形成厚厚的泡沫,且经久不散。

另外,斗茶之风盛行也催生了新的茶具。唐朝时,人们最欣赏的茶汤呈浅黄绿色,越窑的青釉瓷和河北邢窑的白瓷最能呈现这一汤色的美。而到了宋代,上品的茶汤标准是盏面有一层厚厚的乳花,且乳花越鲜白越好。这就需要有合适的茶碗来衬托茶色,以建窑的厚胎黑釉茶盏最佳,如福建建窑兔毫盏、吉州窑木叶纹盏、剪纸贴花茶盏等就曾风靡于世。

其中又以紫黑釉兔毫盏最负盛名,茶盏内壁的兔毫纹是釉面里的细微气泡在烧制过程中破裂产生的窑变。烧制过程中,由于气泡破裂,融化了的含铁矿物质会产生流动并结晶,在茶盏内壁纵向形成黄棕色的兔毫纹。除了釉面黑,釉质光洁以外,人们喜欢用建窑茶盏斗茶的另一个原因是建窑茶盏壁与底厚,易于保温;碗形和碗底大,易于茶匙搅拌起沫。

03. 室町幕府时代的日本“斗茶”:粗犷直接,纵情声色,娱乐至死

在日本,西大寺每年都会举行名为“茶盛”的盛大茶会,用以迎接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凯旋的武士们。武士们回到家乡后,都会参加一种名为“物合”的搏戏打发闲暇时光。搏戏的内容五花八门,包括绘画、斗鸡、斗虫、插花、扇技、贝壳、香熏、铠甲等,而且往往伴有赌博活动。另一种颇为时尚的娱乐活动则是连歌会,一群志趣相投的同仁围坐在特殊装饰的小屋中,集体创作连歌。

在室町幕府时代早期,日本人受这些物合搏戏的启发,又在中国宋朝流行的斗茶影响下,也发展了自己的斗茶。日本斗茶是一种分辨茶味的比赛,其主要内容是区别本茶和非茶。具体环节就是:在十个茶盏中会盛四种茶汤,每三盏中盛有同一种茶汤,剩下的一盏称为“客茶”。参加游戏者只有一次机会将客茶区分出来。参加比赛的人中,能正确分辨不同茶汤的碗数最多者获胜。

随着饮茶之风日渐炽盛,幕府将军甚至下令拆除了天王寺宝塔尖上的九个风铃(铜制镏金),用来熔铸茶釜。1336年,佐佐木道誉(别名婆娑罗)在大原举办了盛大的斗茶会,参加比赛的名茶品种多达百余种,茶会上摆放着各式精美茶点。参赛者投下了各式昂贵的赌注,包括名香、精致的丝绸锦缎、金粉、盔甲、宝剑等等。获胜者通常会把奖品转赠给他心爱的舞者。面对如此毫无节制、纵情声色的比赛,新当权的足利将军不禁喟叹:

“人们沉溺于女色搏戏,还沉迷于斗茶会和连歌会中不能自拔,下的赌注之大简直无法估量。”

当时,连歌僧正彻还记录了当时的三类饮茶人:

第一类是嗜茶的雅客。他们的茶具总是一尘不染,摆放整齐,并以收藏各类茶具为人生最大乐事,包括建窑和天目窑茶盏、茶釜、盛水器等;

第二类是喝茶客。他们对茶具并不讲究,喝茶时无论什么碗都可以拿来一用如果用的是宇治的茶叶,他们也会稍事评论:“这是第三茬新叶……从时令上讲是三月以后采摘的。”

还有一类则是所谓的饮(音“印”)茶人。这类人喝茶时从不讲究茶叶优劣,只要是茶叶,就可以拿来彻泡。他们喝茶多用大碗,只图喝个痛快,从来不去想茶好喝不好喝。

15世纪下半叶,应仁之乱(1467~1480)席卷日本全境,京都再度成为废城,一度流行的斗茶之风也无迹可寻了。

所以,对比一下宋朝斗茶和日本斗茶:

一方面,宋朝斗茶相比日本斗茶更添一丝文人雅韵。比如:宋朝斗茶时,往往会选取山间、庭院、道院、僧寺等能体现精致文化品味的特殊场所;而且,斗茶,以茶汤鲜白为贵,这其中更是寄托了一种古代文人雅士淡泊明志、追求清白坦荡的高尚人文精神。日本斗茶相比之下则更显粗犷,人们只是为了追求享乐,安逸放纵。

另一方面,从当时有话语权的政客对待斗茶的态度来看,宋朝时,北宋名臣范仲淹面对斗茶之风虽作了一首《斗茶歌》,但实则是以儒家积极入世、养廉励志思想来作茶事,而非鼓励斗茶风气,彰显谋国为民之心境。而日本新当权的足利将军面对斗茶,只能发表喟叹,略有束手无策之意。

结语: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古代吃的“斗茶”文化。

首先,从范仲淹的《斗茶歌》引出斗茶;继而详细的介绍了宋代的斗茶之风,斗茶不光有严格的标准,还能催生茶具的发展,这简直是一条巨大的文化产业链;最后,日本在宋朝斗茶的影响下竟然也出现了斗茶。

那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虽然宋代、日本的斗茶活动都很热闹,但我国宋代的斗茶更有文人雅韵风气。


注:文章为本人原创,转载需留言,侵权必究

明述:每天一本书、一部电影,自媒体撰稿人、终身学习者

想每天看到个人成长、读书分享、职场干货,关注→@明述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看古代“斗茶”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