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是一个基本涵盖Java初中级大部分核心知识点的面试题集,包含了Java基础、容器、多线程、Spring、SpringBoot、MyBatis、Linux、MySQL、Redis、MongoDB、网络协议、JVM等方向。所有题目都是我亲自整理的。
因为无法生成自动跳转的目录,同时我也按照分类汇总整理成了PDF版,排版上相比更加整齐并且带有书签 阅读起来也比较方便全部。前前后后花费半个月的时间,共计24W字。
收藏的时候,顺便点个赞呗~
收藏的时候,顺便点个赞呗~
收藏的时候,顺便点个赞呗~
**1、**一个是如何准确的定位网络上一台或多台主机,
**2、**另一个就是找到主机后如何可靠高效的进行数据传输。
在计算机网络要做到井井有条的交换数据,就必须遵守一些事先约定好的规则,比如交换数据的格式、是否需要发送一个应答信息。这些规则被称为网络协议。
**1、**简化问题难度和复杂度。由于各层之间独立,我们可以分割大问题为小问题。
**2、**灵活性好。当其中一层的技术变化时,只要层间接口关系保持不变,其他层不受影响。
**3、**易于实现和维护。
**4、**促进标准化工作。分开后,每层功能可以相对简单地被描述
.
OSI参考模型
TCP/IP参考模型
TCP/IP四层协议(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1、**应用层 应用层最靠近用户的一层,是为计算机用户提供应用接口,也为用户直接提供各种网络服务。我们常见应用层的网络服务协议有:HTTP,HTTPS,FTP,TELNET等。
**2、**传输层 建立了主机端到端的链接,传输层的作用是为上层协议提供端到端的可靠和透明的数据传输服务,包括处理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等问题。该层向高层屏蔽了下层数据通信的细节,使高层用户看到的只是在两个传输实体间的一条主机到主机的、可由用户控制和设定的、可靠的数据通路。我们通常说的,TCP UDP就是在这一层。端口号既是这里的“端”。
**3、**网络层 本层通过IP寻址来建立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为源端的运输层送来的分组,选择合适的路由和交换节点,正确无误地按照地址传送给目的端的运输层。就是通常说的IP层。这一层就是我们经常说的IP协议层。IP协议是Internet的基础。
**4、**数据链路层 通过一些规程或协议来控制这些数据的传输,以保证被传输数据的正确性。实现这些规程或协议的硬件
和软件加到物理线路,这样就构成了数据链路,
**1、**TCP/IP即传输控制/网络协议,是面向连接的协议,发送数据前要先建立连接(发送方和接收方的成对的两个之间必须建 立连接),TCP提供可靠的服务,也就是说,通过TCP连接传输的数据不会丢失,没有重复,并且按顺序到达
**2、**UDP它是属于TCP/IP协议族中的一种。是无连接的协议,发送数据前不需要建立连接,是没有可靠性的协议。因为不需要建立连接所以可以在在网络上以任何可能的路径传输,因此能否到达目的地,到达目的地的时间以及内容的正确性都是不能被保证的。
**1、**TCP是面向连接的协议,发送数据前要先建立连接,TCP提供可靠的服务,也就是说,通过TCP连接传输的数据不会丢失,没有重复,并且按顺序到达;
**2、**UDP是无连接的协议,发送数据前不需要建立连接,是没有可靠性;
**3、**TCP通信类似于于要打个电话,接通了,确认身份后,才开始进行通行;
**4、**UDP通信类似于学校广播,靠着广播播报直接进行通信。
**5、**TCP只支持点对点通信,UDP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
**6、**TCP是面向字节流的,UDP是面向报文的; 面向字节流是指发送数据时以字节为单位,一个数据包可以拆分成若干组进行发送,而UDP一个报文只能一次发完。
**7、**TCP首部开销(20字节)比UDP首部开销(8字节)要大
**8、**UDP 的主机不需要维持复杂的连接状态表
对某些实时性要求比较高的情况使用UDP,比如游戏,媒体通信,实时直播,即使出现传输错误也可以容忍;其它大部分情况下,HTTP都是用TCP,因为要求传输的内容可靠,不出现丢失的情况
TCP通信可看作打电话:
李三(拨了个号码):喂,是王五吗? 王五:哎,您谁啊? 李三:我是李三,我想给你说点事儿,你现在方便吗? 王五:哦,我现在方便,你说吧。 甲:那我说了啊? 乙:你说吧。 (连接建立了,接下来就是说正事了…)
UDP通信可看为学校里的广播:
