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破解学龄前孩子拖拉磨蹭

我的工作是和家庭教育有关的,而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家庭教育,是从我和老公对5岁儿子的日常催促开始的:

早上出门要迟到了还东摸西摸,非得吼两声才能动作快;

晚上洗澡叫八遍,拖着进卫生间还发脾气;

吃一顿饭左摸右摸,直到热饭变成冷饭还没吃完;

想想我们自己机构经常也做家长调查,确实如此,在我们合作的一家培训机构对0-6岁父母的调查中,拖拉磨蹭以40.5%高居育儿挑战榜首——也许我可以把自己家的情况当成“试验品”了。

于是,设定目标,分解目标,一步一步地做孩子的父母教练,引导他建立时间观念,尽可能地缓解拖拉磨蹭的现状。

现在是什么样呢?

早上出门去幼儿园已经不用多次催促,稍微提醒一下,他自己就会按步骤完成漱口擦嘴巴拿书包等项目;晚上基本可以按约定的时间准时洗澡,有时候还会提醒爸爸要先拿好浴巾……

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呢?

我做了这样一些努力,或许对你也有用:

第一步:用可视化的工具认识“时间”

学龄前孩子没有时间观念,这真的不能怪他们。

儿童心理学之父皮亚杰就认为,人对于时间知觉只有在大脑的推理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他曾说过,8岁以前的孩子几乎没法对时间做很好的估算。

既然如此,我们不停地催促孩子“快点!要迟到了!”“快点去洗澡,时间不够了!”的时候,不妨先问问自己:孩子知道时间是什么吗?

要改变孩子拖拉磨蹭的现状,先要确保孩子对时间的概念有基本的认知,让孩子感知时间,这是所有后续步骤的前提。

感知时间——了解时间是什么,有多长,能做什么。例如,5分钟有多久、30分钟可以做些什么事情、早上洗脸刷牙需要多长时间、和家人一起吃完饭通常需要多长时间,等等。

我在帮助儿子感知时间的过程中,用过多种工具:刷牙的时候有三分钟小沙漏;看动画片的时候设置定时器,一次20分钟;我在家处理工作需要安静的时候,我会把番茄钟放在书桌上,告诉他妈妈需要你帮忙,接下来一个番茄钟的时间你可以自己玩么?等到番茄钟响了,就是25分钟过去了,我就陪你。

他以前吃早饭经常晃晃悠悠地左摸一下,右看一下,自言自语几句……我们又一起用计时器记录每天早饭会花多少时间,发现有时候18分钟,有时候20分钟、25分钟,很快孩子自己也好像有个“盼头儿”,会主动问今天我们用了多少分钟。而不论记录的情况如何,我都会鼓励和肯定他主动关注时间的做法。

这样的结果是,他基本理解了最日常的时间概念,比如我说“还剩5分钟”他大概会理解有多长。

这一步是后面所有动作的前提,关键词是:感知时间、可视化工具

第二步:共同制定的可视化的契约代替“快点儿”

了解了时间的基本概念,可以邀请孩子共同制定一些日常清单。因为孩子的“拖拉磨蹭”,除了因为本身动作不熟练,还因为很多时候他们根本不知道接下来到底要做什么——“去洗澡”对于大人来说,是极其容易的一个指令,马上可以进行下一步行动。但对孩子来说,是先脱衣服?是先脱袜子?还是先走进卫生间?通常代表的都是不确定和需要思考的。

这一点我体会很深。当我和儿子一起把“洗澡都需要做什么”制作成洗澡清单并贴在卫生间门口之后,他似乎终于有了一个路线图,过去说“洗澡啦”,经常会得到一句坚决的“不要!”,因为去洗澡意味着不能玩了。而现在我们会在后面加一句,“洗澡清单第一件事是什么?”他就会有了明确的目标感,经常会一边回答“第一是拿浴巾”,一边就去拿了。

