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核时间管理
内核通过定时器(timer)中断来跟踪时间流
硬件定时器以周期性的间隔产生时间中断,这个间隔(即频率)由内核根据HZ来确定,HZ是一个与体系结构无关的常数。这个时间间隔通常取1ms到10ms.
jiffies计算器
2.1每次当定时器中断发生时,内核内部通过一个64位的变量jiffies_64做加一计数。
2.2驱动程序开发者通常访问的是jiffies变量,它是jiffes_64的低32位。
1、节拍率——HZ:在alpha体系结构上1024,而在其它平台上,都为10数量级倍。在嵌入式ARM上为100(2.6内核)。这个值的意义是什么呢,也就是在ARM平台上时钟中断100次,为一秒。一般的情况下编程者不要改变这个值,因为内核编很多代码都是有时间要求的,而且内核编写都在很多地方都做了相应的优化与折衷处理,改变HZ的值会对系统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2、jiffies:这个值是用来记录系统自系统启动以来产生的节拍的总数,启动时,内核将这个变量初始化为0;在每次的时钟中断处理程序都会增加该变量的值,jiffies一秒内增加的值就是HZ,系统运行时间以秒为单位计算,则为系统运行了jiffies/HZ秒。
在如下定义(2.6内核):
extern u64 __jiffy_data jiffies_64;
extern unsigned long volatile __jiffy_data jiffies;
在2.6的内核中它的变量类型从无符号长整型变为了u64,也就是说,即使是32位的机器,也使用无符号的64位整型表示jiffies。大多数的代码只涉及jiffies的低32位,访问jiffies的代码中会读到jiffies_64的低32位,可以通过get_ jiffies_64()函数读取整个64位。在64位的体系结构中jiffies_64和jiffies指的同一个变量,代码可以既可以通过jiffies也可以通过get_ jiffies_64()读取。
jiffies 计数器
定时器中断由系统定时硬件以规律地间隔产生; 这个间隔在启动时由内核根据 HZ 值来编程, HZ 是一个体系依赖的值, 每次发生一个时钟中断, 一个内核计数器的值递增. 这个计数器在系统启动时初始化为 0, 因此它代表从最后一次启动以来的时钟嘀哒的数目.
这个计数器和来读取它的实用函数位于 , 尽管你会常常只是包含 ,
#include
unsigned long j, stamp_1, stamp_half, stamp_n;
j = jiffies; /* read the current value /
stamp_1 = j + HZ; / 1 second in the future /
stamp_half = j + HZ/2; / half a second /
stamp_n = j + n * HZ / 1000; / n milliseconds */
忙等待
如果你想延时执行多个时钟嘀哒, 允许在值中某些疏忽, 最容易的( 尽管不推荐 ) 的实现是一个监视 jiffy 计数器的循环. 这种忙等待实现常常看来象下面的代码, 这里 j1 是 jiffies 的在延时超时的值:
while (time_before(jiffies, j1)){}
超时
到目前为止所展示的次优化的延时循环通过查看 jiffy 计数器而不告诉任何人来工作. 但是最好的实现一个延时的方法, 如你可能猜想的, 常常是请求内核为你做. 有 2 种方法来建立一个基于 jiffy 的超时, 依赖于是否你的驱动在等待其他的事件.
如果你的驱动使用一个等待队列来等待某些其他事件, 但是你也想确保它在一个确定时间段内运行, 可以使用 wait_event_timeout 或者wait_event_interruptible_timeout:
#include
long wait_event_timeout(wait_queue_head_t q, condition, long timeout);
long wait_event_interruptible_timeout(wait_queue_head_t q, condition, long timeout);
这些函数在给定队列上睡眠, 但是它们在超时(以 jiffies 表示)到后返回. 因此, 它们实现一个限定的睡眠不会一直睡下去. 注意超时值表示要等待的jiffies 数, 不是一个绝对时间值. 这个值由一个有符号的数表示, 因为它有时是一个相减运算的结果, 尽管这些函数如果提供的超时值是负值通过一个printk 语句抱怨. 如果超时到, 这些函数返回 0; 如果这个进程被其他事件唤醒, 它返回以 jiffies 表示的剩余超时值. 返回值从不会是负值, 甚至如果延时由于系统负载而比期望的值大.
wait_event_timeout 和 wait_event_interruptible_timeout 被设计为有硬件驱动存在, 这里可以用任何一种方法来恢复执行: 或者有人调用 wake_up 在等待队列上, 或者超时到. 这不适用于 jitqueue, 因为没人在等待队列上调用 wake_up ( 毕竟, 没有其他代码知道它 ), 因此这个进程当超时到时一直唤醒. 为适应这个特别的情况, 这里你想延后执行不等待特定事件, 内核提供了 schedule_timeout 函数, 因此你可以避免声明和使用一个多余的等待队列头:
#include
signed long schedule_timeout(signed long timeout);
这里, timeout 是要延时的 jiffies 数. 返回值是 0 除非这个函数在给定的 timeout 流失前返回(响应一个信号). schedule_timeout 请求调用者首先设置当前的进程状态, 因此一个典型调用看来如此:
set_current_state(TASK_INTERRUPTIBLE);
schedule_timeout (delay);
第一行调用 set_current_state 来设定一些东西以便调度器不会再次运行当前进程, 直到超时将它置回 TASK_RUNNING 状态. 为获得一个不可中断的延时, 使用 TASK_UNINTERRUPTIBLE 代替.
