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也内耗?青少年的内耗比你想得更严重

在这个内卷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用“emo”“破防”来描述自己的心情,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自己陷入了“内耗”。内耗是一种慢性精神痛苦的状态,它并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而是反复地自我拉扯。长期的内耗会让我们对待小事思虑过度、习惯性懊悔、自责,常常让自己的身心疲惫不堪,出现焦虑、疲惫、崩溃、麻痹、懒惰、忧虑重重的感受。

“内耗”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

内耗状态下的人往往会陷入自我怀疑的视角,我们的视线聚焦在负面的一方,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想象着最坏的结果。表面上看内耗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不会有任何异常,实际上他们内心却在无休止的自我怀疑。

比如说,上司认为我们有能力完成一项任务,但我们却觉得自己没有这个实力,担心会不会把任务搞砸,会想象最糟糕的结果,到了最后一分钟还在担心任务完成的质量。自我怀疑就像一只贪婪的寄生虫,会逐步侵蚀我们的自我价值和自我效能感。

内耗的人还会频繁陷入焦虑和无意义感,感到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却总是达不到目标;无法停止对自己的苛待,自责时也很痛苦,一出问题就条件反射怪自己;总是为无法改变的事烦心。

他们的内心在长期的自我斗争、自我惩罚中变成了一片硝烟弥漫的战场,热情与精力被消耗殆尽,对生活的激情与热爱不复存在。

未成年人也会内耗?

是的,未成年人也会内耗,而且未成年人的内耗的程度有时候不比成年人差。未成年人内耗的出现是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步入青春期之后,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发展后,青少年的内在世界就开始丰富起来了,他们对周围各种各样的事情都非常敏感,对家长、老师的话有自己的判断,对社会上的现象有自己的各种看法……思维活跃、想法丰富的青少年,他们的想法不亚于一部天马行空的小说。

但这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他们的一些想法是与公序良俗、与父母师长等长辈的观点相反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来自现实的打击会让这些孩子看清自己想法的幼稚性,但也有可能会让他们更加执着于自己的想法,结果在一次次与现实碰撞中,在一次次灰头土脸的失败后,他们慢慢陷入自我怀疑,步入内耗的循环。

还有一种情况,部分青少年在这一时期对于自身的看法,对于人际交往当中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十分敏感。他们会因为老师、家长称赞自己的努力表现而开心一天,也会因为同学、朋友的误解而闷闷不乐一周。

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对于社交有较高的需求,渴望被群体接纳,或者最少有一两个能聊天的朋友,但是在中学时期,班上总会有一些“小圈子”以及“被排挤在外的人”,为了被同龄人接纳,试图融入圈子的青少年需要扮演自己不喜欢的形象,社交形象与真实自我开始产生冲突,让青少年将更多经历投入到思考:“我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当中。

内耗的心理特点

大部分的时间反刍过去、忧虑未来

内耗的人可以说“爱瞎想”“想太多”,他们会想“如果我当初做了另一种选择,那么事情是不是会不一样”;同时,他们也会想象如果当初是另一种选择,现在的自己会是什么样的情况,但无论是沉溺在过去,还是幻想着未来,都会让他们越来越远离当下的生活。

他们能够察觉到现实中发生的事,却拒绝接受现实,渐渐对当下处境的认同感越来越低,从而认知产生冲突,耗费时间精力去深挖过去和畅想未来。很多“内耗”的人经常拖延、逃避,行动力低下,停滞不前,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活在当下。

自我对抗

内耗者疲惫、心累的来源都是自己跟自己的对抗。他们排斥、厌恶当下的自己,由于对生活现状的不满意,想要改变、逃离这种生活,但在行动上却缺乏坚决的改变意志。过于美好的想象以及过于鲜明的现实形成了撕裂的感觉,进而变成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对抗。

内耗的类型

过于敏感导致自己心理压力大

高敏感的人常常过度思索别人的“弦外之音”,会将一句客观的表达进行消极的解读;或者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反复回忆一些不愉快的情节。他们的情绪起伏更为频繁和剧烈,而高强度的情绪会造成巨大的生理和心理负担,导致他们更难应对自己的消极情绪。

情绪无法分担,最后能量枯竭。

由于缺少交流和分享情绪的途径,所以他们在处理情绪时产生能量耗竭,他们的注意力、记忆力、判断力和自控力等大部分心理资源在无谓地消耗。因此当他们能够有分享情绪的方式后,他们内耗的程度也会降低,而能够将精力用于积极正向的目标上,不论这个目标是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应对生活的挑战还是加深与人的交往。

该怎么引导青少年走出内耗状态

在这里推荐家长们一个方法,当你发现孩子经常走神、精力不足、成天闷闷不乐,陷入内耗状态的时候,让孩子把他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说出来,通过质问,打破他们反刍过去、幻想未来的思维循环,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生活。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深陷内耗状态,长时间抑郁、焦虑、提不起精神,这时候家长需要带孩子去医疗机构或心理机构寻求专业的帮助。

你可能感兴趣的:(未成年人也内耗?青少年的内耗比你想得更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