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段时间,我总要有那么一次失眠。这个间隔,可以是几个星期,也可以是几个月,而我所谓的失眠,是彻夜的合不上眼。辗转反侧,睡姿不断交替更换,但就是睡不着!
以前的我可不是这样。记得大约五、六年前,我刚生完孩子回单位上班,因工作的调动,家还无法同步搬到新址,有一段时间我不得不暂时住在单位的宿舍里。宿舍是像大学宿舍那种四人间的格局,下面是写字台上面是床。但是常住的只有我和另外一位五十岁上下的老阿姨。
那段时间孩子还不满周岁,我实际上很受产后抑郁的困扰,在家的时候经常因为照顾新生儿跟家人发生分歧,有时候甚至吵起来,把自己气的委屈直哭,无数个睡不着的夜里,觉得活着真是太难,对人生绝望透顶了。
可是奇怪的是只要在单位宿舍住的日子,每天晚上洗漱后沾枕头就睡着了。基本上十点半之前绝对进入深睡眠。那段时间受失眠困扰的是那位老阿姨,那年秋天她的儿子刚刚花了十万块的高价进了市里一所据说教学质量非常一流的私立名校,属于那种又贵又厉害的学校。
老阿姨给儿子规定,每天早上6点必须起床读英语,在读英语之前闹钟一响就要起,不能赖床,同时要打电话(好在两个电话开通了亲情号,话费很便宜,呵呵)给妈妈,表示自己起来了,等于现在朋友圈流行的打卡,在妈妈那里早起打卡。然后伴随着穿衣服就开始背单词,单词本必然是随身携带,前一夜放在枕头旁边的,不在话下。
中午,我在职工食堂吃过饭回宿舍午休,老阿姨自己在宿舍炒菜蒸米饭吃,米是单位逢年过节发的现成的,菜从单位外面百米远的集市上买,方便、新鲜又实惠!她那样做只是为了省钱,我们彼此都明白。但我这个人非常的乖觉,从来不多嘴,人不犯我我不惹人,能给别人的面子,是一定要给到的。
晚饭她通常是吃中午剩的。这样,一天就算是打发了。一年四季,她也不买什么衣服,护肤品也是用的超市里最简单的,跟单位上其他五十岁的女人相比,老了一大截,所以我在这里尊称她为老阿姨。
别以为早上跟儿子联络了就完事,晚上才是重点教育点拨时段呢。下晚自习的时间点是精准掐算好的,一下自习,妈妈电话就打过去了:
“KK,今晚上学的哪几门课?”
“。。。。。。”(省略号表示我听不清,并不是儿子不说话哈。)
“那篇《××》文言文背诵会了没?”
“。。。。。。”
“背给妈妈听。”语气散发着母爱的无限温柔,但态度是坚决而不可违逆的。
“。。。。。。”十多二十分钟。我再次佩服移动公司亲情号这项服务,要不然,光电话费每月都得要命呐!
接下来是一番点评,背的熟不熟,有没有错等等。
然后换一门课,再抽查。
我不禁暗自思忖,老阿姨真的是博学,各科似乎都精通,小时候读书肯定很用功了,又转而觉得自己是真的蠢,这还用多说,看今天如此勤勉的教育儿子,风格又是如此的独到而自成一家,就知道当初必定也不是俗人一个了。
不得不说,老阿姨的世界是真的小。除了儿子,剩下就是关心我了(这让我常常在心里很同情她那位没什么家庭地位的老公)。对我的家庭生活充满了兴趣,事无巨细的打探,我呢,反正也没什么见不得人的,能说的基本都说,每说一点家事,都要穿插她的一些评论和见解,比如说——
她问:你们家谁管钱啊?
我答:钱都在各自的工资卡上,大笔开销把两张卡合起来花,小钱各花各的。(我真是个老实的孩子。)
老阿姨听到此话,立马为我着了急!
她说:不行不行不行!绝对不能这样,钱不能放太多在男人手里!她惊诧的神态和急切的表情以及我脑补的一些狗血剧情把我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我说:没多少钱,每月工资几千块钱,再说他还经常出差,我拿着多不方便啊,我又不每天回家,谁知道他明天出不出差。
那个晚上,直到熄灯,老阿姨都在念叨,你是多么的思想简单,多么的没有风险意识,你这样是很容易吃亏的。
我是一个骨子里比较清高的女人。我从不认为拿着一个人的银行卡就拿住了他的心。或者说,一个人的心需要靠拿住他的银行卡来牵制。我不屑于这么做。
就像在办公室,有些人业务水平非常的一般,私下的工作实际上也并没有多认真,但却要在领导在的地方千方百计的“美化自己”,秒变戏精。而另一些人是把自己该做的做到问心无愧,从不去刻意为自己添彩加墨。
我相信,是金子埋没不了。靠心机和手段得到的,都是肤浅的。把心思和精力用在深层次的提升自己上,得到的东西将是不需要耍存在感就能够拥有的,并且永远不会轻易失去的。
在这一点上,感情和工作一脉相承。
在儿子念那所贵族学校期间,老阿姨失眠是常有的事。我经常会在早上舒服而满意的半梦半醒之间,听到她嘟囔一句:妈哦,一晚上又没睡着,那个运垃圾的车子好讨厌哦,五点就在响了。
在那个宿舍住了不到一年,我就住回家里了。从此就因为身边有了一个小小人儿,夜里总要惦记着她是不是又蹬了被子,总是要醒来几道,再也没有睡过一个整觉。再后来,为了多一点时间能做自己的事,我常常在大家都睡了后点灯熬油到半夜,生物钟也不正常了,我开始体会失眠的滋味,每隔一段时间,必然会有一次彻夜无眠。
睡不着的时候,我会想很多事情。
比如今晚,我突然想起了几年前那个老阿姨,今日之我与当初之她,岂不是同病相怜?
读到这里,我想一定有人很好奇,她的儿子后来怎么样了?
是啊,那个每天被妈妈电话轰炸、耳提面命努力学习的孩子怎么样了?
据说去年高考一败涂地,也有一种说话是怀疑阅卷有误,要求查卷,但对于高考卷,这怎么可能?
具体是怎么样,我不得而知。但我对这个结果是毫不意外的。
从大概率上讲,孤注一掷往往结局就是一败涂地。
(本文故事纯属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