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习、工作“双肩挑”到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教育观--陈宝瑜教育生涯散记之五

1953年清华校长蒋南翔首创了辅导员制度。我1957年入学,1958年底开始做政治辅导员,一直到毕业。担任政治辅导员要学习、工作“双肩挑”,在大跃进年代是很辛苦的,但我亲身感觉到,这对我以后的全面成长,特别是对政治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提高都是很有意义的。我对这段经历特别难忘。

到了我们自已办学了,我首先想到要把清华这项制度引用到我们学校来。我们“海大”创校的教育定位选择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结合实际思考,我忽然意识到清华的双肩挑辅导员制度与“海大” 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教育观的教育模式是一致的,它扩展了我们的教育思路。把清华辅导员制度恰如其分地引入到我们学校对一些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来,我确信,对他们的政治思想锻炼和工作能力的培养都是有显著作用的。

在实践中,我们结合本校实际,返本开新,首先选择在自考助学部进行试点。在试点中突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例如,对那些政治思想上积极争取进步、有一定组织活动能力的学生,到了高年级就安排他们做“半工半读”政治辅导员,在学校各个教育管理岗位上工作,学校党组织和学生工作委员会安排党员教师对他们的工作、学习进行全面指导。许多同学积极性很高,像争取入党那样申请做政治辅导员,他们绝大多数能严格要求,努力争取把自已培养锻炼成为专业与管理复合型的双优人才。他们走上就业岗位后,很受用人单位欢迎,被称为“零距离上岗的毕业生”,经调查,有近40%的辅导员成为创业精英。

后来在实际工作中又遇到一个新问题,就是学生多了,学校也提供不出那么多辅导员岗位。于是有些学生就主动走向社会,寻找类似半脱产辅导员这样的工作岗位,如到小学、幼儿园去当志愿者辅导员等。从校内走到校外,这样这条“半脱产辅导员” 式的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路子就越走越开阔了。

再者是把“双肩挑”的概念运用到我校青年教职工的工作安排上。本校是民办大学,又在较快地发展中,需要更多的人投入管理改革,于是我们就运用“双肩挑”的概念,提倡青年教师双肩挑,给每位青年教师都安排一定的教育或管理工作,如班主任、招生、就业指导或其他社会工作。在学校各级党、政、工、团岗位上工作的年青同志,大部分人有硕士学位,学校也鼓励他们兼课,或兼做毕业实践的辅导教师,学校还规定他们每周可担任4学时的基础或专业课(另发课酬)。这项措施无论对专任教师还是在学校管理岗位上工作的年青人的全面成长都是有益的,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开展也很有利。以上这些措施在我校已经形成了制度。

在我做辅导员担任系分团委书记的时候,在水利系还有一段记忆深刻的历史:清华的课外活动不仅体育活动很活跃,社团活动也很活跃。社团活动近些年来也被视为是第二课堂的重要构成。我经过总结认为,现代教育单有教师为中心的第一课堂教育是不完备的。只有把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不可或缺的补充并协调配置,才是现代大学教育结构比较完整的体系。在这个事关教育方针教育思想的重要问题上,清华大学有系统的经验,曾总结出“因材施教,抓好四个代表队”( 政治辅导员、体育、文艺和学习拔尖)的经验,在实践上不断创新。我们把这个经验引过来,在教育改革工作中,结合本校教育定位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用心地学习推广,把支持和引导广大学生开展好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之一,下了大力气,效果非常显著。

广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区别于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是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学生社团的类型很多,如思想理论型、科技活动型、职业能力型、社会服务型、工艺美术型和文化娱乐型等等。我校广大学生潜在着参加社团活动的广泛积极性。学生参加什么类型社团,怎样组织管理,怎样确定活动内容等等都鼓励学生社团自已做决策。学校支持学生社团活动主要是引导、帮助、提供必要的条件,以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以培养多样化有特长的专门人才为目标。为了加强育人引导并获得更大实效,我校学工委与校团委配合,经研究提出来一个学分制考核制度,并制定了《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学分制考核办法》。此办法的试行,促进了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全覆盖。学校党委大力支持,并决定日常管理工作由团委、学生会系统负责,把考评按学年落实到每个学生人头上,考评成绩记入学生学习档案,与学生评优挂钩,并作为其毕业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实践表明:这项制度有效地推动了我校第二课堂活动生动活泼地开展,提高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质量,也成为北城校园文化的一个亮丽特色。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学习、工作“双肩挑”到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教育观--陈宝瑜教育生涯散记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