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滥用第一篇介绍

AMP

       Ampicillin,中文名氨苄青霉素,同义名氨苄西林,一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属于青霉素家族的一员,化学式为C16H19N3O4S,可治疗多种细菌感染。

       氨苄西林为半合成的广谱青霉素(结构如上图所示),广谱抑制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以及厌氧菌,其抑菌机制在于:干扰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PBP)活性,PBP参与肽聚糖合成的最后一步,其可催化丙氨酸和赖氨酸残基间形成五甘氨酸交联,此交联维持细胞壁的完整性,并维持细菌的正常生长。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使细菌迅速破裂溶解。故不仅能抑制其增殖,而且能直接杀灭细菌。其敏感于β-内酰胺酶,通过裂解氨苄西林的β-内酰胺环。这种酶可以将氨苄结构中的四元内酰胺环β-内酰胺(β-lactam)水解,使其失去药性。基于这一特点,经过特殊设计的质粒都携带bla基因。转化成功的细菌会携带这种基因,从而表达β-内酰胺酶,在有氨苄西林的环境下生存下来。

      临床上,常用氨苄青霉素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是非常经典的一种抗生素。氨苄青霉素时常被用于分子生物学实验研究中,如用于配制含氨苄青霉素的LB培养基或LB平板等。

药物滥用第一篇介绍_第1张图片

图1 AMP结构式

BAR:

        巴比妥酸(Barbituric acid),又称丙二酰脲,2,4,6-嘧啶三酮,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4H4N2O3,呈白色结晶性粉末,易溶于热水和稀酸,溶于乙醚,微溶于冷水。水溶液呈强酸性。可以与金属反应生成盐类。巴比妥类,是巴比妥酸的衍生物。巴比妥酸本身无中枢抑制作用,当C5位上的两个氢原子被烃基取代时才呈现活性,可获得一系列中枢抑制药。这些药产生中枢抑制强弱不等的镇静催眠作用。

       巴比妥类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普遍性抑制作用。随剂量的增加,中枢抑制作用由弱变强,相应表现为镇静、催眠、抗惊厥及抗癫痫、麻醉等作用。大剂量对心血管系统也有抑制作用。过量可引起呼吸中枢麻痹而致死。在非麻醉剂量时作用于γ-氨基丁酸(GABAA)A受体,主要抑制多突触反应,减弱易化,增强抑制。在没有GABA时,模拟GABA的作用,通过延长Cl-通道的开放时间,增加Cl-的通透性,使细胞膜超极化。此外,巴比妥类还可减弱或阻断谷氨酸作用于相应的受体后去极化导致的兴奋性反应,引起中枢抑制作用。

药物滥用第一篇介绍_第2张图片

图2 BAR结构式

BZO

        苯二氮卓类(Benzodiazepines)多为1,4-苯并二氮卓的衍生物。临床常用的有20余种。虽然它们结构相似,但不同衍生物之间,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肌肉松弛和安定作用则各有侧重。用于镇静催眠的衍生物,包括地西泮(安定)、氟西泮(氟安定)、氯氮卓、奥沙西泮和三唑仑。该类药物为苯二氮卓受体激动剂,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的抑制。

       我们主要介绍扮演抗焦虑、镇静催眠角色的苯二氮卓类药物,这是它在精神科最为常见的用途。为了说明这两个作用的药理机制,先介绍一个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mma amino acid butyric acid, GABA),它是人体内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

        GABA受体可分为3种亚型:GABAA受体,GABAB受体和GABAC受体。GABAA受体调节焦虑及睡眠。苯二氮卓类药物与GABAA受体复合物(包括GABA能神经突触后膜、GABA受体、氯离子通道)上的BZD受体结合后,一方面开放氯离子通道,另一方面促进GABA与GABAA受体结合,使氯离子通道开放的频率增加,从双重途径促进氯离子内流,增强中枢抑制作用。换而言之,苯二氮卓类药物通过刺激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内的GABA受体,增强脑干网状结构收到刺激后的皮层和边缘性觉醒反应的抑制和阻断,从而起到抗焦虑、镇静催眠作用。

药物滥用第一篇介绍_第3张图片

图3 BZO结构式

COC:

        可卡因(Cocaine),又称古柯碱,化学名称为苯甲基芽子碱。它被用作局部麻醉药或血管收缩剂,由于其麻醉效果好,穿透力强,主要用于表面麻醉,但因毒性强,不宜注射。同时可作强烈的天然中枢兴奋剂,也因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而导致滥用。

