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更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简介:保罗·高更,19世纪法国著名画家,与梵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高更的前半生,是让人羡慕的金融家,却在事业如日中天之际辞掉工作,离家出走,成为一个颠沛流离的艺术家。

高更画像

英国作家毛姆曾以高更为原型创作了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书中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因为画家梦而抛妻弃子远走他乡,在巴黎过着衣食不继的日子,后来他去到塔希提岛,在这个自由自在的海岛上,他作画的源泉喷涌而出。他晚年患上了麻风病,残肢断臂,惨死在小屋里。

小说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的原型就是保罗·高更。现实与小说的人物虽然有出入,但是他们为了追求艺术理想,离家出走不惜生命的勇气是相通的。也是因为这部小说,让高更的才华与勇气得到世人的关注。

高更画作

发轫于19世纪并形成风起云涌之势的现代派画家名家辈出,这其中走到极端几近狂人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文森特·梵高,一个是保罗·高更。

梵高画像

高更,他出生时血液里就流淌着一股贵族气息。高更的母亲来自西班牙阿拉贡王国的波吉亚家族,这一族系在历史上曾声名煊赫,权倾四方。高更的父系家族世代居住在奥尔良,是一个传统中产阶级,其父是一位激进派政治记者,在法国名噪一时。

高更年少时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个人意识,他自恃具有西班牙血统和印加血统,做事大胆果断,在同学中鹤立鸡群,身边更是有了一群自己的追随者。

其老师曾预言道:“这个孩子将来不是出类拔萃,就是一败涂地,非中庸之辈。”念完初中后,高更就决定不再读书了,他厌倦了一成不变的生活,想要去做一个四海为家的水手。

十七岁的高更以一名实习水手的身份登上了船,开始了自己环游世界的梦想。高更的海上生活放肆、浪荡,远离人群的他无拘无束,后来他还参加了普法战争,成为了一名海军。六年后,高更退伍。回到家的他发现母亲去世,姐姐远嫁,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到布尔丹证券交易所成为了一名股票经纪人。由此开始,高更步入了巴黎新兴的贵族阶级。

紧接着,高更迎娶了丹麦白富美——梅特·索菲·加特,他称赞梅特是“一颗璀璨的丹麦明珠”,婚后夫妻恩爱,生活和睦,接下来的十年来里他们有了五个孩子,家庭幸福。高更有广泛的兴趣爱好,钢琴、雕塑、绘画、击剑、拳击,且年薪30000-40000法郎,有稳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来源。他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兴趣高雅,是一位成功的巴黎金融人士,他的人生可以说是巴黎主流社会的人生模板。

高更画像

但是,在他三十五岁的一天,高更忽然从证券公司辞职,且没有跟任何人商量。

“我已经辞去布尔丹的职位,我决定要做个画家了。”高更辞职后,高兴地对妻子梅特说。

梅特却高兴不起来,反而措手不及。他们早已经过惯了舒适安逸的生活,辞去工作将意味着失去过去的一切。

他的好朋友毕沙罗曾告诉别人:“告诉高更,我在精疲力尽画了三十年之后,才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在多少有了些成就,但仍旧囊空如洗,一直在拮据窘迫的生活中挣扎。但愿年轻人能明白这一点,艺术之路不是荣华富贵之路,人要靠命运,而不是靠才气。”高更的证券公司也在挽留他,但高更没有回头。

高更的决定神秘又突然,就像他当年想去当水手那样固执。但是在任何看似突然的背后都隐含了很多的必然性,高更的艺术家梦想并不是一时兴起。

高更工作之后,经常跟朋友在星期天一起去艺术博物馆参观,看画展,学习油画,高更也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画画,并且进步得很快。在巴黎有很多这样的业余画家,他们平时上班,只有星期天才可以画画,他们被称为“星期天画家”,高更就是其中一员。起初这只是高更的一个爱好,渐渐地高更展现出了他在这方面的天赋,并且他的油画入选了印象派的油画展,这让他感到非常自豪。然而他内心并不满足,他似乎预感到了神灵的召唤。

高更画作

高更越来越感到职业与兴趣之间产生的冲突。刻板的生活阻碍了他用敏感的笔触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人们对他的赞扬似乎更是激起了他对艺术的渴望,他越来越厌烦这按部就班的世俗生活,感到绘画的使命在将自己召唤。他感到绘画能带他脱离这凡俗的世间,能表达自己的内心感觉和看法,他早就厌烦了这按部就班的世俗生活。怀着自己的艺术信念,高更毅然决然地辞职了。

辞职以后,高更开始了后半生的艺术人生,也是苦难中挣扎的人生。

高更带着全家人先是去了鲁昂,然后到了哥本哈根,投奔岳父一家。然而岳父认为这个女婿无能,对他冷嘲热讽,高更无奈,只带了自己最喜欢的小儿子返回了巴黎,后来因为无力抚养孩子,又送了回来。在巴黎等着高更的,是更残酷的生活磨难,是他一生最绝望的时刻,他甚至连御寒的衣服都没有。

