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语录》日课(021~030)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6月14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30课/总第1258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语录上》

傅子云季鲁录

曹立之有书与先生曰:“愿先生且将孝悌忠信诲人。”

先生云:“立之之谬如此。孝悌忠信如何说且将?”


译文:

曹立之问先生:

“什么是孝弟忠信,如何做才称得上孝弟忠信,为什么要孝弟忠信?”

先生回答说:

“立之的求学方法错误呀。

要别人告诉你什么是孝弟忠信,它只是与自己身心不相干的抽象知识和僵死教条。

孔孟之教是切身之学,以完善品德为根本目的,靠自己着实体察,自得自成。


感受:

朱子的讲学是要把儒学的概念范畴作透彻入微的分析,讲出它们的确切含义。

不仅如此,他还对儒家礼仪作了十分详细的考证,让人们也能够照着去做。

在他看来,只要把儒学的概念范畴和礼仪细致而准确地讲明出来,人们便可以一步一步登堂入室。


陆学着重继承和传扬的是求仁的内圣学,要求“里面出来”的切己自反、能近取譬。

因而只能是引而不发,让人们到自己的人生实践中去体悟。

“如何立”,“如何孝弟忠信”,“如何穷理尽性”等问题,

不同于“孔子生于何年”、“刘邦如何击败项羽”、“勾五股六,弦是几”这些问题。

前者是没有确然的答案的,不可能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楚。

即使说清楚了,如果听者只是泛然地把它作为一种知识去接受,而不与自己的人生实践相印证,那么它就只是苍白无力的教条。

不仅不能帮助人们成圣成贤,反而让那些虚浮无根、好高鹜远之人沾沾自喜于一知半解,资言谈,长胜心,不去切己理会,着实做工夫。


二一附曰:

曹立之有书与先生曰:“愿先生且将孝悌忠信诲人。”

论斤论两的

想灌输“孝悌忠信”

很有感觉良好的说话模样!


先生云:

“立之之谬如此。

孝悌忠信如何说且将?”

先给“立之”呆头鹅一棒子

问:

想要“孝悌忠信”哪一条!!!


外求痴汉

如何才明得内圣之学

如何才行得内明之道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6月13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9课/总第1257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语录上》

傅子云季鲁录

若铢称寸量,

校其一二节目而违其大纲,

则小人或得为欺,君子反被猜疑,

邪正贤否,未免倒置也矣。

译文:

如果“铢称寸量”,在细枝末节上纠缠,

只看细枝末节而“违其大纲”,那就是“立乎其小”,

以细枝末节为标准评价君子小人,

不仅会本末倒置,甚至还会正邪倒置。


感受:

象山以“论人之法”为喻,

“千古圣贤”也只能“大概论之”,

“千古圣贤”的共性就是“为国、为民、为道义”,

至于他们的具体做法,“必无尽合之理”,并不会完全一样。


因此,读书也是如此,

如沉溺于文字的细碎解读中,虽亦有收获,

但对于真正主导生命展开的本心的扶持与保养未必有益,甚或有害。


二一附曰:

铢称寸量,

校其一二,违其大纲,

小人或欺,君子反猜,

邪正贤否,未免倒置。


小小金隙入眼

不见大好江山

须是立其大而行其义

以宜生生明大德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6月12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8课/总第1256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语录上》

傅子云季鲁录

千古圣贤若同堂合席,必无尽合之理。

然此心此理,万世一揆kuí也。


译文:

千古圣贤如果都坐在一起,说的教言一定不会完全一样。

但是究竟的那个心和道理,万世以来都是一样的。


感受:

根据孟子说的“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

陆九渊创造性的提出了“同心说”。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有道德有智慧的昔贤时贤,他们说的尽管不同,其根本道理则是一致的,相同的。

只要人类存在,万世都是如此。


二一附曰:

千古圣贤,同堂合席,

善巧臂喻,无须尽合。

此心此理,万世一揆。

生生大德,引领后来!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6月11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7课/总第1255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语录上》

傅子云季鲁录

大概人之通病在居茅茨则慕栋宇,衣敝衣则慕华好,食粗粝则慕甘肥。

此乃是世人之通病。

译文:

衣食住的物欲物蔽是人之通病。


感受:

陆九渊反对功利派重“欲”、重“行”的思想。

在理欲观上,陆九渊从其“心即理”的立场出发,反对把理归之于天、把欲归之于人的分法,认为“天理”、“人欲”的提法出自《乐记》,而《乐记》受了道家老子思想的影响。

陆九渊坚持“以道制欲”,重视“人欲蔽心”之害,倡言“去人欲”的存养工夫。


二一附曰:

居茅茨则慕栋宇,

衣敝衣则慕华好,

食粗粝则慕甘肥。

世人通病情欲致。

人欲蔽心昧道行,

心即理处去私情?

