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交益友,不交损友

那么,王阳明都交了些什么样的朋友呢?

大体上,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朋友,释中人,这在他早年求学悟道时比较多,17岁那年的洞房花烛夜,与铁柱宫道观的道士相谈甚欢,忘了独守空房的妻子诸氏,20年后,当他被贬谪至贵州龙场,偶然来到武夷山时,又遇到这个道士朋友,并且劝他继续奔赴龙场,以免让家人受到牵连;30岁时,他游览九华山,遇到道者蔡蓬头,那时他正处于彷徨迷茫期,不知道人生该去向何处,与道士三拜之后,蔡蓬头告诉他:“汝后堂后亭礼虽隆,终不忘官相。”让他明白自己身上的使命;后来他又跋山涉水找到九华山上的神僧异人,一句“周濂溪、程明道是儒家两个好秀才”让他又另有所悟,最终回归儒家正学;

这里有个特例,就是来自日本的高僧了庵桂吾,正德八年(1513年),高龄的了庵和尚专程拜访阳明,被他的良知说、知行合一说、格物说所折服,回去日本以后不久就去世了,但是他把阳明心学传给了弟子中江藤树,后者办了一个书院叫中江书院,让阳明心学在日本大放光彩,得到了很好的传播,影响了非常多的日本名士,后来的明治维新也受到阳明心学的重要影响。

第二类朋友,官场中人,因为他父亲王华高中状元,他年轻时即有机会在京城、江浙等地结交官场中人,包括他老丈人诸养和也是江西布政司,父辈们已然为他铺好了一条为官大道;还有他的老师,诸如吴伯通等,也是为官之人;在《王阳明全集》里,从他21岁开始科举考试之时,他的书信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写给官场中的朋友,包括首辅李东阳、杨一清等,六部尚书、侍郎等,可谓朋友遍天下;

这一类朋友当中,要特举湛甘泉,这是他一生的知己,共同倡明圣学、共同高举解放思想之大旗,这位岭南心学大家与王阳明的友谊,只言片语无法说尽,在我的《良知的力量—王阳明》中有详细谈到,这里不再赘述。

第三类朋友,门人弟子,这一类对他来说,即是亦师亦友,也是最多的一类朋友;王阳明八大王门后学,无论在朝廷的事业成就、还是个人的思想成就,人才济济,大部分都出类拔萃,而且甘愿为他无私付出、打抱不平,甚至赴汤蹈火;比如黄绾,在王阳明去世后,为了保护王阳明幼小的亲生儿子,一方面给他改名为王正亿,一方面不惜把自己的亲生女儿许配给王正亿;比如冀元亨,在为先生打探宁王府内情时,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前去宁府讲学,后来宁王被抓,张忠、许泰等人想污蔑王阳明与宁王勾结,把冀元亨抓起来,严刑拷打,但冀元亨始终没有诬陷老师半个字;再比如王阳明去世后,桂萼在朝廷打压阳明心学,心学一度被列为禁学、伪学,但弟子薛侃、欧阳德、方献夫、黄宗明等人不俱打压,依然传播、讲授良知学,并于各地建阳明书院、阳明祠等,以期圣学复明。

王阳明交友之道,从其硕果累累的结果来看,可谓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为什么他能做到如此?

首先,王阳明是一个真实的人,心学的最高境界,是让人性散发出真实的光芒,无善无恶、无拘无束,“随心所欲不逾矩”,着实致自己的良知,随处接洽人事、随处感应万物,不娇柔、不做作,跟这样的人交朋友,不累;

其次,王阳明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无论是致良知、知行合一,还是心即理、格物说、亲民说、拔本塞源说、四句教、王门四规等,王阳明是一个不愿意被教条束缚、立志高远追求、有着崇高使命的人,他的思想不仅解放了自己,而且解放了他人,燃起了他人对自己生命的反思,对生命的重新追求,这等于是在黑暗里点起了一盏明灯,引得众人四方奔来而顶礼膜拜;跟这样的人交朋友,不颓废;

第三,王阳明是一个敢于担当的人,他对家人、对国家、对百姓的责任与担当,完全把自己抛在了身后,因为志向高远,所以勇于担当,当面对刘瑾施威、同仁遭难之时,他没有退缩,即使知道面临政治风险,也毅然前行,当百姓受尽土匪恶霸欺负之时,他不是仅仅完成公职任务剿匪而已,而是尽心尽力治理社会、重整民风,这种担当精神才值得民众和弟子永远追随;

最后,王阳明是一个高风亮节的人,所谓“无欲则刚”,他“去私欲、存天理”,始终把涵养自己的良知放在第一位,躬身力行,以身作则,当威宁伯王起的家属以金币相赠时,他不要,而只要了象征保家卫国、英勇出征的威宁伯佩剑;在巡抚南赣汀漳之地时,他整理当地盐业,要的是平衡百姓、朝廷、盐商、军队之间的整体利益,而不是谋一己之私利;三次军功胜利后,他向朝廷几度辞去封爵,却为部下申请奖励;正因为他把功、名、利看得如此之轻,他才被百姓爱戴。

以上节选自《江波讲传习录》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阳明:交益友,不交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