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十二)

庙会散记(一):豆芽合菜

        民以食为天,说到庙会,首先说到的肯定是传统的豆芽合菜。

        母亲总会提前五六天,挑一个天气晴好的日子,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绿豆,择洗干净,凉水或者温水浸泡,然后均匀地倒进古红色的瓦缸里,盖上篦子。如果天气尚不够温暖,会再捂上一床干净的棉被,放在挨近炉台的炕沿。每天早晚各一次循规蹈矩地换水,同时上下翻动一下开始萌芽的豆子以便温度一致。只要两三天,那些表皮暗绿色的豆子逐步变得饱满,开始破皮露出嫩白色的豆芽。母亲开始忙碌起来,除了定期给豆芽换水以外,更要抽出足够的时间耐心地用簸箕择出陆续脱落的豆皮,以及没有出芽的秕豆,同时分批将长势良好的豆芽轻轻地铺洒到提前备好的半腰深的瓷瓮里。换水变成定期洒水,控制豆芽疯长的同时又有足够的水分保持豆芽的粗壮和新鲜白嫩,以期在庙会当天达到豆芽寸长最完美的状态。

        庙会的清晨如约而至,父亲把院落里外打扫得干净利落迎接即将到来的亲朋好友。母亲则是有条不紊地将精心挑选出来的豆芽最后一次去皮清洗,焯水去腥,适时出锅入冷水,滤水后再晾在早已准备妥当的高粱篦子上。先前一颗颗洁白挺拔的豆芽变得晶莹剔透,此刻,在母亲的眼里,豆芽只是一盘合菜的精致前奏,而在我的心目中,堪称幸福。

        遵循传统做法,豆芽合菜向来不以酱油和醋为主要调料,而是炒酱(熟酱汤)。油温八分,花椒葱蒜炝锅,母亲将面酱放入锅内用筷子均匀搅动。在油温作用下,面酱和热油充分融合,逐步浓稠香郁,浓油赤酱,浑然天成。在一个精准的火候上,起锅晾凉备用。每当这个环节,母亲总会要求两个姐姐在旁观看端详,言传身教仔细领会,或许这就是乡间最朴素的传承。如今她们都已为人母身列婆婆之位,想必都已经得到母亲的衣钵相传,可以独当一面了吧!

        除了豆芽和酱汤以外,一碗浆好的红薯粉条,一把碧绿新鲜的韭菜,比重不大却不可或缺。豆芽、韭菜丁、粉条、酱汤,依次放入瓷盆里,仪式般地,母亲将这些食材融合在一起,用筷子细心搅拌,使每一颗豆芽每一片韭菜每一根粉条都得以酱汤的浸润和包裹。豆芽依旧晶莹剔透,韭菜依旧鲜绿,而粉条却已出落得红润发亮,它们一起构成这道极致小菜在乡间最惊艳的呈现,几滴芝麻香油完美收官,香味飘满整个院落。

        如今乡间,人们无忧无虑,生活丰美,尤其庙会这样独具乡土气息的节日,家家户户都是美酒佳肴款待各路亲朋。鸡鸭鱼肉上桌,却不见得都喜欢,独有这一盘精心制作的豆芽合菜收到所有人的青睐,不断地要求添加并很快又一次清盘。这道浓缩了时光与乡间朴素的生长、又饱含亲情传承的小菜,总是让人齿颊留香,回味悠长。而下次相聚,谈笑间亦念念不忘,并翘首期盼来年的庙会。

        进城多年,每每在菜市场看到绿豆、黄豆、黑豆等各种各样的豆芽,都令我惊讶和忐忑。那壮硕修长的芽菜颠覆了我孩提时代形成的最原始的认知,大多时候都望而却步,心里却是愈加想念乡间劳碌的母亲,和母亲做得豆芽合菜。


你可能感兴趣的:(乡情(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