时间管理在linux内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对于事件驱动而言,内核中有大量函数是基于时间驱动的。
有些函数是周期执行的,比如每10毫秒刷新一次屏幕;
有些函数是推后一定时间执行的,比如内核在500毫秒后执行某项任务。
要区分:
*绝对时间和相对时间
*周期性产生的事件和推迟执行的事件
周期性事件是由系统系统定时器驱动的
(2)HZ值
内核必须在硬件定时器的帮助下才能计算和管理时间。
定时器产生中断的频率称为节拍率(tick rate)。
在内核中指定了一个变量HZ,内核初始化的时候会根据这个值确定定时器的节拍率。
HZ定义在
也就是时钟中断每秒发生1000次,周期为1毫秒。即:
#define HZ 1000
注意!HZ不是个固定不变的值,它是可以更改的,可以在内核源代码配置的时候输入。
不同的体系结构其HZ值是不一样的,比如arm就采用100。
如果在驱动中要使用系统的中断频率,直接使用HZ,而不要用100或1000
a.理想的HZ值
i386的HZ值一直采用100,直到2.5版后才改为1000。
提高节拍率意味着时钟中断产生的更加频繁,中断处理程序也会更频繁地执行。
带来的好处有:
*内核定时器能够以更高的频率和更高的准确度运行
*依赖定时器执行的系统调用,比如poll()和select(),运行的精度更高
*提高进程抢占的准确度
(缩短了调度延时,如果进程还剩2ms时间片,在10ms的调度周期下,进程会多运行8ms。
由于耽误了抢占,对于一些对时间要求严格的任务会产生影响)
坏处有:
*节拍率要高,系统负担越重。
中断处理程序将占用更多的处理器时间。
(3)jiffies
全局变量jiffies用于记录系统启动以来产生的节拍的总数。
启动时,jiffies初始化为0,此后每次时钟中断处理程序都会增加该变量的值。
这样,系统启动后的运行时间就是jiffies/HZ秒
jiffies定义于中:
extern unsigned long volatile jiffies;
jiffies变量总是为unsigned long型。
因此在32位体系结构上是32位,而在64位体系上是64位。
对于32位的jiffies,如果HZ为1000,49.7天后会溢出。
虽然溢出的情况不常见,但程序在检测超时时仍然可能因为回绕而导致错误。
linux提供了4个宏来比较节拍计数,它们能正确地处理节拍计数回绕。
#include
#define time_after(unknown, known) // unknow > known
#define time_before(unknown, known) // unknow < known
#define time_after_eq(unknown, known) // unknow >= known
#define time_before_eq(unknown, known) // unknow <= known
unknown通常是指jiffies,known是需要对比的值(常常是一个jiffies加减后计算出的相对值)
例:
unsigned long timeout = jiffies + HZ/2; /* 0.5秒后超时 /
…
if(time_before(jiffies, timeout)){
/ 没有超时,很好 /
}else{
/ 超时了,发生错误 */
time_before可以理解为如果在超时(timeout)之前(before)完成
*系统中还声明了一个64位的值jiffies_64,在64位系统中jiffies_64和jiffies是一个值。
可以通过get_jiffies_64()获得这个值。
*使用
1
2
u64 j2;
j2 = get_jiffies_64();
(4)获得当前时间
驱动程序中一般不需要知道墙钟时间(也就是年月日的时间)。但驱动可能需要处理绝对时间。
为此,内核提供了两个结构体,都定义在
a.
struct timeval {
time_t tv_sec; /* seconds /
suseconds_t tv_usec; / microseconds */
};
较老,但很流行。采用秒和毫秒值,保存了1970年1月1日0点以来的秒数
b.
