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学记》

//简述:国学文化博大精深,然古文恣意扬洒,篇幅冗长,不利于碎片化时间吸收消化。立志于提炼经典纲要,以供普世之用。此为第六篇荀子《学记》//

《学记》,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通篇围绕教育展开,从教、学两个角度阐述何为成功的育人方式。其中的教育理念,即使放在今天,也不啻为优秀的教育体系。

<教学目的>

[摘要]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注释] 有德有才的社会管理者,如果想教化民众,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就必须从办教育入手!

[点评] 首篇往往是每本书的核心所在,开篇强调教学的目的重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堪称教育的灵魂所在。回过头来,思考我们当今的教育,目的是什么?是应试?是高考?是文凭?是找好工作?这值得我们深思,不同的教学目的,背后就决定了教育方法。

<教学相长>

[摘要]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注释] 人们只有经过学习,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只有通过教学,才会感觉到自己的困惑。知道不足,才能够自我反省,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文化水平;知道困惑,才能够自强不息,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所以说,教学与求学,是相互促进的。

[点评] 提到教育,现在的焦点很容易集中到教师身上,是不是特级教师,带出的学生升学率如何,诸如此类问题。一味强调“教”的一方,却往往忽视,教学相长,彼此成就。学的好,是自己的孩子聪明;学不好,是老师不好;如果我们能换个角度,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可能效果不止提升一点点。

<催化剂>

[摘要]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注释] 太学开学时,官吏及师生们都必须身穿礼服,头戴皮帽,置备肴馔,祭拜先圣先师,这是对文化知识的敬重;在祭祀时,齐颂《小雅》,练习三首(指《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暗示学生进入太学读书,就意味做官的开始,要珍惜自己的身份,塑造良好形象;上课前,击鼓召集学生进入教室,督促学生打开书箱,开始静心恭顺地研读书本;用槚木或荆条做成教鞭,置于课堂之上,用来警示学生树立威仪;没有占卜和祭奠先祖,官员也不能随意进入学校视察,以示社会非常尊重学校,让学生安下心志,从容读书;教师要时常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但不要随意给予指导,要多留时间和机会让他们自己探寻问题答案;对于年龄小的学生,只需要求认真听讲,不必深入探讨。这是按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进行教学。这七点,教学的宗旨呀……学校不提倡艺术技能的学习和演练,学生就不会对学习感兴趣。所以,有学识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深居求学,潜心钻研学问,注重用课外学习来滋养学问,在游历中丰富自己的学问。

[点评] 前者七条教学宗旨,提倡尊师重教,后者强调寓教于乐。现在教学为什么难?一者,学生打骂不得,老师得不到尊重,试问学生没有恭敬心,如何沉下心来学习;二者,应试考试太多,使学习沦为考试工具,更谈不上娱乐学习,古有‘吟诗作对’,今唯‘做题考试’,成果不言而喻。

<教所由兴>

[摘要] 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注释] 不正确的事情,在还没出现的时候就要通过教育教学加以禁止,这叫“预防”;当学生适宜接受的时候进行教学与训练,这叫“适时”;不超越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能力,传授知识,这叫“循序”;组织学生交流切磋,吸取彼此优点,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这叫“观摩”。

[点评] 预防、适时、循序、观摩,一者考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水平,二者亦是因材施教,后文篇幅所介绍的善譬喻、比物丑类等等皆属于这个范畴。反观现代教育,大多实施标准化教育,乃至老师有心想为之,应试环境也不允许。

<考校所成>

[摘要]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注释] 第一年主要考查学生背诵经文的记忆力;第三年主要考查学生是否热爱学习、重视学业、热爱集体;第五年主要考查学生知识的广博和对老师敬重的程度;第七年主要考查学生求证知识和选择朋友的能力;达到这些目标,小有所成;第九年,学生就该具有较高的智慧,善于归纳推理,触类旁通,洞明事理,确立自己的观点,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做事不违背社会的基本规律,这叫大有成就。

[点评] 古人将“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作为大有成就的标志,这与起步阶段的立志学习,也不无关系,最终以‘学以致用’为终极使命,那么过程中的学习内容与方法亦不会偏离。反观我们现在实在惭愧,专业无用论,工作与专业无关大有存在,古人早就对教育体系有很深刻的见解,可惜我们熟视无睹。

    因《学记》属于《礼记》中一篇,本以为其核心侧重有关学习的关系礼仪仪式,今日读来受益匪浅,从事教育的工作者们都应深入阅读并理解,引以为鉴。

也朴

2018/4/8

*文章注释参考《学记》解读 齐鲁书社

你可能感兴趣的:(解读《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