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错了,七夕从来就不是情人节

夏季,晴朗的夜晚,抬头望去,天幕里三颗光芒熠熠的星星组成一个巨大的三角形,这个闪耀在略偏东南方向的浩瀚夜空,被称为“夏季大三角“的天体,在七夕节有了不同的意义。

夏季大三角 |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古时期就开始探索宇宙奥秘的先民,应着农耕社会男耕女织的分工,给“大三角”中两颗取名为牵牛星和织女星。七夕节就源于自然天象崇拜,在七月初七祭拜织女星衍化的天神,向神明祈福许愿、乞求巧艺、祝祷姻缘。

横亘在天幕中的那道银河,正好从两颗星星中间穿过,将牵牛星、织女星永远分隔两边。带着浪漫主义情怀的古人读取了这种天象的成因,于是,一个名叫牛郎的凡人和一个名叫织女的仙子的浪漫爱情故事就慢慢流传开来,古代文人就此推波助澜,爱情的元素便慢慢融进七夕了。

这其中的文人代表,当首推白居易和秦观。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想像出的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旧日盟誓,让无数痴情懵懂的青年男女心驰神往,为之动容。而到了宋代,秦观的一首《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就彻底将爱情与七夕捆绑在一起了。

不过,无论是白居易还是秦观,再情肠动人的诗句,都改变不了文字背后的悲剧故事。“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杨妃身死,是明皇与将士们达成和解的代价;即便“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牛郎织女一年的重逢只有一日。东汉《古诗十九首》,“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文的基调就是牛郎织女相爱而不能团聚。战国时期,用于占卜吉凶,推断祸福的《日书》里说:“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而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意思是说,若人们在这种时候结婚,丈夫三年内会离弃妻子,不吉。

《日书》关于牛郎织女的卜辞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学作品里的七夕爱情大多笼罩着悲剧色彩,这是其一,其二,要遇见爱情、建立恋爱关系,也得两人见得着面才行。

过去的习俗,七夕从来就不是允许女孩出门的日子,男女青年能够见面的机会无非就是上元赏灯、上巳游春等,所以,相较于七夕,上元节(元宵节)或许更能承担“情人节”的重任。

那么,不谈恋爱,七夕节究竟能干什么?

晒书

晒书 |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世说新语》里有个有趣的小故事:“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古代,七夕有晒书习俗。据说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人们多在此日暴晒书籍、衣服等,以防虫蛀。东汉崔实《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

晒书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历史上最爱晒书的朝代是宋代。蔡绦《铁围山丛谈》说:“秘书省岁曝书则有会,号曰曝书会。”南宋高宗、孝宗,宁宗都曾举行“曝书会”,由掌管图书的秘书省主办,临安府具体承办。宋代真的是把文化人的那些游戏玩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

玩洋娃娃

七夕节令玩具 磨喝乐 |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七夕的时令玩意儿,最流行的就是磨喝乐。《京东梦华录》记载:“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

宋代磨喝乐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磨喝乐,脱胎于佛教中的神祇形象,化身为一个手持荷叶的小娃娃样子。磨喝乐有泥塑、木雕等不同胎底,身穿漂亮的衣服,甚至身上还点缀着金玉珠翠。视材质、装饰各异,价格亦有不同。《武林旧事》中描述过一批进献宫中的磨喝乐:“或用象牙雕镂,或用龙涎佛手香制造,悉用镂金珠翠。衣帽、金钱、钗、佩环、真珠、头须及手中所执戏具,皆七宝为之,各护以五色镂金纱厨。”造价何止数千,绝对秒杀现在的芭比娃娃。

穿针乞巧

 “七月七”原本只是岁时节日,穿针乞巧等习俗很早就已出现。《西京杂记》云:“汉彩女常以七月初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牛郎织女的传说融入七月七以后,节日活动加入了与二人相关的内容。

七夕游戏 穿针乞巧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土民之家皆效之。”这是从宫中流传至民间的游戏,七月初七晚,年轻妇女和姑娘们先要向织女星虔诚跪拜,乞求织女保佑自己心灵手巧,然后,她们把事先准备好的五彩丝线和七根银针拿出来,对月穿针,谁先把七根针穿完,就预示着将来更加心灵手巧。

女孩们不仅自己乞巧,还要跟别人进行比赛。既是比赛,就有输赢,穿得慢的即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获胜者。

喜蛛应巧

喜蛛应巧是稍晚于穿针乞巧的一种乞巧方式,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不过,喜蛛应巧的规则在不同朝代常有不同。

七夕风俗  喜蛛应巧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到了唐代,蜘蛛不再结网于瓜果上,而是在一个小盒子里。《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而到了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网圆正谓之得巧。”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代视网之稀密,宋朝则视网之圆正。

无论是哪种习俗,女生都是活动中的主角,男生在这日顶多算“客串”。七夕,就是一个几乎不带男生玩的女儿节。一定程度上,七夕是古代女性短暂抽离父母的女儿、丈夫的妻子、孩子的母亲等别人赋予的身份而回归自我的日子,是对依附于男性的附庸地位和从属生存状态的合理反叛——凭你是谁,老娘只管和好姐妹们一起快乐、一起潇洒——男人,呵呵!

所以,别在错把七夕当成情人节,别再一门心思想着谈恋爱了。女孩们自去找自己的闺蜜,一起围坐在客厅,用新鲜的天然苏打水调一杯酒,佐以新鲜的娱乐八卦;被抛在一边的男生约上另外几个被女朋友抛在一边兄弟,可以比平时多喝一杯,但要记得酒后喝点苏打水,缓解胃部不适——反正今天没人催你。比起在爱情里反复被敲打、锤炼,纠结送彼此什么样的情人节礼物、送的礼物合不合对方心意,各自和好朋友无所顾忌地八卦聊天、高高兴兴地喝酒吃饭,它不香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搞错了,七夕从来就不是情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