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传》源流略

白娘子的传说,考之于古籍,最古莫过于传奇,按图索骥,大概于《太平广记》卷四百八十五《李黄》篇发其端。唐人传奇、宋人话本为明清二代戏剧、小说之渊薮,故推此篇之于白娘子的源头亦无不当。

此篇传奇和清人故事中主角温柔善良、秉性醇厚故大异其趣,亦与宋人平话多所不同。其说云:元和二年,盐运使李逊之犹子陇西李黄因参加选官于闲暇时在长安东市看到一辆牛车,其车围侍者数人,在车中进行买卖。李黄偷看到车里有一绝色,原文云其“白衣之姝,绰约有绝代之色”,便动了点念头,向侍者打听女主人的情况,侍者告诉他原来这白衣女子是孀居,原为袁氏之女云云。于是李黄就出金帛买了她的一些锦绣之物,白衣女子让侍婢告诉他“需贷钱买之,请随到庄严寺左侧宅中相还”,李黄悦,天色已晚,跟着牛车而行。到彼住处,见青服老女郎立于庭,谓是白衣女之姨,于是等待许久,有所谓白衣女出,原文云其“素裙粲然,凝质皎若,辞气闲雅,神仙不殊”,可谓是动人之极。和李黄略序款曲之后,说负债三十千,若李生能偿此钱,“愿侍左右”云云。李黄心动,于是便命人取来三十千予此女子,女子与李黄“命酒欢饮”,一住三日。回家之后仆人觉李黄有腥燥气异常,李生至家便觉恍惚,“但觉被底身渐消尽。揭被而视,空注水而已,唯有头存。”及寻当日旧宅,竟是空园,有一皂荚树,树上有十五千,树下有十五千,余了无所见。此事诡异至极,然此故事源头白衣之姝已有二端:一、人美有礼,衣物尚白;二、寡居。可谓兼具后世白娘子性格之雏形。然此蛇怪害人之心发自于莫名其妙,既要了李黄的三十千,后又于皂荚树上下弃置之,有害人之心终究还需李黄回家之后让其自己在床上化而为水,不知究竟意欲何为。总而言之,亦可怖莫名极矣。《太平广记》此条下又有第二个故事,也和这个差不多,不过主角换了名字,叫做李琯,也为官宦子弟,路遇二女奴挑逗他说有姝丽愿相见,及至于其住所,“见一女子,素衣,年十六七,姿艳若神仙……因留止宿”,明日回家之后竟脑裂而卒,家人寻找其过夜之处,见枯槐树中有大蛇爬过的痕迹,命人伐树发掘,大蛇已失踪迹,只见白色小蛇数条,于是尽杀之而归。此篇故事前面部分大致相同,不过当事者的结局换了个花样,从化而为水只有头存变成了脑裂而卒。大概也是很诡异空灵得紧了,同时后面故事说家人还找到了小蛇而屠之,又添几分因果,令人思之多悚然。大概唐人传奇之鬼怪灵异多恶,害人手法还往往出人意料之外,非此不能吸引人所瞩目,而引起轰动效果(概唐文人创作传奇多为行卷以博名誉者)。

至宋,此故事一变而为话本说书,所以在《夷坚志》里说的是这么个故事:丹阳县士人孙知县娶妻某氏女。“女颜色绝艳,性好梅妆,不以寒暑,着素衣衫、红直系,容仪意态,全如图画中人。”也是说她美艳绝伦,但每次洗澡时候不许人至,而且施以屏障,孙知县很好奇每次问此都笑而不答。十年后,女子已经三十岁,孙知县酒后好奇心大作在其入浴时偷窥之,竟看到了“大白蛇堆盘于盆内,转盼可怖”,其吓欲死,后与其妻分床而寝,某氏女知丈夫已经知道真相,以好言好语相劝,还是恩爱如初。但孙知县毕竟已经看到可怕的场面,自此“中心疑惮,若负芒刺,辗转不能安席,怏怏成疾,未逾岁而亡”。

至明清时,《湖壖杂记-雷峰塔》说:嘉靖时,雷峰塔下旧有雷锋寺,东倭入寇,怕塔中有伏兵,纵火烧塔,檐级都被烧没了,“赤立童然,反成异致”,俗传湖中(应是西湖)有青鱼白蛇之妖,说是塔倒湖干就会出世。到崇祯年间,旱灾导致湖水为干,塔顶烟焰熏天,居民为之骚动。后来下雨,湖水又满,人心才安定。《西湖游览志》、《小窗日记》也都说的雷峰塔之由来,后者也同时提到了白蛇、青鱼两怪。《小说丛考》引书《双鱼扇坠》说的故事是这样的:少年徐景春游西湖,至断桥遇一美人,与小丫鬟同行,景春心悦其女,送之回家,晚间入宿,“备极缱绻,以双鱼扇坠为赠”,明日,邻居张世杰看到徐景春卧在坟墓间,扶之归,原来这坟墓是孔氏女之墓云云……其事也是寻芳至于遇怪遇鬼梗概,然比之于唐人传奇可怕程度要减轻了许多,类同于谈狐说鬼。《花朝生笔记》记故事云:宜兴许二郎(首先出现许姓男主角)入城遇一女绝艳(也是绝艳),晚归家看到先遇女云:“来从绛阙,暂寄红尘。三圣夙缘,今当与君偿之。幸无疑惧!”问其姓名云为何淑真,也有个婢女叫秋鸿。但这许二郎是有妇之人,其妇到家,许就对他老婆说“我妇美胜卿”,这何淑真也跟着嘲讽了大老婆。许氏原妇大怒遂召集姑姊指而骂之,反被刺穿各种隐晦事,嘿然散去。说何妇喜谈论,其言皆古宫闺事,后又带许二郎至仙境经历一番云云。作者又云世俗(清代)《白蛇传》弹词诞妄可笑,似亦有所本。说弹词大概是引“白娘子镇雷峰塔”与《觚剩》中上文许二事迹相杂糅,“傅会成之”。后又有《西湖三塔记》云杭州三个女妖精,伤了很多人的性命,后来为奚真人所获,镇于三石塔之下。其中有个妖怪就是白衣娘子,其原形为白蛇云云。