播音室:喂喂喂!全体操场集合
运行在TCP协议上的协议:
运行在UDP协议上的协议:
运行在TCP和UDP协议上:
Http协议运行在TCP之上,明文传输,客户端与服务器端都无法验证对方的身份;Https是身披SSL(Secure Socket Layer)外壳的Http,运行于SSL上,SSL运行于TCP之上,是添加了加密和认证机制的HTTP。二者之间存在如下不同:
Https的加密机制是一种共享密钥加密和公开密钥加密并用的混合加密机制。
**1、**HTTP请求体是我们请求数据时先发送给服务器的数据,毕竟我向服务器那数据,先要表明我要什么吧
**2、**HTTP请求体由:请求行 、请求头、请求数据组成的,
**3、**注意:GIT请求是没有请求体的
POST请求
GET请求是没有请求体的
**1、**http的响应报是服务器返回给我们的数据,必须先有请求体再有响应报文
**2、**响应报文包含三部分 状态行、响应首部字段、响应内容实体实现
**1、**首先HTTP请求服务端生成证书,客户端对证书的有效期、合法性、域名是否与请求的域名一致、证书的公钥(RSA加密)等进行校验;
**2、**客户端如果校验通过后,就根据证书的公钥的有效, 生成随机数,随机数使用公钥进行加密(RSA加密);
**3、**消息体产生的后,对它的摘要进行MD5(或者SHA1)算法加密,此时就得到了RSA签名;
**4、**发送给服务端,此时只有服务端(RSA私钥)能解密。
**5、**解密得到的随机数,再用AES加密,作为密钥(此时的密钥只有客户端和服务端知道)。
(1). 三次握手(我要和你建立链接,你真的要和我建立链接么,我真的要和你建立链接,成功)
(2). 四次挥手(我要和你断开链接;好的,断吧。我也要和你断开链接;好的,断吧):
“三次握手” 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已失效的链接请求报文突然又传送到了服务端,因而产生错误。
假设不采用“三次握手”,那么只要 B 发出确认,新的连接就建立了。由于现在 A 并没有发出建立连接的请求,因此不会理睬 B 的确认,也不会向 B 发送数据。但 B 却以为新的运输连接已经建立,并一直等待 A 发来数据。这样,B 的很多资源就白白浪费掉了。采用“三次握手”的办法可以防止上述现象发生。
三次握手的目的是建立可靠的通信信道,主要的目的就是双方确认自己与对方的发送与接收机能正常。
**1、**第一次握手:客户什么都不能确认;服务器确认了对方发送正常
**2、**第二次握手:客户确认了:自己发送、接收正常,对方发送、接收正常;服务器确认 了:自己接收正常,对方发送正常
**3、**第三次握手:客户确认了:自己发送、接收正常,对方发送、接收正常;服务器确认 了:自己发送、接收正常,对方发送接收正常 所以三次握手就能确认双发收发功能都正常,缺一不可。
不可以。
因为可能会出现已失效的连接请求报文段又传到了服务器端。 > client 发出的第一个连接请求报文段并没有丢失,而是在某个网络结点长时间的滞留了,以致延误到连接释放以后的某个时间才到达 server。本来这是一个早已失效的报文段。但 server 收到此失效的连接请求报文段后,就误认为是 client 再次发出的一个新的连接请求。于是就向 client 发出确认报文段,同意建立连接。假设不采用 “三次握手”,那么只要 server 发出确认,新的连接就建立了。由于现在 client 并没有发出建立连接的请求,因此不会理睬 server 的确认,也不会向 server 发送数据。但 server 却以为新的运输连接已经建立,并一直等待 client 发来数据。这样,server 的很多资源就白白浪费掉了。采用 “三次握手” 的办法可以防止上述现象发生。例如刚才那种情况,client 不会向 server 的确认发出确认。server 由于收不到确认,就知道 client 并没有要求建立连接。
而且,两次握手无法保证Client正确接收第二次握手的报文(Server无法确认Client是否收到),也无法保证Client和Server之间成功互换初始序列号。
TCP 协议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基于字节流的运输层通信协议。TCP 是全双工模式,这就意味着,当 A 向 B 发出 FIN 报文段时,只是表示 A 已经没有数据要发送了,而此时 A 还是能够接受到来自 B 发出的数据;B 向 A 发出 ACK 报文段也只是告诉 A ,它自己知道 A 没有数据要发了,但 B 还是能够向 A 发送数据。
所以想要愉快的结束这次对话就需要四次挥手。
