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云涌寒来急

文/唯为弟弟

气候与历史。

一)风云

风起云涌潮来急。历史舞台上所有的兴衰成败,也许都有一个共同的最终幕后推手。

不是帝王昏庸,不是朋党倾轧,不是制度崩溃,而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的:“气候”。

在历史时期,“气候”是中国历朝历代政治命运的最终决定性因素之一。

农商立国,靠天吃饭。任何以农商作为经济命脉的国家,在气候面前都显得相当脆弱。

二)冷暖

把时间拉长,中国几千年历史,冷暖交替,干湿变换。

1)商周

商朝时,年均温度大约比现在高2℃,温暖湿润,古老的农作物粟、黍、高梁、大豆等长势喜人。

中原农业蓬勃发展,殷商文明远播四方。

商末西周初,迎来了一次大寒潮。《竹书纪年》载,公元前903年和公元前897年,扬子江两次结冰。

气候转冷,处于西边蛮荒之地的部落,只有渡河东进,抢占生存空间。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周武王和姜子牙偷袭了商朝首都。

2)春秋战国

西周时期,年均温度继续偏低。终于,公元前771年,又是从西边来的犬戎等蛮夷势力,攻入了周都。

东周开始,春秋时期,气候又开始大幅度转暖。河南洛阳地区,竹子和梅等喜温植物,也能够生长起来。

孟子和荀子都谈到,因为气候宜人,当时北方农民一年可望收获两季。

温暖气候,使得东周人口激增。人们纷纷为有限的物质资源争斗,大小城市陆续出现。社会进入了大变革时代。

3)两汉南北朝

普遍温暖的气候持续至秦汉。《史记》提到,柑橘、竹子和漆树在今生长地以北的地区也能茁壮成长。

东汉末期,气候开始恶化。曹操曾在铜雀台种橘,但是只开花而不结果。新一轮寒潮又来临了。

225年十月,曹丕在淮河举行军事演习,结果,淮河居然结冰了!这是中国文献记载中,淮河首次结冰。

整个南北朝中国气候持续寒冷。这轮寒潮,在280-289年间,气温达到最低点,年均温度至少比现在低1℃ — 2℃。

晋史载,当时五月份洛阳还有霜冻。嗯,司马懿玩高平陵之变,真的是冒着严寒呢。

气候持续寒冷,北部和周边匈奴、鲜卑、羌等游牧民族,赖以为生的草原越来越不适于居住,纷纷南下,饮马黄河。

420-589年,入侵的游牧民族先后统治整个北方近160多年。嗯,这就是中国的南北朝时期。

4)隋唐

随着气候开始回暖,隋唐两个大一统帝国在历史上横空出世。

绝迹了几个世纪,柑橘、梅等在长安一代重新出现。而且,梅花种植极为普遍,催生了咏梅诗热潮。

王维询问来自家乡山西太原的朋友:“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目前,长安地区冬季气温低于- 13℃ ,而梅、柑橘在低于-8℃的气温下无法生存,这说明唐代气候比现在暖和。

唐后期,气温有所下降,干燥日渐增强。山脉作用使吹向高纬度地区的西风带失去水气:925年,降雨达到自公元前1世纪以来的最低点。

875年,在旱灾极严重的河南,爆发了王仙芝和黄巢起义,揭开了唐末动乱序幕。别埋怨山羊了,它吃不垮一个帝国。

5)宋元

北宋时期,气候开始下降。梅树在关中地区已经消失。王安石嘲笑北方人常将梅误认为杏。

南宋气温进一步下降。北宋时,成都以南的眉山还有荔枝生长,到了南宋,眉山荔枝已经绝迹。

新一轮小冰期的寒潮彻底来临。随之而来,还有北方女真人和蒙古人的铁骑。

不过,气温寒冷、天灾频繁和政局动荡同时并存。蒙古人的元朝,国祚不足100年。

5)明清

由于占据着最为富庶的江浙地区,朱元璋的明朝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从南到北统一中国的王朝。

因为低温,蒙古人掉头跑往西亚和欧洲,日本由于农业和渔业凋零,进入“南北朝”和“战国时代”,无数倭寇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沿海抢饭吃。

明末,寒潮气温到达谷底。这是中国历史上灾害的高发期,小冰期时期的严重水旱灾,连年不断,遍及全国。

被史书评为“慨然有为”的崇祯皇帝,最终高呼“天亡我也”而自缢身亡。从冰天雪地的东北,满洲人来了。

清初至乾隆年间,气温略略有回升。相应地,是康乾盛世,人丁滋长。

100多年后,公元1840年前后,气候又掉头转冷。洪涝、干旱等灾害频繁出现,内外交困,满清衰落。

相对讲,1368—1911年的明清时期,没有大的温暖期,与商、汉、唐相比,明清最暖和时期平均气温也是较低的。

6)1911年至今

民国时期,气温开始回暖。而且,这股回暖的势头持续至今,还在上升。

那么,如果几千年来的历史现象依然有效的话,我们应该又将迎来一个新的盛世。

最后,以一张图片小结全文所有内容。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风起云涌寒来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