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9个真实的故事,照见家庭教育之殇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列夫·托尔斯泰的这句话,同样适合《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9个震撼人心的真实家庭故事》一书中的9个家庭;9个因为孩子教育问题而状况频出、岌岌可危的家庭。

2014年,《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书在台湾出版,引发大讨论。2018年,台湾公视将本书改编为网剧,获第54届金钟奖5项大奖,该剧在豆瓣评分8.5。2019年,《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简体版上市,豆瓣评分8.4。

作者吴晓乐,台中人,1989年生,台大高材生;她是其中八个故事中的家庭补习老师,也是故事的旁观者和记录者。在自序中,她这样写道:

我花了八年时间,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目睹一个又一个家中发生的故事。······我走进他们的生命,每踩一步都惊叹不已。

这九个故事:没有一个是普罗大众乐见的教育神话。没有一篇看了会感到喜悦。没有一篇看了心中不会乱糟糟的,甚至觉得烦。

我不断受到诱惑,何不把这些故事写得更正向,更明亮,更温暖,不妨将那些伤害给淡化、舒缓吧。可是,我不能这么做。

第一个家——他不是笨,也不是迟钝。他不过是个吓坏的孩子。

第二个家——她希望父亲能对她说一句:好女儿,你也辛苦了。

第三个家——她的人生已经定型了

第四个家——穿上这制服,有一种无形的压力

第五个家——“其实当初生下你不是我的意思”

第六个家——“最讨厌父母拿我跟别人比较”

第七个家——他最需要的,是一个聆听而不介入的角色

第八个家——“无论你长到多大,妈妈都会保护你”

第九个家——与母亲和解或许可行,但不是现在

这九个故事里,有在重男轻女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有在私立学校觉得自己格格不入而无比痛苦的孩子,有被拿来和优秀的姐姐不停比较的孩子,也有生活在复杂家庭背景下被迫成熟的孩子。而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第一个和第八个家的故事。


01第一个家的故事——《人子与猫的孩子》

“这孩子真是没救了。我真想不通,我给他的读书环境这么好,为什么他就是没办法争气点?”眼镜仔的妈妈不停在数落他,而他涨红了脸,无从辩解。妈妈越说越激动,一个箭步上前,扫了眼镜仔两个耳光。眼镜仔真的考的很差吗?并不是。他考了全市排名的前20%,但父母的要求是前10%。

眼镜仔是那种所谓“赢在起跑线”的孩子。父亲拥有良好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只有一个儿子,所以只要对孩子有助益的,他都愿意投资。母亲作为全职妈妈,外表优雅,定期与老师交流孩子近况,花很多时间栽培眼镜仔。在外人看来,眼镜仔很好命,生活在很幸福的环境里。

但眼镜仔干干瘦瘦,常佝偻着身躯,说自己很笨,认为做错题、考得差被打都是应该的。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他被戴上了重重的枷锁。

父亲不允许他失败,要眼镜仔和他公司同事的孩子们一比高下;但父亲“整日加班”,当起了甩手掌柜,每次只会数落母亲拿这么多钱,却没把孩子教育好。母亲要维持好婚姻,实现丈夫对孩子的期待,又担心孩子成绩不好会被送去美国,这样她就只有一个人在家了。她就把压力分流给了眼镜仔,希望通过打骂提高他成绩。

如果所谓的“赢在起跑线”,是不容许孩子犯错和失败,沿着既定跑道快速向前,那实现的不过是父母的“梦想”而已。如果因为孩子没有实现父母的期待,就让“打骂”是爱的语言,那孩子就变成了父母的附属品和工具人。

02第八个家的故事——《怪兽都聚在一起来》

一个家境优渥的男孩子,在小学六年级之前都品学兼优;但后来逐渐自我放逐,到了高中学业烂到谷底,成为"不良少年“。

男孩子说,他妈妈那种“无论你长到多大,妈妈都会保护你“的姿态,让他成为同学们眼中的“妈宝”,逐渐被同学排挤。他又说,“在我对班级重拾归属感时,母亲又急着把我毁了”。

母亲说,“问题到底是出在谁身上?不可能是汉伟啊,他的资质得到多少老师肯定;也不可能是我,我这么尽心地栽培汉伟,不像那些把小孩生出来之后,任小孩自生自灭的失职父母啊!想来想去,不免觉得悲哀,学校的环境是我唯一不能控制的,我的孩子被学校给毁了”。

老师说,他妈妈常以“模范母亲”自居,一副为儿子南征北讨的好妈妈形象,她真的爱她的小孩吗?现在的小孩,天真无邪的面孔下到底包藏着怎么样的想法,你永远不知道。

没有了生活目标的孩子,心烦意乱而无法再管孩子的母亲,身心俱疲而主动辞职的王牌老师。这是一个关于“失败教育”的罗生门故事,每个人说的都是自己的事实,没有真相,没有输赢。

03 结语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不断看到自己;有时想到的是作为孩子的自己,有时想到的是作为家长的自己。

作为80年代的孩子,大概没有不被家长打过的经历吧。如今我依然清晰的记得自己“被凑”的三次,哭天抢地。但我们那个时候,哪有这么多的辅导班和兴趣课,父母也不会每天晚上盯着我们做作业。

作为10年代的家长,大概没有完全不焦虑的吧。觉得不能照搬父辈们的教育方法,也容易迷失在各种育儿经验、辅导课程当中;感慨现在当父母太不容易了的同时,又害怕孩子跟不上“时代的节奏”。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里的大多故事,都在吴晓乐不再继续当家庭教师后便戛然而止。但故事都没有结束,之后孩子是好是坏都不得而知;可是对于这些孩子而言,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呢,真的有那条所谓的正确道路吗?还是只是我们都习惯了“标准答案”。其实,我更期待这些孩子之后的故事。10年、20年、30年之后,他们又会是什么模样呢?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9个震撼人心的真实家庭故事》不是答案之书,只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尝试着去看清自己、看清孩子、看清我们之间的关系。作为父母,时刻提醒自己,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追求自己的人生。正如这本书的书名,“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们的孩子, 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纪伯伦《先知·论孩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9个真实的故事,照见家庭教育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