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七月书单

1.《谋杀启事》

谋杀启事

这应该是miss marple系列里我最喜欢的故事之一,比较有活力(以miss marple的标准来说)有趣味。

整体的谜题是个“谁是谁”的问题——甲其实是乙,以为是丙的丁其实不存在,等一下,谁是丁来着?涉及到混淆身份,障眼法必不可少,不过就像书里的哪个有感于时代变迁的老人家表示,这年头任何人可以是任何人。乡下不再是那个大家一住一辈子的乡下,你也不知道新搬来的邻居隐瞒了什么样的过去。不过,村里的事情最终还是会出现在《消息报》上的。

2.《冰与火之歌(卷一)》(全三册)

权力的游戏

听书有时候会错过细节,所以找了文字版来看看有没有漏掉啥。在喜马拉雅上尝试了一下中文版的有声书,第一时间被译制片般的人名读法打败。night's watch的誓词不错。

3.《魔手》

魔手

miss marple在这个故事里的存在感非常低,我们基本是通过“我”——来乡间养伤的飞行员——的视角看完了整个案件。在这一点上,这个故事跟《寓所谜案》有点相似。这两个故事里作为“代理侦探”的第一视角人物并不是那种两眼一抹黑,只能作出离题甚远的推理的标准“华生”形象,而是有一定的逻辑。当然,揭秘还是要靠主角。

案子本身其实挺老生常谈的,又是那种藏木于林的障眼法,动机手段都没什么出奇,反倒是如果不当侦探小说,而当做英式乡村家庭伦理剧来看,要好玩很多。

虽然不像波罗系列一样亲自下场拉郎配,给主角当助手容易找到爱情的惯例还是没有变。

以及剧版的“我”是大喜哥演的,帅得很。

4.《藏书室女尸之谜》

藏书室女尸之谜

我印象里马普尔小姐系列里好像“悍匪”类的不多,最后的真凶偏向智力型的居多,大概即便有警方和“华生”们的协助,外形太凶悍的被老太太制服听起来也还是有点勉强?

马普尔小姐假装成一个普通的乡村老太套话的时候,竟忽然想到了《罪案终结》里的sarah leigh(是叫这个来着不……),一样的扮猪吃老虎。

5. A Feast for Crows

A Feast for Crows

那天在剧集s1里赫然发现了百花给蓝礼刮胸毛的一段,剧里来得这么直接的吗???

按你胃,这一本里还真是血流成河。红蛇的脑袋,king slayer的手,摔碎了的鹰巢女主人,挂满吊颈人的林子,还有著名的血色婚礼。(太重视荣誉的人吧,就比较容易短命。)

书里的这个瑟曦显得有点目光短浅,玩的心计也不怎么拿得出手。给小玫瑰挖的的坑有种亨八既视感(娜塔莉多莫:???),不知道下一本两个queen要怎么翻盘。

6.《寓所谜案》

寓所谜案

大概是演员的加成效果,miss marple系列的剧显得比书活泼不少,不过这本还不错,比《复仇女神》来得有生活气息。

乡村老太太大概是扶手椅侦探中的扶手椅侦探了,虽然腿脚可能不好,眼睛都毒得很,什么风吹草动都别想瞒过她们——这还是在她们没有预见到事情会发生的前提下。她们盖着毛毯打着毛衣从花镜上面看着你发出“tut tut”的声音的时候,就是在说“I told you so”。

这个案子算是逆向思维的逆向思维?故事显得比剧集的改编琐碎了些。剧里这一集的熟脸特别特别多,用力安利。

7.《战地厨师》

战地厨师

今年读到的第二本两星,竟说不好它和《朝圣者》谁更莫名其妙点。

这本书生动形象地证明了,日式轻小说语言风格,真的留在日式轻小说里就好。你真的想看一个经历过D-Day的来自路易斯安那的美国大兵(哪怕是炊事兵)跟上级军官说“感谢您给我如此宝贵的机会,我不胜惶恐”、跟家人的对话是“——‘我忙着做饭,都没好好跟你说一句,你回来了。’‘——嗯,我回来了。’”、说到自己找到女朋友的时候用“提出了交往的请求”这样的表达方式吗???我眼前经常闪过的画面是一群日本演员带着假头套画着假挫腮粘着双眼皮硬演美国人。哦,翻译还捎带点京腔,于是这个语言风格就更加奇妙了。

