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带你游上海)太原路(1)

公司还没搬家前,中午休息,出了门,大多是沿着肇嘉浜路东走一小段,拐北到太原路的饭馆吃饭。太原路是条单行道,由北向南开。最北头,交着汾阳路;最南头,接了肇嘉浜路。先经过上海科技大学的院墙,对侧是一些里弄——长长的一根巷道深入,平行着的小楼只三四层,漆着黄。一楼多带着小院子,围着等人高的院墙。花盆落在墙角,信箱挂在门前。从墙面涂饰到门窗样式,各家风格都不一样。

起初,和同事们常去一家叫作老鸿兴的苏式面馆,做的自然也多是苏式风格的菜。店面朝着太原路的墙身开着灶,做的大概是些煎包、馄饨,面条却是在里屋厨房煮的。门口过道窄、又支着前台,往往堵成一片。先点饭菜——结账了,拿了小票,就往里走寻找位子。

大中午,落座往往很难。普通圆桌、方桌,坐五六个人;小方桌,坐两个人——侧面挤一挤,可以坐三个;贴着墙的一溜长桌,坐一排。不管什么桌子,都摆了一筒夹子,标着桌子编号。坐定后,食客们一般都不会再动地方了。小票一撕为二,上面的留着给顾客;下面的,服务员会夹上夹子收走,端菜时好找到人。楼梯间的墙上挂着海报,写着苏州面馆的术语和解释。「浇头」,是浇在一碗面上的菜。和四川人说的「臊子」、北方人说的「卤子」不太一样的是,浇头有小菜有大菜。拿「大肠浇」来说,就是把大肠和着洋葱、青椒炒熟。这大肠炒得江南口味儿,自然偏甜。「重青」,多加葱;「免青」,不加葱。「宽汤」,面汤多;「紧汤」,面汤少。「阳春」,就是什么也不加的一碗清汤面。有了「阳春」,就有了「免浇」——浇头不要了。浇头既然不要了,你要「补偿补偿」我,就有了「重面」——多给我点儿面——自然也是我的戏谑。

听说在正宗的苏式面馆,无论是食客还是店家,都有些流传下来的规矩。这家店,工作日中午很多都是上班族,匆匆扒两口,多是没什么规矩可言的。因为米饭偏硬,而丸子汤啊、面条啊也比较寡淡,我也还不是很适应。后来点的多的,就是葱油拌面,再来份青菜、加片素鸡——素鸡多交待一句,是南方传统的豆制品,多做成圆饼状,微炸后一般过卤水。面细细的一根根,叠着、交错着,整整齐齐。葱油藏在碗底,先闻到的是缕缕香气。面要自己拌好,素鸡、青菜都是小盘子单装的,要吃了,再倒进面里搅搅。辣椒我是一定要加的,但这里,辣椒不是一罐罐摆在桌子上的,只能去服务台一样的地方舀。我舀了三四勺,也没体会到丝丝的辣味儿——却总觉得周围的人瞅着我。

再后来,又常去离老鸿兴不远的牛肉面馆。两家离得很近,过了太原路和建国西路交叉的路口,那家正阳牛肉面就在建国西路边,不走两步就到了。他家的辣椒还有些辣味儿,面汤也更合我口味,我去的次数也多,但却只吃过牛肉面,外加一片素鸡,还有一个煎蛋。时间久了,我进店门,也就只喊声:

「老板,老样子。」

老板有时没怎么答话,只是点点头;有时也会附和一声。我就只朝里走,找个位子。

和太原路认识,大抵就是从吃开始。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创#(带你游上海)太原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