TCP 提供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字节流服务。其中,面向连接意味着两个使用 TCP 的应用(通常是一个客户和一个服务器)在彼此交换数据之前必须先建立一个 TCP 连接。在一个 TCP 连接中,仅有两方进行彼此通信;而字节流服务意味着两个应用程序通过 TCP 链接交换 8 bit 字节构成的字节流,TCP 不在字节流中插入记录标识符。
对于可靠性,TCP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保证:
服务器端会为每个请求创建一个链接,并向其发送确认报文,然后等待客户端进行确认
(1). DDos 攻击:
(2). DDos 预防:(没有彻底根治的办法,除非不使用TCP)
GET与POST是我们常用的两种HTTP Method,二者之间的区别主要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1、 从功能上讲,GET一般用来从服务器上获取资源,POST一般用来更新服务器上的资源;
**2、**从REST服务角度上说,GET是幂等的,即读取同一个资源,总是得到相同的数据,而POST不是幂等的,因为每次请求对资源的改变并不是相同的;进一步地,GET不会改变服务器上的资源,而POST会对服务器资源进行改变;
**3、**从请求参数形式上看,GET请求的数据会附在URL之后,即将请求数据放置在HTTP报文的 请求头 中,以?分割URL和传输数据,参数之间以&相连。特别地,如果数据是英文字母/数字,原样发送;否则,会将其编码为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MIME 字符串(如果是空格,转换为+,如果是中文/其他字符,则直接把字符串用BASE64加密,得出如:%E4%BD%A0%E5%A5%BD,其中%XX中的XX为该符号以16进制表示的ASCII);而POST请求会把提交的数据则放置在是HTTP请求报文的 请求体 中。
**4、**就安全性而言,POST的安全性要比GET的安全性高,因为GET请求提交的数据将明文出现在URL上,而且POST请求参数则被包装到请求体中,相对更安全。
**5、**从请求的大小看,GET请求的长度受限于浏览器或服务器对URL长度的限制,允许发送的数据量比较小,而POST请求则是没有大小限制的。
我们知道,在GET请求中会对URL中非西文字符进行编码,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 避免歧义。看下面的例子,
针对 “name1=value1&name2=value2” 的例子,我们来谈一下数据从客户端到服务端的解析过程。首先,上述字符串在计算机中用ASCII吗表示为:
6E616D6531 3D 76616C756531 26 6E616D6532 3D 76616C756532 6E616D6531:name1 3D:= 76616C756531:value1 26:& 6E616D6532:name2 3D:= 76616C756532:value2复制代码
服务端在接收到该数据后就可以遍历该字节流,一个字节一个字节的吃,当吃到3D这字节后,服务端就知道前面吃得字节表示一个key,再往后吃,如果遇到26,说明从刚才吃的3D到26子节之间的是上一个key的value,以此类推就可以解析出客户端传过来的参数。
现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的参数值中就包含=或&这种特殊字符的时候该怎么办?比如,“name1=value1”,其中value1的值是“va&lu=e1”字符串,那么实际在传输过程中就会变成这样“name1=va&lu=e1”。这样,我们的本意是只有一个键值对,但是服务端却会解析成两个键值对,这样就产生了歧义。
那么,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带来的歧义呢?解决的办法就是对参数进行URL编码:例如,我们对上述会产生歧义的字符进行URL编码后结果:“name1=va%26lu%3D”,这样服务端会把紧跟在“%”后的字节当成普通的字节,就是不会把它当成各个参数或键值对的分隔符。
TC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协议属于传输层协议,它们之间的区别包括:
1、 TCP 对应的应用层协议:
2、 UDP 对应的应用层协议:
拥塞:对资源的需求超过了可用的资源。若网络中许多资源同时供应不足,网络的性能就要明显变坏,整个网络的吞吐量随之负荷的增大而下降。
拥塞控制:防止过多的数据注入到网络中,使得网络中的路由器或链路不致过载。
拥塞控制的方法:.