说回故事本身,书腰上呐喊着的平底锅、战场、匪夷所思的奇案什么的,给人的预期大概是主人公要一边做着饭一边解决什么了不得的案件。然而事实上,平底锅没啥戏份——艰苦生活已经由诺曼底登陆之后的客观环境决定了。虽然第一个案子跟食材有关,但平底锅元素在这里并不是什么不可获取的元素——事实上在其他案子里也一样。至于奇案,hmmmmmm,请给“奇”下个定义???案件的复杂程度和推理水平,并没有明显超出日系的日常生活系推理短篇的水平,只不过这几个碰巧发生在战争环境里而已。这也是这本书让人看不下去的原因之一,太多小儿科、小清新、轻描淡写、想当然的战争感悟了(而且还是日式语言风格的),而且感悟之后还要转回维基百科风格的二战实景描述,割裂得不行。说到战场实录,作者不知道是兄弟连粉丝,还是做功课的时候参考了剧集,既视感非常强。五个案件采用的时间点,几乎都能在剧集里找到呼应……不过谁知道呢,也可能诺曼底之后的著名战役就那些所以大家都喜欢挑来改编?

最后一个案件实在太让人无语,于是我决定剧透一下:炊事兵男主发现并肩作战的战友之一是在某次轰炸中趁乱换上了死去的美国士兵衣服混进美军阵营的德国人(美籍德裔,战争爆发后被家人带回德国响应母国号召,后在德国参军),在男主为情义两难挣扎时,德国战友身份暴露被宪兵带走,于是炊事班的几个兄弟决定救人,而且成功把人放跑了。上级军官为了自己的仕途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放过了几个当事人。德国小哥奔向德累斯顿附近的家寻找妻女,大团圆结局。

治愈吧?温暖吧?感动人吧?(此处有狗头)

8.《女孩们》

女孩们

根据曼森事件改编的第一人称视角的小说。“我”曾经是“女孩们”的一员,也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幸存者。故事里用两条时间线——1969年和当下——讲述了“我”还是少女时被那一群少女和她们的“头目”吸引的始末,以及那起轰动事件对“我”日后的影响,不过后者笔墨不多。

作者应该是想用比较青少年伤感式、成长阵痛式的方法来描写少女敏感的情感需求对这些“女孩们”的人生选择带来的印象,以及间接地表达一下女性生存的不易,但语言风格和文笔都让这种表述显得比较浅薄了,觉得有点借用曼森事件当噱头。对女性间和男女间关系的描画也,怎么说呢,挺安妮宝贝的(非贬义,就是觉得这么说比较形象)。

译本大体看上去没啥问题,但逐字对照的话不准确地方很多,不过这种要赶工跟上海外热点类的,经常有这问题。

9.《肠子》

肠子

这本也是那种名声在外到写个读后感出来会收到“哈?你才看过啊?”这种评价的风险的小说。毕竟“邪典”是个这么品味独特的标签(此处有狗头),毕竟搏击俱乐部大家都这么爱引用(此处还有狗头)。

这个十几号人跟着应征广告自愿加入密闭空间集体生活的故事,有点像个扭曲得不得了、被黑色幽默浸透了的“无人生还”。“志愿者”们抛在外面的生活都以某种慢性或急性发病般的方式走到了悬崖边上——都是非常博眼球的故事:按脚的神秘东方力量、“你死了画才值钱”俱乐部的下一棵摇钱树、靠早衰症骗财骗色的“老人家”……

开始死人之后,集体宿舍生活也急转直下突然朝那种反乌托邦式的离奇真人秀方向发展了。那个画面想象起来,还是有点幻肢一痛的。

其中《肠子》这个著名短篇让我想起来当年那个“女子被飞机真空马桶吸住”的不知是真是假的小新闻。

10.《帷幕》

帷幕

波罗的最后一案,精彩的谢幕。(我有“攒大结局”的习惯,于是剧版的这一集也一直没看……)

久违的小黑重又变回了故事的叙述人,应波罗之邀回到波罗首次出场的Styles庄园。故地重游自然要物是人非一下:庄园业已转手被新主人改造成旅店,小黑变成了要操心子女恋爱问题的爹,波罗被虚弱的心脏困在轮椅上,眼睛里狡黠的绿光还在,不过时代已经翻篇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案子算是打破了某条阿婆一直遵守的侦探小说准则之一,凶手用的也不是波罗见多了的刀戳枪击下毒之类(不过毒物倒是又出现了,果然是阿婆的真爱)。

