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开挂的2019

我是南京一所985高校图书馆的老师。大家一听是在图书馆工作,肯定觉得我每天就是借借书还还书,有大把的时间坐在那里看书、闲聊,工作不要太清闲!可我告诉你,我上班时很少有时间看闲书,我也很享受这样忙碌的工作。可以前我绝非如此!多年前我觉得在图书馆工作低人一等,对工作没有热情和责任感,只是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能不做的就不做,能糊弄的就糊弄。我认为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图书馆工作上纯属浪费,我情愿把时间花在其他知识的学习和家庭上。后来学了永澄老师教的知识后,我需要把这些知识用于工作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消化这些知识,于是我用于图书馆工作的时间和心思变多了。结果我的工作不费劲地越做越好,成绩在图书馆中凸显出来。其实我们图书馆的领导们和少数同事,多年来一直是把图书馆当成事业来做的,他们见识过世界一流名校的图书馆,心中有宏伟的蓝图。但由于我以前看不上图书馆工作,所以对他们的努力没有给予正确的评价。随着我在图书馆工作上投入得越来越多,我也越来越深刻地理解了他们。现在馆长时常把我的工作案例拿到全国高校图书馆会议上分享,这些高校包括清华、北大、复旦、上交大这些国内的名校,我的成绩都是优秀的。另外我在为人处世、眼界、思维方式上都有了极大的提升,看图书馆、看世界的高度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态度由好高骛远变得脚踏实地,由傲慢无知变得谦虚好学,我在同事和领导眼中越来越有分量。

2017年我认识了永澄老师,这一年成了我的觉醒期,2018年是积累期,2019年则是爆发期。我成了图书馆的后起之秀,馆长多次在不同会议上表扬我,并把级别高、意义重大的事情交给我做,我都交出了让他们满意的答卷。其实让他们满意不是我的出发点,让我自己满意才是,我对自己已经形成了高标准严要求的习惯。

回顾2019年全年的工作,可圈可点的地方有很多,我大概分成这样几类。


philipp-lublasser-278890-unsplash_副本.jpg

创新型工作

我校建筑学院与清华的建筑学院齐名,是众多以建筑设计为理想的学子追求的理想殿堂。但在目前的国际排名体系中,我校建筑学院丝毫不占优势,被远远甩在后面。学校顺应国际排名的潮流,对建筑学院提出了高要求,其中之一是必须发表外文论文并且必须发表在SCI及等同数据库收录的期刊上。这给建筑学院博士生和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甚至恐慌。针对这种新形势我做了一系列的工作。

邀请国际知名出版社的高级顾问和期刊主编为建筑学院举办外文学术论文撰写和发表的专题讲座。从2018年开始,我考察了国内国际多家著名出版社提供的讲座,最终选择并邀请了国际知名出版公司WILEY的高级顾问。邀请成功之后,我与建筑学院负责科研工作的副院长联系,受到他的欢迎和重视。他在全院发通知并亲自主持了讲座,师生们争相前往。

撰写《建筑学科SCI/SSCI/A&HCI来源刊查找指南》并发送给全院教师。我们图书馆每年花费几千万的经费购买国内外各类型各学科的数据库,我对这些数据库力求做到了如指掌。有些数据库对各学院的师生们做科研、选择投稿期刊都有极高的价值。我和同事们发掘出很多助益科研的功能,然后通过多场讲座向师生们讲解,这已是我们的常规工作内容。建筑学院的多数师生以前不关注外文论文的发表,他们对外文论文从撰写到投稿都缺乏了解,也不知道哪些期刊被SCI收录。针对这种情况,我撰写了《建筑学科SCI/SSCI/A&HCI来源刊查找指南》。我请建筑学院一位老师把这个查找指南发到他们全院老师的群里,立刻引来众多老师的关注;不仅如此,负责研究生教学的副院长也关注到并当即指示科研秘书把此指南发到全院硕博士研究生的各个班级群里。后续收到很多师生的进一步咨询。

