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读书|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根据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任教时期讲的社会学课程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邀,写的十四篇连载文章。

本篇是我对其中几篇文章的论述和所想感受。

•乡土本色

中国的传统社会结构是根植于乡土结构的,进而产生乡土文化。古代中国就是农业国,我们依靠农业土地谋生,是稳定的世代定居。在村落里,几百年来就是那么几个姓氏,依靠着墓碑群落,可以推断解构出这个地方的族群。

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位,而村落是乡土结构里最基本的构成。农民是聚集而居的,因为:一,每家的耕地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每家的住宅田地离得也不远。二,利用水利,离水源不会太远,要相互合作。三,安全保卫。四,在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人口越来越多,继承祖上的遗业,逐渐形成氏族。

因为土地的地缘限制,限制了活动性,乡土结构的稳定就代表了生于斯,死于斯的常态。这在人际关系上发生了明显的特点,周围的环境大家彼此熟悉,村里的孩子都是周围人看着长大的,这是一个充满熟人的社会。不同于大城市的陌生人的社会,这里是礼俗社会,城市是法理社会。现在中国人还经常说,这是人情社会,要搭建人脉云云,其实都是源自乡土文化的本色。这就导致的信用体系,不是契约关系而是人情关系。

•差序格局

中国与西方国家相比,界限感是不一样的,群己、人我的界限怎么划分也不一样。同样的年龄、收入、身高、体重这些,在西方是个人隐私,个人边界是很重要的,但中国的亲戚朋友之间不谈这个好像就是缺少了人情味。

西方是团体格局,团体一定是有界限的,谁是团体内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一定分的很清楚。团体内的人对于团体是有相同的关系,如果内部有任何的差别也是事先确定好的。就像契约关系,是法理的制度化的。

中国是差序格局,基于个人的关系一层层的推广下来。一说到“家”,是妻子孩子,“家门”就涉及到伯仲叔侄,“自家人”范围更广,延伸到圈子里亲近的人。涉及到家的含义,其实是因时因地不断伸缩的。 

就像是一个基于个人的网,一圈一圈,除了亲属关系的这些人,还网罗着基于亲疏的社会关系。差序格局下的网是极具伸缩的,就好比有势力家的关系可以遍及街坊全村,穷苦家的只有邻里二三。有朝一日,由穷变富,又可以是亲邻满,由富变穷,也是树倒猢狲散。

儒家讲人伦,而伦重有分别,《礼记·祭统》讲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伦就是差等次序。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由人一个一个,一层一层推出去的,是私人关系的增加,而社会范围就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构成的网络,因此,传统社会里的社会道德也是发生在整个私人关系网中的。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西方团体格局中,讲的是权利,团体里个人是平等的,相同的。所谓“兼善”就是如此。但是儒家孟子是最反对这个的,他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墨家的“爱无差等”和儒家的人伦差序恰恰相反。

中国传统社会下的差序格局是由无数个私人关系组成的网络,而每一个联结都结附着私人道德,因此,你找不出一种笼统的社会道德,而价值标准都在人伦差序范围之内。

这就造成了,所有的道德和价值都在人伦关系上有了伸缩。

举例,贪污发生在别人身上是要遭受批判,而发生在自家人身上就是“能干”。

•家族

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脉,在父系原则下女婿和结了婚的女儿都是外家人,父亲方面可以扩大到很远,五世同堂的家,可以包括五代之内所有父系的亲属。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就叫“氏族”。

西方的团体格局,家庭中夫妇是主轴,子女是是配角,长大了要离开。夫妻感情关系是家庭生活的中心。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亲戚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

中国的家庭,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之间只是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

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而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

正因为如此,中国人的婚姻和家庭,不讲爱,不讲私情。讲的是纪律,追求的是效率。在门当户对的基础上相亲结婚,立马生一堆孩子,然后女人管家,男人赚钱,如同合作伙伴一样,分工清楚,责任明确。

中国式夫妇讲得不是感情,而是分工明确的效率,夫妇之前的感情淡漠是正常现象,感情的满足往往在婚姻之外。

•男女有别

乡土社会里,追求的就是稳定,人一生下来也就有稳定的社会关系。他是排斥着男女之间激烈的感情变化,同时必须有一种安排避免这种激烈的变化。所谓“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原则上认定男女不必求同(这一点显然是违背了人的通性),行为上男女保持分工合作经营家庭和生育事业。而在心理上,并不是契恰对方。

为了维持秩序的稳定,一切破坏稳定的因素都将被遏制,因此,男女有别,男女间的鸿沟就此筑下。


这部《乡土中国》成书于1948年,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以今时的眼光再来看,仍不过时,收获颇多,里面解释了一些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由来。我们的国家经历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突破,经济发展也越来越好,已位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我们的观念想法,在老一代和年轻一代之间还存在隔阂,这种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的矛盾,在婚恋问题,家庭问题上,有着最直观的凸显。

现在的一代,既学了现代西方人文思想,讲平等,公正,又保留了部分传统的男权思想,混合着荷尔蒙,掺合着现代社会的性解放,自由主义,再加上传统家族式的观念,最后混合成一种奇怪动物。这导致年轻一代在买房、婚姻、婆媳、彩礼、生娃、养孩子等问题上总在转换。

这部作品给我最大的启示就在于,他剖开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侧面,一个家庭、家族在整个社会中如何以男女效率分工的形式存在和延续下去。基于这种底色,你会发现,传统的中国式婚姻是没有爱的。而现代人的“现代婚姻”仍然存在这样的传统延续,这就部分解释了现代婚姻的矛盾和高离婚率的问题。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目前是个交融接替的时代,从“中国式婚姻”到“现代婚姻”未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费孝通·著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点读书|乡土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