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精品文物玉器明信片8张

玉器

清乾隆  青白玉浮雕老子出关山子

高11.9  宽19  厚5.3厘米

立体山形,双面浮雕。正面高浮雕老子骑牛,书童傍牛而行;松下一吏作拱手恭迎状;松间岩壁中雕一巍峨城门。背面浮雕苍松劲挺,泉瀑飞泻,雌雄二鹿嬉息其间。老子因见周朝衰落,就骑牛出关离去,在函谷关应关令尹喜的请求,著书五千余言,言道德之意,这就是后世流传,与日月争辉,千古永存的《道德经》。此件山子,青白玉玉质温润,雕工精湛,工料俱佳,以老子出关的典故为题材,寓意伟人出行,天地为之动容,精典学说即将横空面世。(林元平)



清乾隆  青白玉透雕长耳罗汉山子

高15.8  宽18.7  厚6.4厘米

山子正面为高透雕松石下一盘腿抱漆而坐的罗汉,罗汉的两道寿眉长垂及肩,作开口哈欠状。边上立体圆雕一塔,石上阴刻佛本生故事诗文一首。另一面浮雕阶梯山石及二桂树。长眉罗汉居十八罗汉中的第十五位,真名阿氏多,得佛陀度化后,在佛陀的身边,勤修苦学,不久就修成了阿罗汉果,称长眉罗汉,也被称为长眉大仙。阿氏多是梵文无比端正的音译,寓意除妖降魔,驱邪镇恶。此件山子为青白玉,玉质温润,采用高浮雕和透雕工艺琢磨而成,造型大方,罗汉神态自然,衣褶飘逸,工料俱佳,是清中期玉山子中的佳品。(林元平)



清乾隆  白玉御题薄意山水带盖贯耳扁瓶

通高20 口宽6.1底宽7.1厘米

白玉质,下部有一角褐色俏色。瓶身扁,带盖。直口、直颈、斜肩、扁圆腹、圈足。盖与瓶身作子母口精密套合,颈部附双贯耳,贯耳以青铜器上常见的云雷纹为地,其上浅浮雕变体夔龙纹。口沿、颈、底饰回纹及绳纹,诗、图之间均以一圈变形回纹隔开。腹部两面各作圆形开光,薄意精工浅雕主题山水人物图案,远山近水,荷田柳岸,迴廊绕转,连接起座座楼台亭阁,或见游客泛舟湖面,或见游客漫步庭园之间,一幅意境幽雅,闲情融融之景象。从画面题刻可知,一面为西湖十景之“曲院风荷”, 莲荷田田,菡萏妖娆;另一面为西湖十景之“柳浪闻莺”,柳色葱茏,莺声婉转。颈部两面均以景配诗,各有阴刻隶体诗文一首,刀工圆转流畅,字间填描丹红,因时间久远,多已脱落。《曲院风荷》图配诗为:“几个田田漾细风,乍看绿叶想花红。昆明湖上浮轻舫,六月风光讶许同”;《柳浪闻莺》图配诗为:“尽有宫商石与金,栗留谁似独情深。戴家只在润州表,可识清波门外林”。这是乾隆皇帝恭录前人古诗的御题。

清代乾隆朝,是中国玉文化的又一个高峰期。玉器数量之多,造型之美,雕工之细,质量之精,用途之广均为历代所无法媲美。清代玉工善于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的成就,集阴线、阳线、平凸、隐起、镂空、俏色等多种传统做工及历代的艺术风格之大成,又吸收了外来艺术影响并加以揉合变通,创造与发展了工艺性、装饰性极强的玉器工艺。

该玉瓶为清宫旧藏,琢工精巧细腻,轮廓线条极为规则,横平竖直外缘及子口转折严紧密合。在抛光工艺上也极为讲究,看不见琢镞的痕迹,达到几近玻璃的光亮度。此玉瓶构图及表现的对象均合符中国画要旨,系根据画稿雕刻而成,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极高的艺术水平。(郑晓君)



清乾隆  白玉透雕花草瓶

高20  口5.8×4.9  底11.4×5.9厘米

白玉、细腻、温润。器略呈扁方形,子母口,斜折肩,下腹斜内收。颈部有透雕变体螭身状双耳,耳中各套一环;腹部透雕梅、兰、菊,瓶下部与山石连成一体,构成器底及座;器底也刻成山石自然崩裂状,整个器物与梅、兰、菊、山体构成的山水画有机地连成一体,构思巧妙,梅、兰、菊、山体形象逼真,雕刻手法高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清代玉雕中的珍品,可惜盖已缺失。由于该器为容器而用山水植物风景装饰,可见中国山水画对清代玉器制作产生了深远影响。(陈文)



清中期  青白玉透雕花果扁方盖瓶

通高25.6  口6.8×4  底11×6.5厘米。

瓶体呈扁方形,带盖,盖上透雕桃雀;瓶身为子母口,直口,颈略收,折肩、斜直腹、圈足,颈附一对透雕象首衔环耳,瓶身下部及底附有高透雕的花果、鸟雀,形成主体纹饰及器座。此瓶为青白玉山料雕琢,带有绺裂,用料厚重,设计新颖,胎体均匀,厚度适宜,琢磨精细,器表留有空地,地子光而平滑,光泽较强,为清中期玉雕作品中的精彩之作。(林元平)



清初  白玉芭蕉仕女摆件

高21、宽8.2、厚5.1厘米

白玉细腻莹润。摆件正面为站在基座上的古代仕女,其后为巨大的芭蕉树和假山,旁边有一凤凰;它表现的是在有假山、芭蕉树的庭院内,一仕女身着盛装,双手持箫,头偏于一侧,似乎在倾听自己箫音,引来的凤凰正舞动身姿引颈和鸣。凤凰为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雄性为凤、雌性称凰。该摆件可以说是古书记载中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的生动描述。作品构图严谨,主题突出,意境深远,而且圆雕技术精湛。这是吸收中国传统书画元素而创作出来的清代玉雕珍品。(陈文)



清乾隆  青白玉透雕双螭海棠式杯

通高14.6  口长16  底长7.2厘米

杯体近菱形,四出海棠口,器身以凹纹分成四部份,弧腹下部内收,圈足。杯沿上圆雕一螭虎,杯侧浮雕一螭虎。白玉质,夹杂雪花状绵絮,有绺痕及墨、黄俏色。螭虎身形如虎,为螭与虎的复合体,秦汉时期最流行。螭为阴代表地,虎为阳代表天, 螭虎神兽,意指天地合,阴阳接,也用来比喻勇猛的将士,如“翠华拥英岳,螭虎啖豺狼“。(林元平)



清中期  青玉透雕双蝠摆件

长11  宽8  最厚处3厘米

    随形圆雕。圆雕母子蝙蝠两只,母蝠右附一小蝙蝠,寓意福上加福。母蝠麟角、风尾、鹰爪,体饰阴刻回纹等。蝙蝠本来是一种似鸟非鸟的哺乳动物,样子不讨人喜欢。孟浩然曾说:“虫之属最可厌莫如蝙蝠,而今织绣、图画皆用之,以福同音也。” 由此衍生出祈福的若干装饰图案,如:五只蝙蝠意为“五福临门”,蝙蝠旁边画一串钱喻“福到眼前”,蝙蝠和云纹相配为“天降鸿福”等。此件青玉双蝠摆件造型奇特,大小适中,佐以吉祥寓意,为文人士大夫可心之案头把玩玉件。(林元平)

你可能感兴趣的:(馆藏精品文物玉器明信片8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