1、 慢启动 + 拥塞避免:
慢启动:不要一开始就发送大量的数据,先探测一下网络的拥塞程度,也就是说由小到大逐渐增加拥塞窗口的大小;
拥塞避免:拥塞避免算法让拥塞窗口缓慢增长,即每经过一个往返时间RTT就把发送方的拥塞窗口cwnd加1,而不是加倍,这样拥塞窗口按线性规律缓慢增长。
2、快重传 + 快恢复:
快重传:快重传要求接收方在收到一个 失序的报文段 后就立即发出 重复确认(为的是使发送方及早知道有报文段没有到达对方)而不要等到自己发送数据时捎带确认。快重传算法规定,发送方只要一连收到三个重复确认就应当立即重传对方尚未收到的报文段,而不必继续等待设置的重传计时器时间到期。
快恢复:快重传配合使用的还有快恢复算法,当发送方连续收到三个重复确认时,就执行“乘法减小”算法,把ssthresh门限减半,但是接下去并不执行慢开始算法:因为如果网络出现拥塞的话就不会收到好几个重复的确认,所以发送方现在认为网络可能没有出现拥塞。所以此时不执行慢开始算法,而是将cwnd设置为ssthresh的大小,然后执行拥塞避免算法。
**1、**网络上的两个程序通过一个双向的通讯连接实现数据的交换,这个双向链路的一端称为一个Socket。Socket通常用来实现客户方和服务方的连接。Socket是TCP/IP协议的一个十分流行的编程界面,一个Socket由一个IP地址和一个端口号唯一确定。
**2、**但是,Socket所支持的协议种类也不光TCP/IP、UDP,因此两者之间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在Java环境下,Socket编程主要是指基于TCP/IP协议的网络编程。
**3、**socket连接就是所谓的长连接,客户端和服务器需要互相连接,理论上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一旦建立起连接将不会主动断掉的,但是有时候网络波动还是有可能的
**4、**Socket偏向于底层。一般很少直接使用Socket来编程,框架底层使用Socket比较多,
Socket是应用层与TCP/IP协议族通信的中间软件抽象层,它是一组接口。在设计模式中,Socket其实就是一个外观模式,它把复杂的TCP/IP协议族隐藏在Socket接口后面,对用户来说,一组简单的接口就是全部,让Socket去组织数据,以符合指定的协议。
基于TCP:
服务器端先初始化Socket,然后与端口绑定(bind),对端口进行监听(listen),调用accept阻塞,等待客户端连接。在这时如果有个客户端初始化一个Socket,然后连接服务器(connect),如果连接成功,这时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的连接就建立了。客户端发送数据请求,服务器端接收请求并处理请求,然后把回应数据发送给客户端,客户端读取数据,最后关闭连接,一次交互结束。
基于UDP:
UDP 协议是用户数据报协议的简称,也用于网络数据的传输。虽然 UDP 协议是一种不太可靠的协议,但有时在需要较快地接收数据并且可以忍受较小错误的情况下,UDP 就会表现出更大的优势。我客户端只需要发送,服务端能不能接收的到我不管
**1、**Socket连接就是所谓的长连接,理论上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一旦建立起连接将不会主动断掉;
**2、**Socket适用场景:网络游戏,银行持续交互,直播,在线视屏等。
**3、**http连接就是所谓的短连接,即客户端向服务器端发送一次请求,服务器端响应后连接即会断开等待下次连接
**4、**http适用场景:公司OA服务,互联网服务,电商,办公,网站等等等等
HTTP通信机制是在一次完整的HTTP通信过程中,Web浏览器与Web服务器之间将完成下列7个步骤:
**1、**建立TCP连接
怎么建立连接的,看上面的三次握手
**2、**Web浏览器向Web服务器发送请求行
一旦建立了TCP连接,Web浏览器就会向Web服务器发送请求命令。例如:GET /sample/hello.jsp HTTP/1.1。
**3、**Web浏览器发送请求头
浏览器发送其请求命令之后,还要以头信息的形式向Web服务器发送一些别的信息,之后浏览器发送了一空白行来通知服务器,它已经结束了该头信息的发送。
