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眼阅世之008:“斜杠青年”究竟是只什么鸟?

最近遇到一些年轻人,自我介绍的时候都喜欢用“斜杠青年”这样的标签。

我是个对时尚不敏感的人,许多词儿流行了好一阵,只要不影响生活,一律不管,反正新新人类层出不穷的创造力每天都在刷新着我们的视野和三观,注定有许多人永远生活在潮流的尾巴上。

直到有一天,确实听不懂了,再不更新内存就有秒变半文盲的危险,一般非到了这种时候,我是不会去自行科普的。

这次当然也不例外,于是知道了,“斜杠青年”源于英文Slash(斜线),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而更喜欢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常用斜杠来区分,比如,张三,记者/演员/摄影师/导演/制片人等,因此,“斜杠”便渐渐成了他们生活方式的代名词。

其实说白了,也就是指一专多能或十项全能的综合型人才。

这么一科普,突然觉得这“斜杠青年“还真是不少,尤其在大学校园里,小盆友们一进校就开始像拜码头一样缴纳各种社团费,跃跃欲试地以期在社团活动中崭露头角一鸣惊人。其中一些人也可能会获得些杂七杂八的校园奖项,或在学生会里混过个一官半职,发表过几次拉票演讲,到校外拉过几次赞助,组织过一两次活动。然后勉勉强强地,通过及格、补考、高挂再补考,甚至找关系或讨好老师等这样那样的各种艰难历程,混到了毕业;再勉勉强强地,找到了一个不好不坏形同鸡肋估计仅够谋生糊口的工作,此后便发誓要将貌似高大上的“斜杠青年”生活进行到底。

这事儿咋听起来有点儿拧巴呢?

这么一细掰,我还真遇过两个比较典型的“斜杠”青年学生。

其中之一,是一枚喜欢写作的文艺女生,好像是校报的兼职记者编辑之类。老实说,仅这个工作就需要每天奔波在校园各种有潜在新闻发生的地方,校园虽说比不了社会,但至少正式媒体是有线索和采访头绪的,但校报基本就是逮啥算啥了。有时候实在乏善可陈,为了不开天窗还得自己编几条出来,委实够辛苦。

有一天她给我送新报纸的时候说,她在校外有5份兼职,因为超强的时间管理能力,每个工作的转换时间均不超过半小时。

我问,你开车去吗?

她说,还没有,目前正在学驾照,所以,还要腾出学驾照的时间。

我没表示惊诧,也没有褒贬,大学生在学习之余如能多些工作经验,毕竟不是什么坏事,但凡事过犹不及,如此大的工作强度她真的能应付自如吗?我只有在心里默默祝愿她不要迟到,然后顺便翻看了她在校报上的新作,这一看却是有些吃惊。惊讶于这么安静如水的文字是怎样从5份兼职的转换中自如生成的呢?莫非真有分身术或早已进入了佛家所说的“禅悟”?好奇心促使我上网查寻,结果不出所料,文章果然是拷贝来的,不过是比较“走心”的改头换面确保能蒙蔽大多数罢了。

其中之二是个男生,刚入校就给几乎所有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可能是他打了鸡血一样的精神状态比起许多青涩的瓜蛋子们显得更加有活力的缘故,于是顺利竞选上了班长。

接下来,各种五光十色的“斜杠”生活正式拉开帷幕。他几乎是逢社团必进,逢活动必参加,还有,逢美眉必追。而且特喜欢借各种活动和非活动的公开场合各种表白各种倾诉各种秀,还喜欢让大家猜那个人是谁,还喜欢看看那个被猜到的人什么反应到底被他煽哭了没有。

想起一次校园业余歌手比赛,他理所当然地是选手之一,还拉了音乐系的学生为自己伴唱,大概是为了显示超强的社交能力,但结果可想而知,自然是音乐系来助阵的朋友一不小心喧宾夺主。这倒也无所谓,一个校园业余比赛,能获奖更好,获不了,贵在参与,锻炼一下,也不错。

如能借此机会向心仪的女孩表白,并因此而收获爱情,那岂是区区获奖可比?因此,尽管作为歌手的水平不敢恭维,但我对他依然不忘向暗恋的女生表白还是比较欣赏的(尽管我已经不止一次地看过这个场面)。

但实力和情怀从来是两码事,情怀有时可以给实力拉票,但并不能完全取而代之。毕竟是歌手选拨赛,所以还得按照歌手选拔规则打分,况且这个表白插曲一演再演,不知是没成功过,还是又换了对象,总之让人觉得已然了无新意。

他也理所当然地被淘汰了。

一切都很正常,你并没那么优秀,世界也没有亏待你。

人们常说年轻就是资本的意思,无非是一切都来得及。失败了,继续努力,重头再来,“三千越甲可吞吴”。不就是这样吗?

但事实并非如此。

因为是当场亮分,于是他记住了每个给他低分的评委,事后挨个找到他们,(当然也包括我)义愤填膺地表达了他对评分不公的不满。

我问他理由是什么,他说自己的设计很有新意,新意是什么?表白吗?我又问。这个…也算吧。

他开始底气不足。

但我已经第N次看了,希望别再让我看到N+1次,你难道准备用再三的表白闯天下吗?

这次我终于没忍住泼冷水。因为他的行为旨在说明,实力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名次故,两者皆可抛。照此逻辑,也许表白只是为了名次而编排的作秀插曲而已。因为这个问题太私人化,我终究没问。

而是问他,如果有一天你真的遭遇到了更大的不公,将会如何?

他想了想说,那要看什么事了。

他说得没错,我相信他这个回答是诚实的,在这个价值混乱的时代,竟然连每个人所认为的不公,都是如此迥异。

他的罗曼史结果如何,我不得而知,据说他后来又在校园里鼓捣起了小卖部,大三时班长换人了,大四高挂了好几门弄到差点毕不了业。而他的解释似乎是,这么个破学校和他的远大志向显然太不匹配,导致学习没有动力。

我不太同意这个说法,因为我看到和他相同感受的同学正在以更加努力的姿态为自己曾经的“失足”“雪耻”,以期在将来的履历表上能写下更光辉的历史。

“80后”偶像韩寒说:

世上没有全才,全才就是人中之王。

韩寒牛不牛?算“斜杠”吗?似乎算不上,也就一写手和赛车手,顶多两手。

仔细想想,“一专多能”,前提是“一专”,那么,你的“一专”是什么?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许多人忙着为自己贴标签,会煎个鸡蛋也敢自称大厨,会钉个扣子也敢自称“总裁”,会弄个美图秀秀也敢自称摄影师,这样的人比比皆是。如果这么“斜杠”下去,人人皆可“斜杠”。

而且我相信,越底层越“斜杠”,越老越“斜杠”,因为底层才是全才生存的世界,不会干什么都直接挑战到生存。而老人吃过的盐巴都比年轻人走过的路多,许多行当,或许你压根儿听都没听说过。

所谓“专家“=专注+专业。

一个著名的段子说,一个专业人士画了一条线收费10000,人们问他为何这么贵,他说,画一条线1块钱,知道在哪里画,9999块钱。

因此,奉劝一些动不动就以“斜杠”自诩的青年,还是先找到自己那条线要紧,不然,真要被“斜杠”了。

要知道,Slash除了“斜线”,还有“裁减,削减”的意思。

你可能感兴趣的:(巫眼阅世之008:“斜杠青年”究竟是只什么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