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骚客的情怀

文|无可救药的文艺青年

从放映厅走出来,很多人回想的可能是王敏佳沿着西北荒漠中那一条孤独的铁路徒步的身影;也可能会想着李鹏抱着王敏佳痛哭的情景。

可是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那些穿着西服,带着圆框眼镜,温文尔雅一身书生意气的清华学子。

还有那种无问西东的情怀。

比如陈楚生饰演的吴岭澜。

文科于他而言,是他的挚爱他的天赋所在。可是当初他像其他人一样选择了众人认为更有水平的理科。

可他的文科满分,理科,不及格。

他迷茫了。开始思考要不要转科。他找到时任的清华大学梅校长,咨询他的意见。

在那个古色古香的办公室里,梅校长并不急于对他的问题做出回答,而是反过来问他求学的目的。

说实话那一秒他愣住了。在以前,他只是觉得读书是因为将来能有一条好的出路,能有一个更加有希望更加光明的未来。

可是读书的意义又只止于这些吗?

而梅校长强调的关于“真实”的说法,连同那个问题,使吴岭澜陷入了沉思。


那一段时间,他沉默,不再像以往那样出席剧组的排练;他独处,独自在学校的阁楼里看书。

大雪纷飞的日子里,他在清华的亭台轩榭中独行,与对岸拉小提琴的乐队形成鲜明的对比;琴声悠扬,高低婉转,却化不开他心中的疑惑与忧愁。

我到底想做什么?什么才是所谓真实的?那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我又什么时候才能拥有呢?

本以为无解,本以为问题的答案只有自己经历尘世万千才能明白,却不曾想,泰戈尔的一场演讲,让他的苦闷在那一刹化解。


那一天,极其偶然地,他踏进了清华的图书馆。可不同于平时,人头济济,老式相机的白烟不时冒起。

图书馆的高台上,站着一群人——中国最博学的一群人。仔细装扮的油头,圆框眼镜,一套整齐的西装,透露着书生独有的温文儒雅。他们的目光深邃而坚定,无声地描绘着自己不屈的信念。

在他们中间的,是一个留着花白长胡子的老人。他用有些苍老却又坚定的声音,给清华学子演讲着,掷地有声。

他诚恳的言辞,是对青年人由衷的忠告:

我恳求你们

不要走错路

不要忘了你的目标

不要失去了真实

......


年轻的吴岭澜,在泰戈尔的演讲中,在前辈们坚定的目光中,忽然悟得了自己一直以来苦苦思索的问题的答案。

是的。他们也曾年轻过,也曾在人生的路途中迷茫过;也曾远离人群,也曾在无数个夜晚辗转反侧,苦苦思索着自己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到底是是他人推崇的,还是自己想要的。

无数当代名士用实际行动给出了自己的观点;泰戈尔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不要忘了自己的目标,不要失去了真实;清华大学梅校长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做那件让你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是不懊悔、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的事。

那一刻他释怀了。他重新大踏步上路。


多年后,吴岭澜成了清华大学的导师,在抗日战争期间随清华大学迁至西南联大,在云南漏雨透风的校舍里教书。

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个志存高远心怀天下的富家子弟沈光耀。机缘巧合之下,两人成为师生。

吴岭澜年轻时一代文豪教给他的、关于目标关于选择的思考,那场启发了无数清华学子的演讲,不仅影响了吴岭澜,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沈光耀。


沈光耀身为家里的独苗,他母亲坚决反对他参军。在一次发誓后沈光耀本以为自己以后再也不会与空军有一丝的关系。

可当他看到日军轰炸后西南联大的断壁残垣时,看到那个熟悉的小朋友仰着一张血迹斑斑的脸痛苦地躺在地上时,他心里那种担当和责任还是涌上心头。

他想起自己老师年轻时曾做过的属于他自己的决定,那个无问西东的决定;再看如今遍地狼藉哀鸿遍野,他还是下决心违背了母亲的意愿。

后来的空战中,当自己的战机被敌机集中,他毅然决然地俯冲冲向敌军的战舰,以身殉国。


推动他作出此等壮举的,除了是心怀天下的情怀,更多的是他的老师吴岭澜被泰戈尔、中国名士影响到的、而他自己被吴岭澜影响到的那种“无问西东”的情怀。

这是所谓“百年名校”的真正感人之处吧。人在变老,时间在跑,一切的一切都会随时间消失。可是有一种东西不会变,就是那种坦然处事追随内心听从自己声音的情怀,它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反而随着岁月一起沉淀,成了百年名校珍贵的精神粮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

如李鹏,如张果果。

也曾犹疑不决,也曾举棋不定,可最终,那些影响了他们上一辈文人的情怀,也影响了他们。

最终,遵从内心,无问西东。


||才疏学浅还请多多指教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问西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骚客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