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需求变更

大约是在2014年的时候,我参加了人生第一次Business Analyst的面试。

记得当时应聘的是日立咨询,上海的一位经理电面。他非常职业地向我详细介绍了他们的公司、他们的业务、以及这个职位对候选人的期望,然后就开始了对我的面试。

彼时的我还是一个developer的角色,凭着自己对IT项目野蛮又原始的理解,以及对Business Analyst这个头衔的好奇,便开始了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面试官问了很多问题,比如新上一个项目,你最看重哪些方面;一个模块,既可以放在财务部们,又可以放在市场部门,两边都不愿意负责,你怎么办;项目里有五六个总监级别的干系人,个个都说自己的需求很重要,你怎么排优先级……几个问题下来,我已经被虐得不知东西了。

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的项目进行到后期,客户说要做变更,你怎么办?

我当时想起了邮件里项目初期各种approve的邮件,便想,这个我可知道:让客户找各个领导签字,走流程,当各个领导都能签署同意,变更才可以实施。当时我的心理是要用繁琐的流程给客户设卡,说罢还为自己的机智在心里点了个赞。

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在之后的工作中的日积月累,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多的认识。

2017年我加入了ThoughtWorks,在这个敏捷文化浓厚的公司,我在一个PM的分享中,再一次地学习到,在敏捷中,需求变更是怎样操作的。简而言之,鉴于敏捷中我们有迭代周期,一般是两周,那么在迭代中,有新的需求产生,如果它优先级高于当前迭代的任务,就可以优先做新需求,把原计划的任务顺延到下个迭代中。我们拥抱变化胜过遵循计划,我们的目的是快速响应,同时两周的迭代也让我们的计划更加灵活。事情好像就是很简单,我所在的大客户项目里也就是这么操作的。

敏捷里,我们拥抱变化。那么,在敏捷之前,事情是什么样子的?

2018年初的PMP培训中,我找到了需求变更的标准答案:记录变更需求——内部讨论变更影响——征求变更委员会批准——做好相关记录。好像和我当年第一次面试的回答没什么区别,但步骤更加细致、结果更加具体。

但在之后的项目中,我深深体会到了,需求变更,并不是一件让人欣然向往的事情,它就是一把刺向项目管理的利刃。

我们知道,项目管理中的三大要素就是时间、质量和成本。在一个计划好项目中,需求变更必然要拉伸成本(需求减少不在讨论范围内,实际上,往往是需求增加的情况多),那么时间和质量,在原本稳固的三角中,变得摇摇欲坠。

我新接手的一个项目,在交付阶段,客户就没有底线地加需求,在明确告知上线前一周要code freeze、要做回归测试的前提下,客户还在要求加点杂七杂八的东西。听说在上线的前一天晚上十点多,开发人员才把购买的功能调通。当然,这样的客户自然不肯延期上线。

结果是什么呢?可想而知,产品上线后各种bug,页面加载慢、登录出错、闪退,用户的负面评价纷至沓来……一味地需求变更而不调整计划,最终还是质量让了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也谈需求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