开始阶段制定清单,一定要从无压力的时间段开始、从单一的简单任务开始。除了洗澡清单,还可以有类似出门清单、回家清单,等等。

然后和孩子一起写写画画,把清单用他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儿子特别喜欢这个环节,可以画只有他才能看懂的东西,也真是有了这种过程参与感,他会觉得这个规则不是妈妈强制他。

在对清单的使用情况跟进执行的时候,尽量避免催促唠叨,不停地说“快点儿”,而是聚焦清单当中的具体步骤和动作。

这一步是破解拖拉磨蹭的任务分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进阶步骤,关键词:共同制定、从单一简单任务开始、跟进执行

第三步:从单一简单任务到一个时间段多重复杂任务

在前一阶段单一简单任务的清单执行一段时间,能够融入日常生活之后,进一步推进,把某个时间段的多重复杂任务也用这种方法进行规范管理,具体做法是:

和孩子一起,把这段时间内要做的任务全部罗列出来,根据时间前先后排序,形成这一时间段的时间表,在往后的日常作息中,让时间表说了算,而不是到了洗澡的时间不断催促、到了睡觉的时间讨价还价。

例如,从幼儿园放学回家到上床关灯睡觉这段时间,涉及回家、晚饭、饭后活动、洗澡、睡前仪式等诸多任务,有的家庭还会因为当天晚上是否需要上兴趣班而有两种不同的时间安排,不论是什么情况,都分别把它们依次列出来,大致每个项目需要花费的时间也列进去,可以请孩子帮忙一起加一些他认为能代表做这件事的图画,或者把孩子做这件事情的照片打出来贴在旁边,基本上形成这样一份时间表:

这里原理和上面第二步一样,都是通过和孩子一起来制定关于时间分配和使用的契约,来帮助孩子利用第三方工具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日常效率。要注意的是,同样从压力不那么大的时间段开始,这样能尽量避免执行阶段家长和孩子的时间压迫感和情绪压力,比如早上起床到出门,大人孩子都有时间压力,稍微拖拉磨蹭就更容易因为“迟到”的压力而爆发情绪,不利于好习惯的形成。


以上三个步骤是循序渐进的,理解上并没有太大难度,然而现实执行中总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常见的“困难陷阱”有两个:

1. 没有让孩子收获实实在在的“红利”

因为利用时间的效率高了,空出来的“多余时间”,被家长人为填进了更多的任务,孩子被动接受,反倒觉得日子不如从前——拖拉磨蹭反倒没有那么多任务!明明要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又变成了什么都是为父母做的。

2. 期望超过孩子能力,做不到就开始批评指责

大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尚且都不能做到时时刻刻自律,何况学龄前的孩子,按上面一步一步进行的步骤来,而不是今天列了清单,满心期待情况迅速好转,这样既没有尊重孩子的发展阶段特点,也给自己增加挫败感。

这一点确实是对家长耐心的考验,也考验家长是不是真的理解孩子的发展阶段,接纳“做不到”的现状。我们家也一直在这条路上,有时候是进三步、退两步,慢慢前行。

上周三家长会上,幼儿园老师再次强调,作为幼小衔接的习惯养成部分,大班的入园时间是早上8:00 (之前只是建议,并没有强调和规定必须),我听了心里暗叫不好—— 我家平均出门的时间都要8:20了,这调整起来又不知道花多久!

晚上回家告诉了儿子这个调整,一起简单讨论了第二天早上怎么才能少用一些时间,就赶紧睡觉了。

第二天早上刻意提醒自己适度提醒,不催促,送他进幼儿园的时候看了一眼表:8:07。我的天,这真是超出我的意料了!

更惊喜的是晚上睡前聊天的时候,他说:“今天我们班壮壮八点20才到!”

“是么?” 我应了一句。

“对呀!因为他早上没有安排好时间!”

我忽然意识到:虽然今天还是超过8:00了,但是一个学龄前的孩子能这样说,就说明我们离养成时间观念,做时间主人的目标更进一步了。

我想,这样小步前进,你也可以试一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步破解学龄前孩子拖拉磨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