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能源危机的现状及解决方法

一、中国能源消费市场的现状

  中国能源的特点是总量比较丰富,人均拥有量较低,分布不均衡,开发难度大。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已经日益突出。我国的能源供求缺口较大,对能源的进口依赖程度很高,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从1991年的小量出口到2007年进口需求量的11.35%。其中能源的进口以石油为主。中国的能源消费基本形成以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源消费结构。由于资源禀赋条件,煤炭依然在中国能源消费存量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在各种能源消费量的相对变化上,煤炭资源占总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呈现出缓慢下降趋势,天然气的消费比重小幅上升。

  现阶段关于我国能源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对影响能源效率的各个因素的分析。HangandTh(2007)分析了中国在1985年和2004年之间撤销能源价格管制引起的能源价格变化对总能源效率和煤、石油、电力这三类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发现在1995年之前各类能源的高价格会导致总能源效率的显著提高,但1995年之后能源价格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已经弱于收入效应和人口效应对能源效率的影响。Fan(2007)研究了1992年之后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对能源效率改进的影响。认为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对1993年之后的能源效率改进有着显著的影响。Moore(2007)将能源部赞助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蒋金荷(2004)比较了中国的能源效率与先进能源效率水平国家的差距,并分析了能源效率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并提出提高能源效率的主要策略。

  第二方面则是能源效率对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的研究。Wei(2007)利用柯布一道格拉斯形式的生产函数分析了能源效率对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杨宏林(2004)又通过应用了“干中学”理论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条件。于渤等价以拓)在R&D内生增长模型中包括了能源资源耗蝎和环境治理成本因素,讨论了模型的平衡增长路径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能源效率对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我们应更加关注中国的能源效率。

二、近年来我国能源效率现状及国际比较

      与中国相比,欧盟能源利用效率远远高于中国,1993-2004年 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均值为2.41万吨当量煤/亿元,同期欧盟 距离的能源消费强度均值为0.31万吨当量煤/亿元,二者相比中国是欧盟的7.77倍,这就是说获得同样单位的GDP,中国的能耗是欧盟的7.77倍。就能源消费弹性而言,1996-2004年 欧盟的均值为0.36,而中国的为0.57,中国为欧盟的1.58倍,这就是说,中国的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所弓起的能源消费增长是欧盟的1.58倍。中欧能源消费弹性相差不像能源消费强度那么大,一个主要原因可能来自中欧经济增长率差异悬殊。

      欧盟的能源消费强度不仅在量上远远小于中国,而且在变化趋势上也优于中国,呈现出稳定持续下降的趋势,而中国在2001年以后却呈现出急剧上升的趋势。

      呈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

      (1)中国对能源效率的重视不够,根本原因在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

      ①长期受传统计划体制束缚,依赖国家投入与补贴,使要素价格扭曲,不同能源品种多部门分散管理,条块分割,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高度分散的能源多头管理体制,是约束资源效率和能源效率提高的关键因素;②长期受传统发展观影响,以经济增长为中心,追求产值数量与增长速度指标,造成对GDP的崇拜,忽视以人为本和技术进步,观念陈旧与技术老化的装备、工艺和产品耗能高、效益差,以及能源开发利用本身的技术落后,这是影响资源效率和能源效率的内在因素;③长期走传统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依赖资源消耗与资本密集投入,忽视效率效益与环境保护,形成高物耗、高能耗的重型)户业结构,这是导致资源效率和能源效率低下的突出因素。

      (2)虽然欧盟的能源利用效率远高于中国,但欧盟能源自给能力不足,能源进口依赖性很强。因此,欧盟非常重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开发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是中国自认为地大物博,不注重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

三、建议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充分挖掘经济结构推动中国能源强度下降的潜力研究显示,经济结构对中国的能源强度的下降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因此,从长期来看,影响中国能源效率改革的关键因素是经济增长模式。

      ①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来降低能源强度的潜力还有待挖掘。因此,在世界- ~体化的进程中,中国应进-步转变经济增一-长方式,逐步调整一、二、三产业的结构,特别是依靠技术进步逐步提高传统工业的产品附加值。同时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和分工,逐步减缓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

      ②通过政策导向和经济手段,优化工业内部结构。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节能机制。完善促进节能的价格、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措施,鼓励节能公司的建立,利用市场竞争推动节能。

      (2)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终端能源利用效率。

效率因素(即技术进步)是中国的总体能源强度和制造业能源强度下降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可以采取一下措施: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有效发挥先进技术在节能中的特殊作用,加大节能技术的投入力度,积极研究开发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为节能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设备保障;积极实施技术改造,促使装置规模大型化、节约化,大幅度降低终端能源的消耗水平。

      (3)加快制定和完善节能政策和环境政策,保证政策的执行力度。

      单从经济必须提高政府能源管理部门的决策效率,充分发挥政府基于市场的宏观调控对节能工作的引导和推动,保证政策的执行力度。政府应明确指定能源管理的牵头部门,避免管理职能的重复和交叉,协调各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长期战略与短期发展的关系,以利于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节能的促进作用。继续实行鼓励节能的财政、金融、税收政策,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的管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能源危机的现状及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