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卡三两事(时间向)

在英国生活学习了一年半,做了些关于留学生活的视频,但好像从来没有用文字记录些情感体验。那些温存在记忆里值得再三回味的小细节,直到一张纽卡的全景图在朋友圈被疯狂刷屏的时候,又被唤醒,想着这可真是个恰当的时候啊,让我有借口写下点什么。

我的生活作息比较规律,是属于早睡早起的类型。尽管纽卡这座城市苏醒的时间通常是在早上十点左右的样子,但这并不妨碍我在早上六点半的时候,走出学生宿舍,让全身的毛孔接受一次洗礼。空气湿润的触感和chilly般厚度的微风,这种混合而成的雾面质感,似乎成就了纽卡某一种浑然天成的调性。然而,太阳光在一大片云朵的截断下,铺洒着如柳树般柔软的线条,平铺在这种雾面质感之上。我非常喜欢将这种由“原始、自然”而促成的极有层次的体验,定义为“美”,就像是被裹挟在襁褓中的婴儿,无需挣扎,就可以贪恋地享受这世上一切造就的“美”。

沿着shark酒吧那条马路,直行穿过一个红绿灯路口,经过Chinatown,鸡村,辣院,到达下一个红绿灯路口。纽卡斯尔步行街星星点点的样态在穿过这个路口之后,展现出其完整的轮廓。这一条街,我每天都要走上好几遍,因为它解决了我生活中一直需要与之周旋的两个基本客观存在,吃和穿。我时常在monument下面驻足几分钟,抬头仰望monument的顶端。因为这样的角度带给我的“美”的体验又截然不同,那是一种即可以恣意享受阳光的温暖,又可以感受到monument带给我的关于sublime的情感体验。我似乎对于收集相关“美”的体验乐此不疲,但这些“美”的确给我的生活增添了一些仪式感,坚定了我追寻生命的意义,包括我对生命的思考。街上的人儿三三两两,有匆忙奔走的上班族,有叫醒这座城市的Busker,还有操着一股颓废气质的流浪汉们。偶尔还会闪现海鸥高亢嘹亮的鸣叫声和救护车发出的循环往复,有迹可循的音律声。按照往常的惯例,我走进了Costa。推开门的一瞬间,除了那扑鼻的浓重的咖啡香,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一条长长的队伍了。排队的间隙,我喜欢四处观察。果不其然,一大早坐在咖啡店里的,还是老爷爷和老奶奶们居多。喝着咖啡,吃着面包,看着报纸,好惬意的早上啊。听着staff机械化般的问话,取了一杯Flat White出来,开始了我一天的生活。运气好的话,点单的间隙,他们会夸赞你的发型,你的穿着。这种简短的,体贴又温暖的问候,着实让整个早上看起来更耀眼一些。 

端着咖啡,途径一座教堂,爬上一个小坡,到达Robinson Library。我会立马奔向图书馆的四楼,原因很简单,这一层有电影专业和相关艺术的书籍,还有画册。通常,我坐下来做的第一件事情并不是学习,而是习惯性的看各种电影的预告片。这种小嗜好总能振奋我学习的热情。我想,除了和同学赶deadline这件事之外,看画册,和Sponsor窝在图书馆某一角的沙发上瞎扯淡,这应该算是我在图书馆极为享受的两件事了。痴迷于看画册,是因为想在画中汲取一些关于“美”的能量,我喜欢Turner的浪漫主义,Casper David Friedrich的德意志精神以及Caravaggio画中的戏剧冲突。而和Sponsor的瞎扯淡,本质上就是给“释放”撒上点儿调料,我还挺享受在彼此交流中把这无聊的生活变得有创意些。

当然,这些创意也时常被我放入做饭,养花,学乐器等具象的事情当中。每周二晚上去Sage学习小提琴,可以算得上我人生中少有的美妙体验。我经常步行去Sage,的确,这段路程会花上我将近20多分钟的时间,但也正因为这样,似乎让我有机会寻觅和感受夜晚下纽卡这座城市的魅力。我尤其喜欢走在Quayside的时候,望向旁边的湖面。那由灯光打造的具有玻璃质感的湖面,伴随着微风的轻抚而撩起的水纹,当流动的方向和我前进的方向一致时,这种“美”的体验让我感受到,我是真实流动的。它可以保持我在“内” 与“外”之间寻求的一种平衡感。我也喜欢从Sage回家的时候,特意计算好经过St Nicholas Cathedral的时间,因为此时它的钟声刚刚好被敲响。不经意间,总能让我想起童年那段居住在教堂的时光。这种踪迹的追寻,似乎让我在陌生的国度寻找到了一丝丝熟悉感。

我依稀还记得,当时上完第一节小提琴课后,已经是晚上八点半了。当时,还是由特力傻和洛克西姐妹二人来接的,同时到来的,还有一包电影散场后还未吃完的有点咸的爆米花。瑞秋的家住的有点远,所以她一直在线上跟我保持联系。后来有一天就换成了西亚。这种“美”的体验,就是人与人之间情感浓度的交织吧。渐渐的,我们便习惯于在英国的生活,一切都刚刚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纽卡三两事(时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