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8 从奶茶品牌布局,看品牌增长底牌

写在前面的话:

上个月,成都市茶百道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有限公司成立,许可项目为营利性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茶百道布局职业教育,不难看出目的在解决产业标准化,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

蜜雪冰城先后投资22家企业,经营业务遍及奶茶店经营上下游。初步判断,此举将解决市场下沉,成本控制问题。

主攻高端市场的喜茶和奈雪,分别在深圳南头古城和清华边开了全国最大手造奶茶店和奈雪书屋。两者均将线下场景体验作为核心发力。

奶茶品牌,纷纷布局并寻找新的增长点。品牌增长是扩张业务线,横向规模扩张?还是纵深延伸场景?品牌增长的底牌是什么?

先说说奶茶第一股,奈雪的茶。

今年奈雪的茶上市破首发,在快速开店模式下,顾客总量增长赶不上开店速度,顾客被分流了,一些店面成了快闪店......

我最早接触奶茶还是陈好代言的香飘飘奶茶。最大卖点,即冲即饮,便利。奈雪的茶,是线下店且装修风格精致,有网红属性。另外在原料和制作方式上打出上等原材料,新鲜水果,手造等等。让奶茶产品出现了高端细分品类。

在品牌公关方面,奈雪的茶在对其品牌定位是这样表述的:“能够向消费者提供兼具高品质和便利性的茶饮品。让奈雪成为一种流行、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倡导一种生活,而生活处处是场景,场景处处有体验感。试想,如果我们这个定位放在其他品牌上,是不是也可以?

问题的核心就是,品牌要解决什么需求?要完成怎么样的顾客未完成的事。

消费场景,要考虑用户真实需求。

提到生活方式,我想起另一品牌--星巴克,我们耳熟能详的是的“第三空间”概念,为城市白领、小资人群,在除了家庭和办公室以外,满足极品咖啡和社交属性的空间,它是一个非正式场合的办公空间,你发现在里面的,很多是谈事情,或者开着电脑临时办公的。这就是它切入的细分场景。我们为什么喝茶喝咖啡不在家里,不在办公室?因为这里是休闲和商务的结合,它满足人在非正式工作场景的社交和商务诉求,在工作间隙的休闲、享受一个人下午茶的诉求,形成一种圈层和文化认同的聚集。

奈雪一直在尝试营造场景,在此寻找增长点,而读书和奶茶的捆绑,是其场景的延伸尝试。

如果说喝咖啡和读书,是西方生活文化的流入,早已被大众所接受,那么奶茶和书,是不是也可以?是不是也可以像星巴克一样,打造一个阅读的第三空间,只不过这里是装修华丽的风格?

理论上看,并没有错。

消费者习惯养成,需要契机和时间。

消费场景的建设,更需要深入理解消费者的文化根基和代际差异。不排除有些场景,是商家主观希望培育消费者而建立的。

再说说今年夏天将美国乡村民谣《哦苏珊娜》改编成各种版本的蜜雪冰城。这一曲《蜜雪冰城》,被改编成多个版本,被新媒体传播,热闹非凡。一时间,蜜雪冰城,一个亲民价格的奶茶品牌进入大众视野。我曾多次看到身边的朋友发朋友圈评价其价格之实惠到惊讶的地步。

“一款极具性价比的,解决基本需求”的奶茶品牌定位,如果有另一款比它价格还低的,那会不会很快实现分食其市场份额?这里问题的核心是:消费者选择购买的动因,除了性价比高,还有什么是消费者追逐的、忠诚的。

在盈利模型中,所有微利模式的企业,其品牌通常表现出附加值空间不足或没有附加值可言。

换句话说,没有品牌精神的品牌,最终都难以基业长青。因为缺乏一代一代顾客追逐它的精神动力。

最后,说说资本层面驱动,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增长焦虑,这是必然。这是一个大多数人希望快速看到成果和收益的时代。很多时候,一个品牌,只是一个产品的名字而已,为了快速获利,价格低一些快速扩大规模;或者价格高一些,视觉上精致一些,感受蛮好,这样就好像真的成了所谓的大品牌。但其实这些品牌都没有品牌的精神内核。

结语:

一个品牌,是一种精神、文化、理念、追求的符号化呈现,且这种呈现被具象化到它的产品、服务之中。顾客在每一次和品牌的接触点,感受到品牌独有的魅力,并长此以往将其记在了心里,一代一代的追逐、忠诚下去。

一个品牌的精神,品牌的核心价值,是它的基因,也是它的增长底牌。

这在今天,实属匮乏。你说呢?

欢迎看过这篇文章的朋友,留言给我,讲讲你的看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10-28 从奶茶品牌布局,看品牌增长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