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中的依恋》第一章心得:作为曾经求助者的我心中“安全基地”

在心理治疗中,提到治疗师与患者之间最佳状态就是提供这样一种治愈关系:

1、共同创造的依恋关系是发展的关键情境;

2、前语言期体验构成了发展中自我的核心部分;

3、自我对于体验的态度比其个人历史的事实更能预测依恋的安全。

这三个议题构成通过关系发生转变的治疗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患者对治疗师的依恋关系是基础的和首要的,它提供了一个安全基地。

李老师在课程讲到,社会的现实状况,很多来访者做了一次咨询后就杳无音讯了,如何建立“关系”。

我就是那种做了一次咨询后踏上自我心理成长之路的,开始意识扩大化的自我探索。在求助李老师之前,我也接触了一些做正面管教、家庭教育、身心灵方面的专业人士,没有一个让我想到我可以去求助她们。

她们说的那些理论知识,说的那些解决办法在我听起来就是道理。道理我都明白,但在生活中自己无法做到。

在网络中搜索到新阳光李老师,满足了我心中对于“安全”的期望。

一是李老师有医学背景,本身就是学医出身;

二、他自己的文章联系现实生活,心理理论与运用的思考,同时也有佛学、哲学的高度。

一个小时1800元,价格不便宜。

一份价钱一份货,我第一感觉这个价格让我又增添了一份可以信赖的“安全感”。

因为是临时安排出来的咨询,房间的光线也比较暗,李老师就坐在办公桌后面。

说起女儿的叛逆,并且有人能倾听,我可以涛涛不绝讲上一个小时,可见当年我身体内积累了多少负性情绪。而且一说起来,没有条理也没有什么核心。先生不时打断我把话题拉回来。

我的人格气质中的敏锐性与灵活性帮了我,很快我就意识到李老师指出我们描述孩子问题的思维方式,用专业的词来说就是结构化倾听:什么是事实,什么是情绪,以及我们情绪后面的欲望是什么?

“应该、必须、一定……”这样绝对化的词,从我们嘴中吐出,但自己却浑然不知,还自我为中心地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孩子按照我们方式去做就没有问题。

还有一点就是,李老师问先生对于我说话有什么感觉?

先生说没有感觉。李老师说你再听听,先生还是说没有感觉。

“你有没有感觉你爱人说话给人压迫感?”

先生说没有感觉。

“你们两个已经同质化了,你已经习惯了你爱人的说话语气……”

李老师在课中讲到“不仅仅听一个人讲什么,更多要听这个人如何讲,他的语气语调,行为动作。”这些非言语会觉得对方的感受。

十个月就开始“呀呀”学语,但真正意识到如何好好讲话,在咨询师的引导下才意识到。

“这种安全基地的感觉,来自于能调谐的治疗师帮助患者对困难感受进行忍受、调节与沟通的有效性。通过这样的情感调节互动可以使人感受到安全,凭借这种安全感,治疗关系能够为患者提供一个情景,让他们触及那些未曾言表—以及可能无法言表—的各种被否认或被解离那些未曾言表的—以及可能无法言表—的各种被否认或被解离的体验。

从咨询前收集信息认识到专业形象给了我咨询的安全感,在咨询过程中,李老师对于我自身问题的引导,触动了我的内心。

现在回顾为什么我说话不太在乎自己的语音语调对他人的感受?

我需要解离了情绪不稳定的母亲对我的负面影响。当年我靠忽视或无视,甚至屏蔽了母亲那愤怒的表情,难听的骂声,我发现自己内心不会有那么多的难过与伤心。慢慢地我在生活也要这样的说话方式对待他人。

当我学会用心理动力学以及精神分析法,一点一点回顾过去,发现自己与母亲的依恋模式。自己对于安全感的追求:一切要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在治疗关系中,一个治疗师的感受力,同情与共情能力,以及捕捉非言语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治疗中的依恋》第一章心得:作为曾经求助者的我心中“安全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