虽然大家都一把年纪了,但是没了波罗的小黑让人很想拍肩说:“孩子,你该长大了。”

11.《故事的终结》

故事的终结

“那之后我只见过他两三次,好像一天天变热的春天在把他,一个潮湿的斑点,从我的生活里熨干。”

然而在这个故事终结之前,她将度过很长一段不可释怀的日子。她在很多男人身上看到某种影子,“就好像他身上所有的要素都具备了,而把这个男人变成他只差那个恰当的单词”。

这个第一人称的故事像无法彻底分手的女人的长篇日记,但不是按时间顺序,而是跟着回忆记录,所以说它没什么顺序似乎也没问题。这个过程大概像是走迷宫:为了到达出口,你可能经常要绕路绕道距离出发点更近的地方,不过无论多近,总归是有堵墙隔在中间的。

这本书有点让我想起《鬼魅浮生》那部片子,那个兜兜转转的床单鬼。时间也成了非线性,床单在鬼魂看开的一瞬倏地落地。

对于这本书里的她来说,那一瞬或许是别人递来的那杯廉价苦茶。

12. A Storm of Swords

A Storm of Swords

愈发觉得念书的这大叔真是太多才多艺了。念个冰火不但要模仿老老少少男男女女从Dorne到north

men的各种口音(从哭得流鼻涕的九岁小孩到九十几岁的没牙老头),还得唱歌(每次的调还不能都一样),学狼嚎,必要时候还得呻吟几声。(Ygritte: You know nothing, Jon Snow.)

乔弗里大帝终于挂了,三傻终于开窍了一点点,小指头竟有点苏了起来,龙妈还是那么的金手指圣母玛丽苏(同情一下忠犬熊),囧诺和胖山姆越来越像小蜘蛛和他的小胖伙伴,所有的pov里我还是最喜欢小恶魔的部分。

13.《蒙面女人》

蒙面女人

波罗的短篇故事集。原标题是“Poirot's Early Cases”,整体的气氛也很轻松简单。

小黑和家谱在这一本的故事里出现的次数很多,“华生”和警察朋友总是能给破案过程带来很多乐趣的,即便这个“华生”还是一如既往地两眼一抹黑。波罗也是在这本的某个故事里说起小黑对棕发女人的偏爱。

篇幅所限,案子都很简单,波罗的手段也很随意。一双和衣服不搭的鞋子、一排没装饰好的花坛,都可以成为他指认罪犯的理由。因为太没曲折了些,这本里的故事在剧集里显得好看很多。

14.《清洁女工之死》

清洁女工之死

波罗后期的故事有点难讲,觉得无法客观地说好看还是不好看,因为很难不去向过去的作品里找类似的痕迹。

一个没激起多大水花的老清洁女工被杀案迅速地就锁定了嫌犯,死刑可能板上钉钉了,负责案件的警察找到波罗求翻案,波罗于是亲自去个四面透风的家庭小旅社体验了一下英式乡下生活,并逐渐意识到老太太被杀可能跟她认出了不该认的人有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脸盲保平安。

15.《锈蚀》

锈蚀

一本从各个角度阐述了锈蚀对人类危害的科普书。几个章节侧重点略有不同,有的风趣点有的nerdy点有的无聊点,整体是纪录片台词的风格。关于给自由女神除锈和“易拉罐学校”的两章我个人更喜欢些。

“几乎所有的金属都容易发生腐蚀。……钙会变白,铜会变绿,钪会变粉,锶会变黄,铽会年褐,铊会变蓝,钍会变灰再变黑。锈蚀把火星都染红了,而在地球上,它则造就了大峡谷、红砖和墨西哥瓷砖那血一般的颜色。它是个残忍的敌人,从不休息,同时在不断地提醒我们:金属就跟我们一样,无法永生。”

“电负性排在第三位的元素是氯。考虑到地球表面的2/3都是由富含氯离子的液体覆盖,不禁让人联想到,上帝为了不让海军上将们利用金属,可谓用心良苦——他通过大气和海洋让金属鸡犬不宁。”

总觉得并不是什么人类能打赢的战争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年七月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