**4、**Web服务器应答
客户机向服务器发出请求后,服务器会客户机回送应答, HTTP/1.1 200 OK ,应答的第一部分是协议的版本号和应答状态码。
**5、**Web服务器发送应答头
正如客户端会随同请求发送关于自身的信息一样,服务器也会随同应答向用户发送关于它自己的数据及被请求的文档。
**6、**Web服务器向浏览器发送数据
Web服务器向浏览器发送头信息后,它会发送一个空白行来表示头信息的发送到此为结束,接着,它就以Content-Type应答头信息所描述的格式发送用户所请求的实际数据。
**7、**Web服务器关闭TCP连接
www.xxx.com
” 之后都发生了什么?请详细阐述。解析:经典的网络协议问题。
**1、**由域名→IP地址 寻找IP地址的过程依次经过了浏览器缓存、系统缓存、hosts文件、路由器缓存、 递归搜索根域名服务器。
**2、**建立TCP/IP连接(三次握手具体过程)
**3、**由浏览器发送一个HTTP请求
**4、**经过路由器的转发,通过服务器的防火墙,该HTTP请求到达了服务器
**5、**服务器处理该HTTP请求,返回一个HTML文件
**6、**浏览器解析该HTML文件,并且显示在浏览器端
**7、**这里需要注意:
HTTP 是一个无状态的协议,也就是没有记忆力,这意味着每一次的请求都是独立的,缺少状态意味着如果后续处理需要前面的信息,则它必须要重传,这样可能导致每次连接传送的数据量增大。另一方面,在服务器不需要先前信息时它的应答就很快。
HTTP 的这种特性有优点也有缺点:
解决方案:
/param/list?username=wmyskxz
问题:可以解决数据共享的问题,但是这种方式一不安全,二数据允许传输量只有1kbCookie和Session都是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保持状态的解决方案,具体来说,cookie机制采用的是在客户端保持状态的方案,而session机制采用的是在服务器端保持状态的方案。
1、Cookie 及其相关 API :
Cookie实际上是一小段的文本信息。客户端请求服务器,如果服务器需要记录该用户状态,就使用response向客户端浏览器颁发一个Cookie,而客户端浏览器会把Cookie保存起来。当浏览器再请求该网站时,浏览器把请求的网址连同该Cookie一同提交给服务器,服务器检查该Cookie,以此来辨认用户状态。服务器还可以根据需要修改Cookie的内容。
2、Session 及其相关 API:
同样地,会话状态也可以保存在服务器端。客户端请求服务器,如果服务器记录该用户状态,就获取Session来保存状态,这时,如果服务器已经为此客户端创建过session,服务器就按照sessionid把这个session检索出来使用;如果客户端请求不包含sessionid,则为此客户端创建一个session并且生成一个与此session相关联的sessionid,并将这个sessionid在本次响应中返回给客户端保存。保存这个sessionid的方式可以采用 cookie机制 ,这样在交互过程中浏览器可以自动的按照规则把这个标识发挥给服务器;若浏览器禁用Cookie的话,可以通过 URL重写机制将sessionid传回服务器。
3、 Session 与 Cookie 的对比:
4、Application:
Application(ServletContext):与一个Web应用程序相对应,为应用程序提供了一个全局的状态,所有客户都可以使用该状态。
由发送方和接收方在三次握手阶段,互相将自己的最大可接收的数据量告诉对方。
也就是自己的数据接收缓冲池的大小。这样对方可以根据已发送的数据量来计算是否可以接着发送。在处理过程中,当接收缓冲池的大小发生变化时,要给对方发送更新窗口大小的通知。这就实现了流量的控制。
**1、**1xx(临时响应)
**2、**2xx(成功)
**3、**3xx(重定向):表示要完成请求需要进一步操作
**4、**4xx(错误):表示请求可能出错,妨碍了服务器的处理
**5、**5xx(服务器错误):表示服务器在尝试处理请求时发生内部错误
常见状态码:
SQL注入就是通过把SQL命令插入到Web表单提交或输入域名或页面请求的查询字符串,最终达到欺骗服务器执行恶意的SQL命令。
