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师说》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同“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同“否”,指不从师学习)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2)无贵无贱。(古义:无论;今义:没有)

(3)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许多人)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义:风尚;今义:道路,道德)

(5)小学而大遗。(古义:在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6)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7)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8)句读之不知。(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9)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古义:先秦两汉的散文;今义:文言文)

三、一词多义

1.传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3)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

2.师

(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3)吾师道也。(学习)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有专门技艺的人)

(5)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意为“以……为师”)

3.道

(1)吾师道也。(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3)道相似也。(道德学问)

4.之

(1)择师而教之。(代词,意为“他们”,指现在这些的子女)

(2)郯子之徒。(代词,意为“这些人”)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意为“这些”)

(4)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意为“的”)

(5)句读之不知。(助词,不译)

(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助词,不译)

5.其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意为“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2)惑而不从师,其为感也,终不解矣。 (代词,意为“那些”)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意为“他们”)

(4) 余嘉其能行古道。(代词, 意为“他”)

(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意为“他们的”,指“闻道先乎吾”者)

(6)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意为“他们的”)

(7)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意为“大概”)

(8)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意为“他们的”;语气副词,表示反问,意为“多么”)

6.于

(1)其皆出于此乎。(从,自)

(2)学于余/耻学于师。(向)

(3)于其身也。(对,对于)

(4)师不必贤于弟子。(比)

(5)不拘于时。(被)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吾师道也/不耻相师。(学习)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复/或师焉。(从师)

2.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则耻相师。(以……为耻)

(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以……为师)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用“……也”表示判断。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用“……者,……也”表示判断。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3)用“非”“不”等表示否定判断。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感者也。(译: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

2.被动句

不拘于时。(译:不受时俗的拘束。)

3.倒装句

(1)宾语前置,示例如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译:不懂得文辞休止和停顿,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2)状语后置,示例如下:

而耻学于师。(译: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不拘于时,学于余。(译: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

师不必贤于弟子。(译:老师不必比弟子贤能。)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职语文《师说》知识点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