受老师邀请走进科研团队辅导数据库使用及投稿。我渐渐被建筑学院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学生知道,他们时常会通过电话或者是来我办公室进行咨询。有的老师迫切希望解决他们在外文论文投稿和精确查找外文文献时遇到的诸多问题,会邀请我去工作室给全团队的成员讲解。其中一个团队的研究方向是城市大数据和城市设计,是建筑学院主要的科研团队之一。他们把自己遇到的问题一一列举下来,我逐一进行讲解。这种走进团队、走进工作室的讲座一般规模不大,二三十个人,但比一般讲座效果好得多,听众有问题可以随时提出随时得到解答,非常受师生们的欢迎。但这要求图书馆员对所有数据库要做到了如指掌。

除了围绕外文论文发表做的事情之外,我还做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工作。比如为了让学院更多地了解图书馆、更好地为院系发展做好辅助和支持工作,我邀请馆长拜访建筑学院的领导。在正式拜访之前,我做了一份分析报告,从多方面对建筑学院的现有状况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包括建筑学院的科研绩效、建筑学科的资源保障情况、建筑学院本科生、研究生借阅分析,还详细介绍图书馆可以提供的服务。

我还建立了多层面的院系联络网,包括院长、系主任、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一般的专职教师、行政人员(包括办公室主任、科研秘书、教学秘书、党务秘书、负责研究生工作的老师、负责本科生工作的老师)和建筑学院资料室的老师。这样的多层面联络网能够让我及时了解建筑学院的各种需求,我也能把想开展的各项活动顺利推行开来。

此外我还把外文书展办进了建筑学院。我们图书馆每年两次举办外文书展,召集国际各大出版公司把各学科外文学术图书在我们图书馆展出,学校各个院系的教师和研究生可以自由选择,最后由图书馆出钱购买。这对师生们来说是极好的事情,但很多老师不知道。为了更方便地让建筑学院师生选择外文书,我联合图书馆相关部门同事把外文书展办进了建筑学院教学楼,师生们上课下课的空挡就可以选择心仪的外文书。

ales-krivec-623972-unsplash.jpg

有影响力的工作

10月份,我们图书馆受南京市宣传部全民阅读委员会的委托,承办了以南京长江大桥为主题的南京市全民阅读活动。我们学校和南京长江大桥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大桥上有名的桥头堡是我校建筑学院钟训正院士设计的;在为期年的大桥维修工程中,我校建筑学院、交通学院、材料学院等很多老师参与并主持工作,其中文物维护由建筑学院年轻的淳教授主持。长江大桥维修工程上了中央台的《国家记忆》栏目。由于我的工作就是针对建筑学院展开的,馆长知道我在建筑学院有广泛的人际关系,所以把此活动教给我来办,另有一位同事配合我。按照阅读委员会的常规做法,活动分为三项:一是围绕《南京长江大桥---亲历亲见亲闻》这本书邀请专家进行导读分享,分享形式是通过微信群;二是参观南京长江大桥和大桥纪念馆,由专家讲解;三是请专家开一个以南京长江大桥为主题的现场讲座,讲座由市宣传部全程录像,并放到网上供所有人欣赏。我从选择三位专家开始,继而邀请三位专家参加活动,分别是我校交通学院道路桥梁研究所的副所长、南京长江大桥纪念馆的学术顾问兼策划人和建筑学院的淳教授。后面和他们商量细节、确定时间、讲座主持、带队参观等等,基本上都是以我为主。活动受到了全民阅读委员会的好评,也受到了馆长的赞扬。全民阅读委员会甚至邀请我以后继续跟他们合作,但由于平时的工作太忙,我还是拒绝了。

这件事相较于学校范围的工作来说,影响的范围更广泛些。参加线下活动和现场活动的人来自南京各行各业,他们都是热爱阅读的南京市民。我和他们交往的感受与校内的师生是不同的。


aaron-burden-88770-unsplash.jpg

出于责任感和追求精益求求精的工作

我在与建筑学院资料室工作人员的交流中得知该资料室有5000多册待处理的书刊需要图书馆处理,不能上架只能堆放在地上,工作人员和读者无法自由进出。我把这个情况反映给图书馆领导和相关部门,促使这个问题得到了尽快解决。