1、SQL注入攻击的总体思路:
2、SQL注入攻击实例:
比如,在一个登录界面,要求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可以这样输入实现免帐号登录:
用户名: ‘or 1 = 1 --密 码:复制代码
用户一旦点击登录,如若没有做特殊处理,那么这个非法用户就很得意的登陆进去了。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分析一下:从理论上说,后台认证程序中会有如下的SQL语句:
String sql = “select * from user_table where username=’ “+userName+” ’ and password=’ “+password+” ‘”;
因此,当输入了上面的用户名和密码,上面的SQL语句变成:
SELECT * FROM user_table WHERE username=’’or 1 = 1 – and password=’’
分析上述SQL语句我们知道,username=‘ or 1=1 这个语句一定会成功;然后后面加两个-,这意味着注释,它将后面的语句注释,让他们不起作用。这样,上述语句永远都能正确执行,用户轻易骗过系统,获取合法身份。
3、应对方法:
1.参数绑定:
使用预编译手段,绑定参数是最好的防SQL注入的方法。目前许多的ORM框架及JDBC等都实现了SQL预编译和参数绑定功能,攻击者的恶意SQL会被当做SQL的参数而不是SQL命令被执行。在mybatis的mapper文件中,对于传递的参数我们一般是使用#和
不能识别此Latex公式:来获取参数值。当使用#时,变量是占位符,就是一般我们使用javajdbc的PrepareStatement时的占位符,所有可以防止sql注入;当使用复制代码
时,变量就是直接追加在sql中,一般会有sql注入问题。
2.使用正则表达式过滤传入的参数
XSS是一种经常出现在web应用中的计算机安全漏洞,与SQL注入一起成为web中最主流的攻击方式。XSS是指恶意攻击者利用网站没有对用户提交数据进行转义处理或者过滤不足的缺点,进而添加一些脚本代码嵌入到web页面中去,使别的用户访问都会执行相应的嵌入代码,从而盗取用户资料、利用用户身份进行某种动作或者对访问者进行病毒侵害的一种攻击方式。
1、XSS攻击的危害:
2、原因解析:
3、XSS 攻击分类:
漏洞产生的原因是攻击者注入的数据反映在响应中。一个典型的非持久性XSS攻击包含一个带XSS攻击向量的链接(即每次攻击需要用户的点击),例如,正常发送消息:
http://www.test.com/message.php?send=Hello,World!复制代码
接收者将会接收信息并显示Hello,World;但是,非正常发送消息:
http://www.test.com/message.php?send=!复制代码
接收者接收消息显示的时候将会弹出警告窗口!
XSS攻击向量(一般指XSS攻击代码)存储在网站数据库,当一个页面被用户打开的时候执行。也就是说,每当用户使用浏览器打开指定页面时,脚本便执行。与非持久性XSS攻击相比,持久性XSS攻击危害性更大。从名字就可以了解到,持久性XSS攻击就是将攻击代码存入数据库中,然后客户端打开时就执行这些攻击代码。
例如,留言板表单中的表单域:
复制代码
正常操作流程是:用户是提交相应留言信息 —— 将数据存储到数据库 —— 其他用户访问留言板,应用去数据并显示;而非正常操作流程是攻击者在value填写:
复制代码
并将数据提交、存储到数据库中;当其他用户取出数据显示的时候,将会执行这些攻击性代码。
4、修复漏洞方针:
漏洞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太相信用户提交的数据,对用户所提交的数据过滤不足所导致的,因此解决方案也应该从这个方面入手,具体方案包括:
,
, < for <
, > for>
, " for
需要注意的是,在有些应用中是允许html标签出现的,甚至是javascript代码出现。因此,我们在过滤数据的时候需要仔细分析哪些数据是有特殊要求(例如输出需要html代码、javascript代码拼接、或者此表单直接允许使用等等),然后区别处理!