至于数戏曲本子,如《平剧戏目汇考》说许仙见了白娘子喝了雄黄酒现了原形后吓的倒地遽绝,白娘子到南极仙翁乞求仙草救夫命。已经和现在通行故事的主人公姓名完全一样了。又说有白氏“义妖”下金山被法海用天兵杀败,行至断桥生一子,许仙受法海金钵追至,小青见之大怒欲挥剑斩之,白再三劝阻得免,白于是“且泣且诉,历数许之不义,仍令偕归云”。主人公(法海、许仙、白蛇、小青)完备,就是情节和现在所见颇为不同。一直到《佛曲叙录-白蛇宝卷》中糅合和以上两个故事的情节,说宋真宗时白是修炼了一千七百余年的白蛇,某次蟠桃大会,观音菩萨带她赴会。为西池金母娘娘道破机缘说白的恩人是一千七百年前救了她姓名的杭州许汉文,要让白去报答了他再去赴会。白到杭州收服了青蛇为婢,名为小青。以借伞为由与他订了婚约。后又盗了官府的元宝害的许汉文被判充军苏州。白主婢追到苏州与许结为夫妻,后端午节喝了雄黄酒现原形吓死了许宣。白冒着千难万险去南极宫盗了仙草救了他。后来许宣遇到了法海,法海留住许宣在金山寺中,白与青追至要唤回许宣,但法海不依,于是有了水漫金山的剧情。但因终于敌不过法海,便逃到了杭州。法海因许宣孽缘未了(也是奇怪),又把他送到断桥,使他与白氏相会,后来生了一子。生子之后,法海却来收服了白蛇,把她镇压在雷峰塔下。白氏生子名为梦蛟,后来中了状元,到塔边祭母遇到法海,刚想要为母报仇,这次法海却释放了白氏,与她各驾祥云,向空中渺渺而去。许宣剃度为僧,也成了正果云云。此故事主角和情节和目下的版本大体一致。唯细节之处(如法海放许宣与白再会等)有异,尤其是结局使人茫然,何以法海和白蛇一起“各驾祥云,渺渺而去”?大概也是孽缘罢了……

总而言之,白蛇故事发源于唐,雏形现于宋,明清乃至于后继续增补、修改故事主角和情节,终于形成了目前看到的版本。其中异同,大概唐代的故事还是以讽喻人要以正途为规,否则如李黄、李琯二人一个身体化为水就剩个脑袋,一个脑裂而死,想想也是够可怕的。宋代的话本出现了故事的主角——白蛇的雏形,不过这会儿姓何,且也从唐代白衣绝色女子的貌美心狠绝然不同,不仅没有害死主角,在主角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后还以好言相劝,不过是孙知县自己心理素质不够(这估计换谁也受不了),一年后还是被吓得病死了。至于明清及以后,故事一方面在完善(冯梦龙用力尤多),女主角白蛇的秉性也慢慢在向“善良、温柔”方面转变,反而是许宣唯唯诺诺,思前恐后,还和法海勾结,成了反面角色。但纵观唐以来这些故事,有个一直未变的要素,即女主角一定是条白蛇,且颜色绝美,衣物等也都以“白、素”为主,其间是否和中国男权社会视女色为毒物有关,不敢揣测。

其实对于白蛇的故事,说的最好的,都不是这些文人的传奇、话本、剧本,窃以为情节足够曲折离奇、人物性格饱满有特点、体现世人风貌尤多的文章只有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在这篇拟话本中,冯氏用一支生花妙笔,描述了杭州临安府的世貌风情,写许宣:老实迂腐却又为色所迷,写白娘子:勇敢追求所爱却又不择手段,其中又添加了很多不存于流传本子的情节,比如他的姐姐和姐夫的角色设定,许宣受白娘子盗窃财物所累被发配到苏州、镇江的情节等。可以说是让此故事丰满和生动了不知凡几。唯有一个缺点,也是他其他所有《三言》的通病:说教气息太过于浓厚,动不动就用佛、儒等大道理现身说法,缺乏了小说的灵动和韵味。不过这不过是用现代人的观念准绳古人罢了。

今年,又是《新白娘子传奇》的翻拍版现世,一别数十年,未知尚能饭否?

于是蹭着看了一点,大倒其胃口,演员问题姑且不论,就以情节而言,不知莫名其妙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尤其以小青的身世最为莫名其妙。不看也罢,不看也罢。

千年的流传,白蛇的故事,故老口口相传,我想,这大概就是有传承、有文化的好处,当你说到一个关键词,就立马能让你的族人想到无数的细节和情感体验,诗词歌赋如此,小说亦当如是。


参考书籍:

《<三言两拍>源流考》上册 谭正璧(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警世通言》冯梦龙(著)严敦易(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你可能感兴趣的:(《白蛇传》源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