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聆听唐江澎7

海滨:聆听唐江澎7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毛姆《月亮与六便士》

从17岁当上民办教师算起,唐江澎的教龄已有40多年!2006年,他接任锡山中学校长,将这所有着100多年历史的老牌名校,逐渐改造成一个既能面对现实,又能仰望理想的平衡状态:

艺术课、每天一节体育课,开到5月25日,高考前停课的时候才停;高三学生从来不办“誓师大会”;在高中阶段引入生涯规划教育,直接体验大学专业,甚至是未来职业;学生会名为“模拟城市”,校舍中间有个菜园……

海滨:聆听唐江澎7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六大改变: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③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④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⑤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海滨:聆听唐江澎7

有人曾作过个案研究,当问及“通过参与课程改革,您认为在哪一方面的进步最大”时,有33%的教师回答为“理解新课程的能力”,27.7%的教师回答为“科研能力”,14.9%的教师回答为“课程开发能力”,19.1%的教师认为是“教学成就感和教学责任感”。 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参与新课程改革实践,感受到的课程、教学、学校的“文化震荡”并在“文化震荡”的实践中实现自我超越的。课程改革为教师成长提供了重要契机和土壤,教师在其中的专业实践活动,使新观念内化为自己的实践智慧,使自己成功地跃上新台阶。课程改革也为教师设置了“最近发展区”,让教师“跳一跳”收获成长的“果实”。

海滨:聆听唐江澎7

唐江澎是陕西洛南县人,17岁高考落榜,只好当了一名民办教师,后来南下求职,来到了锡山高级中学。从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做到一名中学校长。

唐校长评价自己“有一点教育情怀和理想”,但不是完全的理想主义者。就这“一点”教育情怀和理想,已经让我们感到弥足珍贵。

锡山中学高三的学生,有体育和艺术课,保证8个小时睡眠,有多样性的大学接轨课程,有个性化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锡山中学每一个举措背后,都是唐校长的深思熟虑,是他对教育的不断追问。

海滨:聆听唐江澎7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从唐校长的谈话中学习到真正的育儿理念。教育并不是高大上,教育只是坚持认定的“常识”。

全社会的教育焦虑在挤压我们对“常识”的信心。什么是育人的常识?睡好觉,学习要劳逸结合,兴趣才是最好的导师,等等。这些常识是我们应该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贯彻执行的,但是过重的学业负担,额外的辅导班,都让孩子不能拥有一个完整的周末,更不要说真正的休息。

很多家长跟我说孩子回家写作业特别磨蹭,家长看着着急。但是用常识想想,一个在学校连续听课近10个小时的孩子,回家之后脑子里最想什么,当然是休息放松。怎么会如我们理想中那样回家继续马不停蹄赶作业,这违背常理。不如就让孩子休息放松一会儿,换换心情再写作业。当工作多得干不完的时候,我们心里是消极被动的,孩子们也一样。

海滨:聆听唐江澎7

你可能感兴趣的:(海滨:聆听唐江澎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