OSI 是一个理论上的网络通信模型,而 TCP/IP 则是实际上的网络通信标准。但是,它们的初衷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使得两台计算机能够像两个知心朋友那样能够互相准确理解对方的意思并做出优雅的回应。现在,我们对 OSI 七层模型的各层进行简要的介绍:
**1、**物理层
参考模型的最低层,也是OSI模型的第一层,实现了相邻计算机节点之间比特流的透明传送,并尽可能地屏蔽掉具体传输介质和物理设备的差异,使其上层(数据链路层)不必关心网络的具体传输介质。
**2、**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接收来自物理层的位流形式的数据,并封装成帧,传送到上一层;同样,也将来自上层的数据帧,拆装为位流形式的数据转发到物理层。这一层在物理层提供的比特流的基础上,通过差错控制、流量控制方法,使有差错的物理线路变为无差错的数据链路,即提供可靠的通过物理介质传输数据的方法。
**3、**网络层
将网络地址翻译成对应的物理地址,并通过路由选择算法为分组通过通信子网选择最适当的路径。
**4、**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在源端与目的端之间提供可靠的透明数据传输,使上层服务用户不必关系通信子网的实现细节。在协议栈中,传输层位于网络层之上,传输层协议为不同主机上运行的进程提供逻辑通信,而网络层协议为不同主机提供逻辑通信,如下图所示。
实际上,网络层可以看作是传输层的一部分,其为传输层提供服务。但对于终端系统而言,网络层对它们而言是透明的,它们知道传输层的存在,也就是说,在逻辑上它们认为是传输层为它们提供了端对端的通信,这也是分层思想的妙处。
**5、**会话层(Session Layer)
会话层是OSI模型的第五层,是用户应用程序和网络之间的接口,负责在网络中的两节点之间建立、维持和终止通信。
**6、**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数据的编码,压缩和解压缩,数据的加密和解密
表示层是OSI模型的第六层,它对来自应用层的命令和数据进行解释,以确保一个系统的应用层所发送的信息可以被另一个系统的应用层读取。
**7、**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为用户的应用进程提供网络通信服务
地址解析协议(ARP) 是通过解析网路层地址来找寻数据链路层地址的一个在网络协议包中极其重要的网络传输协议。
网络层的ARP协议完成了IP地址与物理地址的映射。首先,每台主机都会在自己的ARP缓冲区中建立一个ARP列表,以表示IP地址和MAC地址的对应关系。当源主机需要将一个数据包要发送到目的主机时,会首先检查自己ARP列表中是否存在该IP地址对应的MAC地址:如果有,就直接将数据包发送到这个MAC地址;如果没有,就向本地网段发起一个ARP请求的广播包,查询此目的主机对应的MAC地址。此ARP请求数据包里包括源主机的IP地址、硬件地址、以及目的主机的IP地址。网络中所有的主机收到这个ARP请求后,会检查数据包中的目的IP是否和自己的IP地址一致。如果不相同就忽略此数据包;如果相同,该主机首先将发送端的MAC地址和IP地址添加到自己的ARP列表中,如果ARP表中已经存在该IP的信息,则将其覆盖,然后给源主机发送一个ARP响应数据包,告诉对方自己是它需要查找的MAC地址;源主机收到这个ARP响应数据包后,将得到的目的主机的IP地址和MAC地址添加到自己的ARP列表中,并利用此信息开始数据的传输。如果源主机一直没有收到ARP响应数据包,表示ARP查询失败。
整个的因特网就是一个单一的、抽象的网络。IP 地址就是给因特网上的每一个主机(或路由器)的每一个接口分配一个在全世界范围是唯一的 32 位标识符,它是一个逻辑地址,用以屏蔽掉物理地址的差异。IP地址编址方案将IP地址空间划分为A、B、C、D、E五类,其中A、B、C是基本类,D、E类作为多播和保留使用,为特殊地址。
每个IP地址包括两个标识码(ID),即网络ID和主机ID。同一个物理网络上的所有主机都使用同一个网络ID,网络上的一个主机(包括网络上工作站,服务器和路由器等)有一个主机ID与其对应。A~E类地址的特点如下:
1、 A类地址:1字节的网络地址 + 3字节主机地址,网络地址的最高位必须是“0”
一个A类IP地址是指, 在IP地址的四段号码中,第一段号码为网络号码,剩下的三段号码为本地计算机的号码。如果用二进制表示IP地址的话,A类IP地址就由1字节的网络地址和3字节主机地址组成,网络地址的最高位必须是“0”。A类IP地址中网络的标识长度为8位,主机标识的长度为24位,A类网络地址数量较少,有126个网络,每个网络可以容纳主机数达1600多万台。
A类IP地址的地址范围1.0.0.0到127.255.255.255(二进制表示为:00000001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 01111110 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最后一个是广播地址。A类IP地址的子网掩码为255.0.0.0,每个网络支持的最大主机数为256的3次方-2=16777214台。
2、B类地址: 2字节的网络地址 + 2字节主机地址,网络地址的最高位必须是“10”
一个B类IP地址是指,在IP地址的四段号码中,前两段号码为网络号码。如果用二进制表示IP地址的话,B类IP地址就由2字节的网络地址和2字节主机地址组成,网络地址的最高位必须是“10”。B类IP地址中网络的标识长度为16位,主机标识的长度为16位,B类网络地址适用于中等规模的网络,有16384个网络,每个网络所能容纳的计算机数为6万多台。