struct timespec {
time_t tv_sec; /* seconds /
long tv_nsec; / nanoseconds */
};
较新,采用秒和纳秒值保存时间。
c.do_gettimeofday()
该函数用通常的秒或微秒来填充一个指向struct timeval的指针变量,原型如下:
#include
void do_gettimeofday(struct timeval *tv);
d.current_kernel_time()
该函数可用于获得timespec
#include
struct timespec current_kernel_time(void);
确定时间的延迟执行
设备驱动程序经常需要将某些特定代码延迟一段时间后执行,通常是为了让硬件能完成某些任务。
长于定时器周期(也称为时钟嘀嗒)的延迟可以通过使用系统时钟完成,而非常短的延时则通过软件循环的方式完成
(1)短延时
对于那些最多几十个毫秒的延迟,无法借助系统定时器。
系统通过软件循环提供了下面的延迟函数:
内核时间管理
(1)内核中的时间概念
时间管理在linux内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对于事件驱动而言,内核中有大量函数是基于时间驱动的。
有些函数是周期执行的,比如每10毫秒刷新一次屏幕;
有些函数是推后一定时间执行的,比如内核在500毫秒后执行某项任务。
要区分:
*绝对时间和相对时间
*周期性产生的事件和推迟执行的事件
周期性事件是由系统系统定时器驱动的
(2)HZ值
内核必须在硬件定时器的帮助下才能计算和管理时间。
定时器产生中断的频率称为节拍率(tick rate)。
在内核中指定了一个变量HZ,内核初始化的时候会根据这个值确定定时器的节拍率。
HZ定义在
也就是时钟中断每秒发生1000次,周期为1毫秒。即:
#define HZ 1000
注意!HZ不是个固定不变的值,它是可以更改的,可以在内核源代码配置的时候输入。
不同的体系结构其HZ值是不一样的,比如arm就采用100。
如果在驱动中要使用系统的中断频率,直接使用HZ,而不要用100或1000
a.理想的HZ值
i386的HZ值一直采用100,直到2.5版后才改为1000。
提高节拍率意味着时钟中断产生的更加频繁,中断处理程序也会更频繁地执行。
带来的好处有:
*内核定时器能够以更高的频率和更高的准确度运行
*依赖定时器执行的系统调用,比如poll()和select(),运行的精度更高
*提高进程抢占的准确度
(缩短了调度延时,如果进程还剩2ms时间片,在10ms的调度周期下,进程会多运行8ms。
由于耽误了抢占,对于一些对时间要求严格的任务会产生影响)
坏处有:
*节拍率要高,系统负担越重。
中断处理程序将占用更多的处理器时间。
(3)jiffies
全局变量jiffies用于记录系统启动以来产生的节拍的总数。
启动时,jiffies初始化为0,此后每次时钟中断处理程序都会增加该变量的值。
这样,系统启动后的运行时间就是jiffies/HZ秒
jiffies定义于中:
extern unsigned long volatile jiffies;
jiffies变量总是为unsigned long型。
因此在32位体系结构上是32位,而在64位体系上是64位。
对于32位的jiffies,如果HZ为1000,49.7天后会溢出。
虽然溢出的情况不常见,但程序在检测超时时仍然可能因为回绕而导致错误。
linux提供了4个宏来比较节拍计数,它们能正确地处理节拍计数回绕。
#include
#define time_after(unknown, known) // unknow > known
#define time_before(unknown, known) // unknow < known
#define time_after_eq(unknown, known) // unknow >= known
#define time_before_eq(unknown, known) // unknow <= known
unknown通常是指jiffies,known是需要对比的值(常常是一个jiffies加减后计算出的相对值)
例:
unsigned long timeout = jiffies + HZ/2; /* 0.5秒后超时 /
…
if(time_before(jiffies, timeout)){
/ 没有超时,很好 /
}else{
/ 超时了,发生错误 */
time_before可以理解为如果在超时(timeout)之前(before)完成
*系统中还声明了一个64位的值jiffies_64,在64位系统中jiffies_64和jiffies是一个值。
可以通过get_jiffies_64()获得这个值。
*使用
1
2
u64 j2;
j2 = get_jiffies_64();
(4)获得当前时间
驱动程序中一般不需要知道墙钟时间(也就是年月日的时间)。但驱动可能需要处理绝对时间。
为此,内核提供了两个结构体,都定义在
a.
struct timeval {
time_t tv_sec; /* seconds /
suseconds_t tv_usec; / microseconds */
};
较老,但很流行。采用秒和毫秒值,保存了1970年1月1日0点以来的秒数
b.
struct timespec {
time_t tv_sec; /* seconds /
long tv_nsec; / nanoseconds */
};
较新,采用秒和纳秒值保存时间。
c.do_gettimeofday()
该函数用通常的秒或微秒来填充一个指向struct timeval的指针变量,原型如下:
#include
void do_gettimeofday(struct timeval *tv);
d.current_kernel_time()
该函数可用于获得timespec
#include
struct timespec current_kernel_time(void);
确定时间的延迟执行
设备驱动程序经常需要将某些特定代码延迟一段时间后执行,通常是为了让硬件能完成某些任务。
长于定时器周期(也称为时钟嘀嗒)的延迟可以通过使用系统时钟完成,而非常短的延时则通过软件循环的方式完成
(1)短延时
对于那些最多几十个毫秒的延迟,无法借助系统定时器。
系统通过软件循环提供了下面的延迟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