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婕 《战略一部历史》领读12,13

十二 核竞争:由“新战略学家,博弈论,囚徒困境”三小部分构成。

新战略学家

1、战略学家布罗迪提出必须以严肃的态度来看待战略。经济学家寻求利用整个国家的资源实现财富最大化,而战略家考虑的是用同样的资源实现国家在战争中的效率最大化。

2、在军事领域,尤其是核领域,人们所做出的决定实用且重要,即便只是概念上的创新,其相关研究和分析也必须始终以证据为基础。

3、人类面临的核战争既没有先例也无法试验,其恶性程度挑战了人类想象,唯一可能的应对方法就是模拟核战争。(P194)

博弈论

1、博弈论被认为是新战略的标志性方法论。它本质上是不确定的形势中的智能战略。

2、博弈论展示了如何在不合理状况下理性行事,为什么欺骗手段可以合乎逻辑地攻守兼顾,为什么偶尔的随心一招会加剧不确定性,让对手摸不到门路。(P198)

3、博弈论促进了战略思维转换,理性战略不会试图获得最大化收益,而是会转而寻求一个最理想的结果。

囚徒困境

1、人们终于在研究非零和博弈的过程中找到了突破,在这种情况下,玩家既可能共赢也可能皆输,一切取决于对局是如何展开的。

2、囚徒困境成为一种检验参与者相互协作或者相互搅局的强大工具。

十三 非理性的理性:由“威慑、第一次打击和第二次打击、存在性威慑”三部分组成并有对理论家托马斯·谢林的描述。

谢林

1、谢林是在威慑战略和核战略方面,花费最多精力研究难题的理论家。他开发出关于冲突的思考方法,既阐明了核问题,也关注到更广泛的战略问题。

2、谢林的观点强调,避免让人们遭受不必要的痛苦。

3、谢林认为,“军事力量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给人造成伤害的能力。它的价值不在于将伤害行为付诸实践,而在于迫使对手采取行动避免受到伤害。只要暴力威胁存在并有可能通过和解来避免,那么它就具备强制性的价值。(P214)

威慑

1、威慑指的是威胁使他人痛苦并由此向对手发出警告。处于威慑之下,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受到威胁;然而威胁作为一种战略,却带有蓄意和目的的威胁之义。

2、威慑的可信度来自一种随时传达给对手的不顾一切的姿态。

3、目的明确的威慑由多种因素构成,有些和威慑方发出的威胁有关,有些并不一定与威慑初衷相关;威慑依靠的是让对手认识到预期损失会超出预期收益,其手段是通过限制对方收益,或让对方遭受损失。

4、如果人类真的无法走出核时代,那么威慑便是一种尽量把损失减到最小的手段。(P208)

第一次打击和第二次打击

1、第一次打击指的是用突然袭击的方式,解除敌人武装。而第二次打击指的是,一个遭受核打击的国家能承受住第一次打击,并且保存足够的力量来组织的反击。

2、因此,要理解有限战争的作用不应仅仅看到其有限的一面,还应更多地认识到它形成了有预谋的“全面战争的风险”,使战争升级的风险提高到“零度以上的中等程度”。第一次核交锋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或并不主要在于改变战场上的力量平衡”,其主要作用应是“使战争变得太痛苦或者太危险,从而无法继续下去”。(P225)

3、探索威慑的逻辑,以及为什么接受它比避而不谈更有意义,这些问题都极为重要,为此付出的种种努力都是值得的。(P225)

存在性威慑

1、存在性威慑指的是:因为在“最猛烈的先发制人攻击”之后,双方还是有能力用热核武器进行报复,那么基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某种形式的威慑仍然存在,这就是存在性威慑。

2、核威慑是有用的,因为它对破坏现状的严重后果提出了警告。这种对危险的警觉依靠的不是理性的核反击,而是一种依稀犹存的疑虑,即一旦战争狂热不再受到约束非理性的核反击是靠不住的。(P234)

3、这就像我们面前既有上行扶梯,也有下行扶梯,两段扶梯之间还有落脚的平台供人站在上面思考,要不要做扶梯,选择上行还是下行,或者干脆原地不动,或者选择走楼梯。事情到底发展到什么地步就会具有自动性或者不可逆性,这个问题虽不确定但至关重要,正因如此决策者才需要找个平台,停下来喘口气,考虑下一步动作。(P232)

你可能感兴趣的:(邓婕 《战略一部历史》领读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