       可卡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与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dopamine, DA)通路有关。这个通路源于中脑腹侧被盖区投射至腹侧纹状体的伏隔核和边缘系统的一部分,如中隔、杏仁复合体及梨状皮质。而多巴胺转运体(Dopamine transporter,DAT)是位于多巴胺神经元突触前膜的一种膜蛋白,其主要功能是重摄取突触间隙的DA,可卡因通过抑制突触前膜上的DAT,限制DA与其受体的作用时间、程度、范围。进而实现对精神和情绪活动的调控作用,即可卡因成瘾的强化效应。在正常生理状态下, DA和Na+与突触前膜DAT上相应的位点结合,接着Cl-结合到自己的位点上,最后DAT把DA由突触间隙转运到胞内储存起来。可卡因和Na+在DAT上的结合位点相同,当可卡因存在时,它与Na+竞争性结合同一位点,使得DAT无法与DA正常结合,导致DA在突触间隙累积,使神经纤维持续性兴奋,从而让使用者产生快感。

药物滥用第一篇介绍_第4张图片

图4 COC结构式

COT:

      Cotadutide是一款胰高血糖素受体(GCGR)和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GLP-1R)双重激动剂。它具有多种作用方式,不但可以通过激活GLP-1受体,提高胰岛素分泌并且降低食物摄入,而且可以通过激活胰高血糖素受体起到降低炎症和脂肪生成等效果。

      GCGR和GLP-1R是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成员,它们是维持人体血糖平衡的两个重要“调节器”:在饥饿状态下,GCGR通过与其配体胰高血糖素结合来提高人体血糖水平;而GLP-1R主要在摄食后发挥作用,通过与其配体胰高血糖素样肽-1结合,刺激胰岛素分泌,使餐后血糖降低并维持在正常水平。目前,开发靶向GCGR/GLP-1R的双重激动剂,已成为治疗糖尿病、肥胖、NASH等疾病的一个新方向。

产品及优势:

      卡梅德生物(KMD Bioscience)(https://www.kmdbioscience.cn/)目前的诊断活性原料,涉及传染病,肿瘤,炎症,甲功,激素等方向。可提供多种用于IVD的生物活性原料及技术服务,广泛服务于国内外相关试剂生产厂家。包括但不限于抗原抗体的定制开发,抗原抗体标记与偶联,抗体配对筛选及生产纯化,免疫层析、酶免及化学发光系统优化和工艺调试等多种技术。

参考文献

  1. Roque Bravo R, Faria AC, Brito-da-Costa AM, Carmo H, Mladěnka P, Dias da Silva D, Remião F, On Behalf Of The Oemonom Researchers. Cocaine: An Updated Overview on Chemistry, Detection, Biokinetics, and Pharmacotoxicological Aspects including Abuse Pattern. Toxins (Basel). 2022 Apr 13;14(4):278. doi: 10.3390/toxins14040278. PMID: 35448887; PMCID: PMC9032145.
  2. Edinoff AN, Nix CA, Hollier J, Sagrera CE, Delacroix BM, Abubakar T, Cornett EM, Kaye AM, Kaye AD. Benzodiazepines: Uses, Dangers, and Clinical Considerations. Neurol Int. 2021 Nov 10;13(4):594-607. doi: 10.3390/neurolint13040059. PMID: 34842811; PMCID: PMC8629021.
  3. Bounds CG, Nelson VL. Benzodiazepines. [Updated 2023 Jan 7].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3 Jan-.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470159/
  4. Parker VER, Hoang T, Schlichthaar H, Gibb FW, Wenzel B, Posch MG, Rose L, Chang YT, Petrone M, Hansen L, Ambery P, Jermutus L, Heerspink HJL, McCrimmon RJ.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otadutide, a dual glucagon-like peptide-1 and glucagon receptor agonist, in a randomized phase 2a study of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nd chronic kidney disease. Diabetes Obes Metab. 2022 Jul;24(7):1360-1369. doi: 10.1111/dom.14712. Epub 2022 Apr 25. PMID: 35403793; PMCID: PMC9323481.
  5. Parker VER, Robertson D, Wang T, Hornigold DC, Petrone M, Cooper AT, Posch MG, Heise T, Plum-Moerschel L, Schlichthaar H, Klaus B, Ambery PD, Meier JJ, Hirshberg B. Efficacy, Safety, and Mechanistic Insights of Cotadutide, a Dual Receptor Glucagon-Like Peptide-1 and Glucagon Agonist.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20 Mar 1;105(3):dgz047. doi: 10.1210/clinem/dgz047. PMID: 31608926

你可能感兴趣的:(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