以道制欲格其正,

存养此物曰道心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6月10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6课/总第1254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语录上》

傅子云季鲁录

秦不曾坏了道脉,至汉而大坏。

盖秦之失甚明,至汉则迹似情非,故正理愈坏。


译文:

秦政就是法家思想指导下的政治,秦政只不过是走错了道路。

到了汉代,汉元帝秉持的思想是:“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在这种格局下,儒家正道(德教与周政)被道与佛邪道所裹胁,导致正道大坏,正理愈坏。

在秦政的衬托下,儒家正道反而显得更加熠熠生辉。

到了汉代,道家与佛家把政治严重带偏,导致了乱世及苛政、苛法的蔓延。


感受:

老、佛二氏兴起之前,华夏自有其正道,这个正道就是孔子、孟子承载的道。

在孔孟之间,虽“仁自夫子发之”,孔子是仁道的开创者。

而孟子则是这个道统的最终体现,孟子的辞世,儒家正道随之中断。


二一附曰:

华夏正道,孔孟道脉!

秦失甚明,至汉大坏!

迹似情非,正理愈坏。

陆子载道,以承后来。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6月09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5课/总第1253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语录上》

傅子云季鲁录

夫子只言“我学不厌”,

若子贡言“多学而识之”,

便是蔽说。


译文:

孔子自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

子贡认为孔子是“多学而识之者”,

孔子告诫子贡自己并非“多学而识之者”,而是“予一以贯之”。

(《论语·卫灵公》)


感受:

“学而不厌”与“多学而识之”两句看似一样,其实仍有不同。

孔子所说“学而不厌”,强调的是孜孜不倦的为学求道精神,

子贡以“多学而识之”称孔子,则将为学的目标和内容限定于对外在知识的寻求,

忽视了孔子思想中内在德性培养的一面。

因此,孔子不仅予以否定,而且强调自己乃“一以贯之”。


颜子作为孔门四科德行之首,

是“在心地上用功”,

这才是孔子之学的根本。


子贡以言语之才列于孔门十哲,才智甚高。

孔子死后,子贡守丧六年而归。

子贡不如颜子,不是才智上的差距,而是在为学的根本指向上有所偏差。

子贡所说的“闻一知十”,是“闻见上用功’,

“只在知见上”,

停留于道问学的知识层面。


二一附曰:

夫子内圣

“我学不厌”,

子贡外王

“多学识之”,

圣人之学,

元上溯念。

但有外樊

便是蔽说。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6月08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4课/总第1252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语录上》

傅子云季鲁录

今之论学者只务添人底,

自家只是减他底。

此所以不同。


译文:

当今的论学者只是在心上做加法,

注重经典传注,喜好旁征博引,在注疏上费精神。

我只是在心上做减法,

减尽不善不仁的念虑,即可得其具足善与仁的本心。

这就是不同之处。


感受:

象山先生讲的格物

去其不善以归于善,

去其不仁以归于仁。


二一附曰:

今之论学者,只务添人底,


外求何时了

添了自家添人家

终是个功利之徒!!!


自家只是减他底。

此所以不同。


圣人之学

复性也

磨镜去垢

惩忿窒育

复得天心如满月

只是照得环宇满清辉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6月07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3课/总第1251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语录上》

傅子云季鲁录

吾与人言,多就血脉上感移他。

故人之听之者易。

非若法令者之为也。


译文:

我和别人谈话,都是人的本质或灵魂深处共鸣、触动他。

所以别人容易采纳。

不是像法规那样硬性要求。


感受:

宋儒重学规,非但理学大师朱熹、吕祖谦在讲学处均立学规,或贴告示,或刻木石,师生共同遵守,犯规必须处罚;就是小儒也重学规。

学有本末,学规是末,“明心”是本。

“学规”是把捉的“外面功夫”,

“明心”是自觉的“内里功夫”。


二一附曰:

理气一元,言于血脉

感移人心,听之者易。


此处

七情调畅

宣和人心

最见圣人之学

春风化雨其如是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6月06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2课/总第1250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语录上》

傅子云季鲁录

后世言学者须要立个门户。

此理所在,安有门户可立?

学者又要各护门户,此尤鄙陋。

译文:

后人说学者治学要建立派别。

此话的道理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派别可立?

学者还要袒护各自的学派,这种人尤其庸俗浅陋。


感受:

心学与朱学相对立,但陆九渊在学术上主张不要“护门户”,

朱、陆辩异同,他们相互对立又相互吸收,学术上相互服膺。

这与后来朱陆门人相互水火不一样。


二一附曰:

大人与天地民物同体

朱陆之别

上山下山路不同

何来异同门户


小人心有垢蔽

只看得自家

欢喜的

想看的

一厢情愿小心肝

遂搞得门户森然

误了天下人多少人

不得其门入道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6月05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1课/总第1249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语录上》

傅子云季鲁录

在人情、物理、事势上做工夫。

……若知物价之低昂,与夫辨物之美恶真伪,则吾不可不谓之能,

然吾之所谓做工夫,非此之谓也。


译文:

在人心情绪,事物道理规律,事情形势上作研究。

……

要说知道物价的贵贱,与你争辨事物的美丑真假,那不是我不能,

只是我所说的功夫,不是指这类功夫。


感受:

《荀子儒效》

通财货,相美恶,辨贵贱,君子不如贾人。


二一附曰:

物价之低昂,

物之美恶真伪,

不是圣人“功夫”


功夫

在物来则应处

七情如何

惩得住否?

六欲咋样

窒得息否?

破二会中见其元

元上生光明

生阴阳两仪

生五行八卦

生六十四卦

以“相”万事

以“形”万物

你可能感兴趣的:(《象山语录》日课(02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