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常把文学分为小说、诗歌、散文、剧本四大类。
小说可以虚构,可以撒谎,而散文不能,散文在文章中提到“我”时,必然是真挚情感的吐露。
英国散文家查尔斯·兰姆是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他的作品《伊利亚随笔》被公认为英国随笔散文的典范。
求学与爱情接连受挫
查尔斯·兰姆出身贫穷,他天生聪慧,读书用功。
7岁时进入基督慈幼学校读书,这是专门为贫寒子弟开设的读书学校。
在这里,他认识了后来成为大诗人的柯勒律治,并和他成为终生好友。
查尔斯·兰姆有口吃,受于当时的限制,即便学习优秀,也不能升入大学。
他14岁辍学谋生,先到伦敦南海公司,后来到东印度公司。
他在东印度公司工作36年,直到50岁退休。
幼年时的兰姆经常到外祖母家,认识了一个名叫安妮·西蒙的漂亮女孩,两个人青梅竹马。
20岁时,兰姆向西蒙求婚,但是西蒙没有答应他,而是和一个当铺的老板结了婚。
兰姆觉得很受打击,一度精神失常,住进疯人院6周才得以康复。
兰姆曾经爱过另外一个女孩,只是,还没有等他开口,那个女孩就去世了。
姐弟相依
上天似乎喜欢和兰姆开玩笑,在兰姆精神康复的第二年,他家里出现了变故。
兰姆的姐姐玛丽为了补贴家用,日夜赶工做针线活,最终因疲劳过度引发疯病,拿刀刺死自己的母亲。
这件事对兰姆的一生造成重大影响,为了照顾父亲、姐姐,他一个人承担了家里的重担。
兰姆的姐姐时常犯病,为了能够照顾姐姐,他打消了结婚的念头,与姐姐相依为命。
晚年,兰姆和姐姐移居乡下,收养了一个祖籍意大利名叫爱玛·伊索的孤儿,两个人开始有了依靠。
养女长大了,自然要嫁人,姐弟两个又回到孤苦的状态。
两个人最后穷到不能负担自己的生活,只能寄居在别人家,可是玛丽到哪里都会招人嫌。
他曾经跟姐姐约定,最好姐姐先他而死,免得受苦。
坎坷的生活遭遇,并没有影响兰姆文学上的创作。
他笔下的散文透露着英国式的幽默,对人生的痛苦有一种通达的理解和醒悟。
在别人看来需要挣脱和逃离的生活轨迹,在兰姆看来,却是生机盎然。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他把生活以一种醒悟和自嘲的方式表达出来,形成了查尔斯·兰姆的散文风格。
另类的鸡汤——《扫烟囱的小孩礼赞》
英国散文家查尔斯·兰姆居住的时代,是家家户户都用烟囱的时代。
烟囱用的久了,难免会积攒烟灰。
这就需要找身材瘦小能够钻进烟囱里的小孩去清扫烟灰。
这是一项又脏又累的劳动,只有穷人家的孩子才会去清扫烟灰,而这项工作也经常使孩子生病。
冬天的街道很滑,有一天,兰姆匆忙走路时不小心滑倒,摔了个仰面朝天。
兰姆是一个很要面子的人,他赶紧站起来,观察周围有没有人发现他摔倒的遭遇。
很不巧,一个扫烟囱的小孩正在看着他,一脸的嘲笑。
他发现,这个小孩“笑得眼泪都从眼角里流出来了,他那眼睛因为平时常哭,再加上烟熏火燎,才变得那样红红的;然而,在万般凄苦之中,他那眼睛里还是闪耀出一点儿得之不易的快活光芒。……在他的欢笑中包含着最大的快活、最小的恶作剧……只要一个上流君子的体面能够容忍得了,我情愿站在那里,做他的嘲笑对象,一直站到深夜”。
这就是查尔斯·兰姆式的心灵鸡汤。
达观的兰姆
兰姆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年轻时失学,他成绩优异,却因为口疾无缘牛津大学。
他经常想象自己是一个大学生,有些局促,有些得意。
在伦敦当小职员时,他经常跑到牛津大学。
在校园里,他可以充一充上流人,当一当大学生。
对他来说,年轻时被剥夺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能在大学享受一下闲暇时光,是再愉快不过的事情了。
兰姆对自己过往的遭遇总是看得很开,难能可贵的是他对别人也充满同情心。
他自己很穷,有朋友比他还穷的时候,他也愿意拿自己的财产来赈济朋友。
这位英国作家笔下的散文其实是一种心灵鸡汤,这份鸡汤带着洒脱、幽默和淳朴。
兰姆的一生坎坷,但是从他的文章里看不到生活对人的折磨,反而能察觉到他的幽默。
民国时期的散文家梁遇春曾说,兰姆的幽默不是那种自嘲到极点把肉麻当有趣的幽默,他的幽默是一种达观的幽默:既然你能用同情心去同情别人,当然也能同情一下自己。
这不是自我感动,也不是自我怜悯,更不是为自己的不幸遭遇感到悲哀,而是能辩证地看待那些不幸给自己带来了什么。
兰姆不只是在痛苦中寻找乐趣,而是在承受这些痛苦和遭遇,透过生活的缝隙他能看到色彩斑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