在与老师的交流中会遇到一些个性化的需求,比如风景园林系有位老师希望能够将他们已经出版的中文专著进行国际出版,不知出版社是否有翻译业务,另外是否能在翻译完成之前就确定能否出版。他认为我们图书馆与出版社联系频繁,了解这事会比他方便得多,所以请我帮忙。我从未接触过这类业务,但我对新情况总想一探究竟。我立刻联合采编部与出版社有业务往来的同事一起向国内外大型出版公司咨询,包括剑桥大学出版社、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TAILOR & FRANCIS出版公司、爱思唯尔出版集团等等。咨询的结果是目前国内外出版社都没有翻译业务,需要作者自己组织人员翻译。另外,不需要等译本完成才确定是否出版,只要出版公司看到中文著作的样书和作者介绍就可以签订英文版的出版合同。这位老师没想到我如此重视他的事情,也没想到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咨询了如此多的出版公司。他对我的工作责任心和工作效率非常欣赏。

在与同事的相处中我本着与人为善、能帮就帮的原则,尤其对年轻的同事,我经常主动提供帮助。我把自己以前做建筑学科外文书采选时熟悉的几位老师主动介绍给了接手这项工作的采编部新同事。这些老师是我多年积累的人脉资源,他们每个人都积极支持图书馆工作,有热情、有责任心,还会从自己所从事学科的全局角度选书、推荐书,补充书目中没有的经典好书。这样不仅便于新同事开展工作,也让那些以前帮我选书的老师们放心。

向老师们征求资源调整的意见。图书馆订购的期刊数据库,需要经常性的调整,根据资源建设的方案以及现在出版形式的变化,需要做不断的调整,比如说,纸质书刊的量要减少,比如说某些学科数据库数据库中的资源会有一部分的重叠,我们也要调整,对于这种调整的意见,有的馆员并不征询院系老师的意见,但是我出于责任心把这些调整的情况反馈给建筑学院的老师,征求他们的意见,他们都会给中肯的意见。图书馆调整起来会有会有依据,而不是草率行事。


sergee-bee-7311-unsplash.jpg

这些都是我这个不起眼的普普通通的图书馆员做的事情,也许大大超乎你们的意料,没想到图书馆员会做这些事情。在这样的工作中需要多方面的能力,创意、策划、沟通、组织、情绪管理;需要做有心人;需要有大的格局,眼光,胸怀。因为拥有大视野大格局,所以我放眼全球的出版公司、世界高校和全球的期刊主编。我的工作中有很多的挑战,比如和学院领导的交往。我区区一届平民,工作中却和学院的院长副院长联系交流,不是因为图书馆领导要求而只是出于工作的需要。是什么给了我这种底气?是永澄老师的课程---做自己的CEO。在工作中我完全用做自己的CEO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在与院长们的交往中,我站在图书馆的立场上,不卑不亢,在心理上我和他们对等。永澄老师说过我们要有管理者的思维,并不是只有管理者才需要管理者思维,很多管理者没有管理者思维,不是管理者也应该具备这种思维。我带着这种思维做事,做出来的是高标准的事情,并且图书馆的领导看到的是我对工作的高度责任心和不一般的能力胸禁,觉得我是为他们分担繁重的工作,让他们少操心。对于普通岗位上的工作人员来说,这实属罕见。我个人对管理岗位没有兴趣,无意去应聘这样的岗位,因为我讨厌管理岗位上开不完的会、填不了的表和没完没了的汇报总结。这样繁琐的事情不能赋予我成就感。也许这是我现在个人认识上的偏颇,但基于目前
的认识,我选择忠于内心。

我能够做到这些,是因为几年前认识了永澄老师,学习他一系列的课程:目标课、做自己的CEO,参加他领读的《好好思考》、《好好学习》、《如何阅读一本书》等等。永澄老师的课是什么?是世界观,是思维方式,是方法体系,应用于各领域皆可。我的工作成绩只是学习的副产品,如果我从事其他领域,照样可以取得突出成绩。我对自己越发有信心,感觉自己每天都在裂变,每天都是一个全新的自己并拥有更多的可能。也许以后当作家、当形象顾问,让自己有多个面向,把一个个理想变成现实,让人生更精彩!


pier-569314_640.jpg

你可能感兴趣的:(职场开挂的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