B类IP地址地址范围128.0.0.0-191.255.255.255(二进制表示为:1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10111111 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最后一个是广播地址。B类IP地址的子网掩码为255.255.0.0,每个网络支持的最大主机数为256的2次方-2=65534台。
3、C类地址: 3字节的网络地址 + 1字节主机地址,网络地址的最高位必须是“110”
一个C类IP地址是指,在IP地址的四段号码中,前三段号码为网络号码,剩下的一段号码为本地计算机的号码。如果用二进制表示IP地址的话,C类IP地址就由3字节的网络地址和1字节主机地址组成,网络地址的最高位必须是“110”。C类IP地址中网络的标识长度为24位,主机标识的长度为8位,C类网络地址数量较多,有209万余个网络。适用于小规模的局域网络,每个网络最多只能包含254台计算机。
C类IP地址范围192.0.0.0-223.255.255.255(二进制表示为: 11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 11011111 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C类IP地址的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每个网络支持的最大主机数为256-2=254台。
4、D类地址:多播地址,用于1对多通信,最高位必须是“1110”
D类IP地址在历史上被叫做多播地址(multicast address),即组播地址。在以太网中,多播地址命名了一组应该在这个网络中应用接收到一个分组的站点。多播地址的最高位必须是“1110”,范围从224.0.0.0到239.255.255.255。
5、E类地址:为保留地址,最高位必须是“1111”
物理地址是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使用的地址,IP地址是网络层和以上各层使用的地址,是一种逻辑地址,其中ARP协议用于IP地址与物理地址的对应。
将一份数据从一个地方正确地传输到另一个地方所需要的时间我们称之为响应时间。影响这个响应时间的因素有很多。
1、网络带宽:
所谓带宽就是一条物理链路在 1s 内能够传输的最大比特数,注意这里是比特(bit)而不是字节数,也就是 b/s 。网络带宽肯定是影响数据传输的一个关键环节,因为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中,平均网络带宽只有 1.7 MB/s 左右。
2、传输距离:
也就是数据在光纤中要走的距离,虽然光的传播速度很快,但也是有时间的,由于数据在光纤中的移动并不是走直线的,会有一个折射率,所以大概是光的 2/3,这个时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传输延时。传输延时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例如,你要给在杭州和青岛的两个机房的一个数据库进行同步数据操作,那么必定会存在约 30ms 的一个延时。
3、TCP 拥塞控制:
我们知道 TCP 传输是一个 “停-等-停-等” 的协议,传输方和接受方的步调要一致,要达到步调一致就要通过拥塞控制来调节。TCP 在传输时会设定一个 “窗口”,这个窗口的大小是由带宽和 RTT(Round-Trip Time,数据在两端的来回时间,也就是响应时间)决定的。计算的公式是带宽(b/s)xRTT(s)。通过这个值就可以得出理论上最优的 TCP 缓冲区的大小。Linux 2.4 已经可以自动地调整发送端的缓冲区的大小,而到 Linux 2.6.7 时接收端也可以自动调整了。
对称密钥加密是指加密和解密使用同一个密钥的方式,这种方式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密钥发送问题,即如何安全地将密钥发给对方;
而非对称加密是指使用一对非对称密钥,即公钥和私钥,公钥可以随意发布,但私钥只有自己知道。发送密文的一方使用对方的公钥进行加密处理,对方接收到加密信息后,使用自己的私钥进行解密。 由于非对称加密的方式不需要发送用来解密的私钥,所以可以保证安全性;但是和对称加密比起来,非常的慢
cookie是由Web服务器保存在用户浏览器上的文件(key-value格式),可以包含用户相关的信息。客户端向服务器发起请求,就提取浏览器中的用户信息由http发送给服务器
session 是浏览器和服务器会话过程中,服务器会分配的一块储存空间给session。
服务器默认为客户浏览器的cookie中设置 sessionid,这个sessionid就和cookie对应,浏览器在向服务器请求过程中传输的cookie 包含 sessionid ,服务器根据传输cookie 中的 sessionid 获取出会话中存储的信息,然后确定会话的身份信息。
HTTP协议本身是无法判断用户身份。所以需要cookie或者session
**1、**Cookie数据存放在客户端上,安全性较差,Session数据放在服务器上,安全性相对更高
**2、**单个cookie保存的数据不能超过4K,session无此限制
**3、**session一定时间内保存在服务器上,当访问增多,占用服务器性能,考虑到服务器性能方面,应当使用coo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