即使在这困顿的时候,他还是在思考绘画,一心想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画家。高更天生孤傲,有一种本能的清高,在体验过城市的残酷冷漠之后,他想去寻找自己的远方。

高更画作

1886年,高更在凑足了旅费之后前往布列塔尼岛上的阿凡桥。布列塔尼是一个没有受到现代工业文明入侵的地方,这里有一股神秘的力量:生活节奏舒缓自在,有茂密的树林、老式的教堂,山坡上的牛羊和农舍在浓雾里犹在仙境。而这种原始的生活方式,唤醒了高更体内野性的一面,风景事物的原始韵味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高更开始了他极富色彩的艺术生涯。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高更因为金钱的关系一直往返于巴黎与布列塔尼,他的生活依旧困顿,暗淡无光。但是他的画布上却采用了浓艳的色彩和大胆的线条,他的个性也得到了自由伸展,他开始突破印象派理论,形成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在阿凡桥,他还收获了一批自己的仰慕者,文森特·梵高就是其中之一。

布列塔尼的艺术生活使他有了一定的艺术地位,也带来了一定的声誉,但并没有满足他原始、野蛮的内心。

“我是双重存在的。我是野蛮人,也是小孩。我觉得野蛮人比文明人更优秀。面对都市文明,我的梦想就是做一个优质而粗鲁的野蛮人。”高更曾这样说道。

他决定去大西洋上的塔希提岛,想要在那里终老。在出发前他曾给朋友写信说:“我多么渴望能拥有一间个人的“南洋工作室”,倾其所有购买一间万国博览会中所见的土著小屋······我这就出发了,自此与文明的世界完全隔绝,而和野蛮人共同生活。”

1891年,在海上飘荡了六十多天之后,他到达了塔希提岛。

塔希提岛真正满足了他的愿望。

小岛地处热带,到处奇花异草。而高更的小木屋,就坐落在山海之间,是名副其实的海景房,房子后面一片平原,长满了椰子树和面包树。岛上最漂亮的是海,清澈透明,在太阳下闪闪发光。

这座原始的乐园没有喧嚣,甚至没有电灯,高更过上了原始自然的生活,他逃脱了欧洲文明社会的桎梏,找到了真正作画的快乐。

他在《诺阿·诺阿》里写到:“生命在每日清晨觉醒,大地复苏,阳光明媚,充满温馨,内心感到无比的快乐,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忘我的境界的艺术创作中去。我觉得思维敏捷,灵感与我为伴。远处是蓝色的大海,独木舟在海上缓缓而行,使人心旷神怡。年轻人一会儿荡起双桨奋力划水,一会又让小船任意地漂流。他们身上穿着的蓝色和白色的海边裙裤,与他们褐色的胸膛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色彩缤纷,他们洁白的牙齿也在欢笑声中闪烁光芒······”

自由平和的土著风情感染了高更,他的灵魂在原始静谧的自然中得到了洗礼和净化。他穿上了土著人的衣服,皈依了他们的宗教,还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融入到当地的习俗当中去,并且与当地的一名土著女子泰瑚拉结婚。十三岁的泰瑚拉虽然年纪轻,但是却像塔希提的女人一样,将家里照顾的很好,有了她的打理,高更安心作画,渐渐进入了创作的高峰期。其中《死者亡灵的注视》画的就是泰瑚拉。

然而贫穷与疾病一直困扰着高更。

高更很快花光了带来的钱,辗转流离在巴黎、马赛和塔希提岛,因为与多名女子同居,不幸染上了梅毒,并为了情妇跟土著居民打架而骨折。不久后他伤口复发,病痛缠身,加上他爱女去世,在巴黎的钱财也被人卷走,高更面临精神崩溃。

疼痛使他出现了幻觉,使他缺乏正常的理智去处理事情,他无法起身作画,无法长时间的阅读,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折磨。在悲痛与幻觉的转换中,他对生活感到绝望,这时候的他生命已经失去了光彩,他企图自杀。在结束生命之前,他画了最后一幅力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1898年,高更爬上一个山顶,在那里服食砒霜自杀,获救。自杀未遂,他内心极度痛苦。

1901年,他独自泛舟,到达一个陌生的小岛,两年后,因心脏病发逝世。

高更画像

高更的一生,是充满斗志的、勇往直前的一生,无论是十七岁去做水手,三十五岁辞职,三十八岁去远方的布列塔尼,还是走向更远的巴拿马、塔希提岛,他都为了自己的艺术信念坚定不移、义无反顾。

虽然他离家出走,放弃了自己的家庭,没有尽到一个丈夫、父亲的责任,但是他一生都在为自己的艺术献身,停停画画。他放弃了自己高薪的职业,愿意为了艺术承受一切的苦难。

“我相信一旦尝到伟大的艺术精髓,以后再也无法抽身,必将永世为它牺牲、为它工作,永不放弃。我更相信任何任何献身于艺术的人,都会得到幸福。”

或许高更,只有在艺术创作里,才能得到幸福吧。

(内容来自公众号:七天大圣说。读好书,讲好故事,做好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更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