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名珂,战国时期宋国人,他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地位是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后人把他们两个称为“孔孟”。

孟子的经历跟孔子很像,很小的时候就丧父,孟子的母亲独自将他抚养长大。他的母亲很重视他的教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教育环境一连搬了三次家,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信奉孔子的儒家思想,孔子去世之后儒家学派被分成了八个派别。其中孟子和荀子的两个学派最为著名。孟子和孔子的孙子子思对于儒家的思想一致,于是孟子所主张的儒家学派也称作思孟学派,成为儒家学派最有影响力的学派,被称作儒学正统。孟子对孔子的思想只只继承和发扬,并不进行创新。

他的在政治上主张要施“仁政”,提出了“性善论”的观点,人性是人类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他认为人生下来本性都是善良的,平等的。他的性善论对于个人的作用是认为人要通过教育来扩充自己的善端。对社会来说,他认为教育是“行仁政,得民心”最有效的手段。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明人伦,所谓人伦则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其中孟子十分重视“孝”和“悌”这两种关系,他认为国家的治理就是要基于伦理道德的规范,即“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从此确立了此后两千多年中国古代教育的性质——宗法伦理道德教育体系。

孟子提出了教育要培养“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他对大丈夫的描绘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认为大丈夫要有高尚的品格,不能轻易向权势低头。大丈夫需要有“浩然正气”,即受信任的情感和意志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培养浩然正气的方法有四种,即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持志养气,即“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要求要对自己有崇高的志向,不能轻易改变自己的志向。动心忍性即“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要求人要忍受住磨砺。存心养性要求人要扩充自己的善端,把原来的善端发扬光大。反求诸己则要求人严于律己,时时反省。孟子的教育思想都是从内发论上要求自己。

他的尊崇的教育理论是深造自得,盈科而进,教亦有术和专心致志。

深造自得,即学习上要经过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和钻研,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才能形成深刻而稳固的智慧。遇到事情才能挥洒自如,左右逢源。他要求在学习上不盲从,不轻信。读书不能只理解字面上的意思,而是要体会深层含义。盈科而进指的是学习和教学过程中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拔苗助长。教亦有术,跟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则一致,指的是教学方法要灵活,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他强调人的天赋差异不大,主要体现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专心致志。

孟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对我们至今的教育仍有很重要的作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孟子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