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猜谜系列之——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谁谓河广,一苇航之。河,指黄河,苇,指小舟。

黄河浊浪滔天,宽广无边,要渡过黄河,岂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作者豪气干仗的说:谁说黄河宽,一条小舟可飞渡。

一条小船当然无法横渡黄河,但是作者为何以以一种绝对有把握的语气写了这首诗?

这就是诗经迷人之处。

毕竟成诗两三千年了,当时的社会习俗、人的三观、时事新闻等均堙灭不可考了。也许有些诗,针对的是当时一些轰动的事件,当时的人一看便知,但是后人看来,由于无法知道背景,这些诗句只给人一头雾水的困惑感。

于是读诗经很多都靠猜。

别看毛诗、朱熹他们对诗经解析得有板有眼,在后人看来是最经典的解析,实际也是在猜啊!

这你猜我也猜,研究各门各派对诗经的猜想,再添一笔自己对诗经的猜想,读诗经便乐在其中矣!

就拿这首卫风来说,卫国与宋国,虽相去不远,但隔河相望,想渡河去宋,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然而诗人把这渡河说得何其简单,“即使只是一页扁舟,我也能过到宋国去 ”

后世爱好和平的猜想家们便猜测,说不准是一个待在卫国的宋国人,思乡情切,于是夸大其词,明知道回乡不易,硬是要把这事说得很简单,好像马上就能扁舟渡河,宋国在望一样,好安慰自己的心。

作为一个看了很多一战二战抗战内战资料的妹子来说,我倒觉得这是一位请缨出兵宋国的将军,跟国君吹嘘自己渡河取宋就如探囊取物一般,以表一定能成功攻打宋国的决心!

我觉得也只能用军旅之情来解释这诗句里头那冲天的豪气,说是思乡,诗里这豪情也太过了吧?

猜测有理,猜测无罪,博君一笑。

你可能感兴趣的:(诗经猜谜系列之——河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