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知识与技术积累的另一个来源

知识与技术积累的另一个来源

经济学家发现,用这个“从干中学”的模型来解释技术进步,会遇到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资本积累跟技术积累未必总是正相关的,就是它们变化的方向未必总是相同的。

你用生活中的例子来想想看,从原来的诺基亚砖头手机,换成苹果的智能手机,是不是工作效率会大大增加?你在手机上能做的事情一下子增加了。好,那如果你从 iPhone X ,再换成 iPhone 11呢?有没有进步?好像拍照比原来更专业一些,但工作效率真的提高了吗?

恐怕很难讲吧——你得对自己诚实一些。所以说,如果一家企业买了最先进的机器,反而可能说明它的技术水平到顶了,再想提升比原来更难了。这个时候资本积累跟技术积累,就有可能不是正向变化,甚至是反向变化的。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通过资本积累来实现技术积累,大多数企业有这个钱没这个命嘛,它们存活的时间不够实现什么经验积累。比如我们看中小企业的平均存活时间,日本是12年,美国是8年,中国只有3年。那对于一个国家的宏观增长来说,3年能积累什么技术经验啊。所以,虽然资本积累确实能促进技术积累但肯定是不够的.

还有幕后英雄,没有登台亮相呢。那这个幕后英雄是谁呢?就是你。为什么我这么讲呢?我们在讲经济增长的时候,除了资本,还有一个变量就是人。

你可能会问,咱们不是讲过么,人口总量永远是个外生变量,指望不上啊。但是那说的是人口数量。人口除了数量这个维度,还有时间这个维度。这是啥意思?你看,我们前面讲了,索洛模型里面说的人,那是跟资本结合在一起的人,也就是劳动中的人,是人的劳动时间。也只有劳动中的人,才能积累经验,搞那种细水长流的发明创造。

但是你想,人不是只有劳动时间这一块时间啊.人还有各种不劳动的时间。我们要吃饭、睡觉、消费、娱乐、陪伴家人,还要学习,在这一大块时间里面,我们都是不劳动的。

所以如果我在考虑经济增长的时候,只考虑人的劳动时间,那等于就是把这一大块不劳动的时间,给忽略不计了。那你可能觉得,这没关系啊,既然是不劳动的时间,那跟经济增长能有啥关系呢?大有关系。

比如说,你熟悉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请问爱因斯坦的本职工作是啥?是瑞士专利局的公务员啊。他学数学、学物理,一直到发明狭义相对论,那全是业余爱好。

或者我们不说这种怪才人物,就说你自己吧,你现在在得到 App 上学习,也没有在劳动啊。但是这段学习时间,对你个人价值的提升,我相信你自己是感受得到的。

所以你看,人类很多重要的知识和技术的积累,不是人类在劳动的时间里面创造的,而是在不劳动的时间里面创造的。比如马克思就说过一句话,叫“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也就是人的自由时间越多,他能发展的能力维度就越多,这比他把全部时间用来闷头劳动,给社会责献的生产力还要更大。所以,你就能明白,为什么马克思看到英国工人争取缩短工时,从12个小时到10个小时,又从10个小时到今天的8个小时,他老人家那么兴奋。

因为如果工人把全部时间都投入劳动,他们就丧失了个人发展的空间,从长期来看,对宏观增长反而是不利的。

好的

今天分享就到这里

周三了

祝,开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宏观经济学:知识与技术积累的另一个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