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即将来临,如何升级你的创造力?来向艺术家取经吧!

最近几年,AI技术发展迅速,人工智能时代即将来临的消息,既让人兴奋期待,又让人忧心忡忡。为何?只因很多人担心自己的工作会被取代。剑桥大学研究者Carl Frey & Michael Osborne曾经做过专题研究:The future of employment:how susceptible are jobs to computerisation?在未来,哪些工作最容易被机器人取代?BBC在此基础之上,更为系统地分析了365种职业在未来被取代的概率。

研究结果显示:位居被取代榜首的是电话销售员,他们被取代的概率高达99.0%,最难被取代的职业竟然是酒店管理者?虽然有点意外,但仔细想想就会明白,酒店管理者需要洞悉人心、人情练达,这些不是靠程序能搞定的。

除此外,对审美和创意要求高的职业,比如艺术家,机器人也很难有发挥的空间。在BBC的研究中,艺术家被取代的概率为3.8%,毕竟,创造、思考和审美,这些都不是机器人擅长的。

我认为创意和审美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它们是“有趣的灵魂”的基础。拥有这两项特质,你看生活的眼光会更加多元,更加美好。而艺术家恰好精通创意和审美,很多人都会好奇,艺术家们究竟是怎样思考、怎样创造出美来的呢?这本《像艺术家一样思考:BBC主编的艺术启蒙课》可以告诉我们答案。

本书作者威尔·贡培兹(Will Gompertz)是BBC艺术频道的主编,曾担任泰特美术馆媒体主管的职位,并被纽约《创意杂志》(Creativity Magazine)评为世界上最具有创意的50位思想家之一。

因为工作的关系,他和许多世界顶级的艺术家、导演、音乐家、设计师等都有过交集,采访并评论他们,本书正是在作者和艺术家们长期接触、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写成。通过深入浅出的故事,威尔剖析了艺术家们共有的特质:他们富有事业心、不惧怕失败、极度好奇、会思考,有自己的观点……

作为普通人,我们能从中受到不少启发,学会像艺术家那样去思考。在这些特质中,让我禁不住发出“哦,原来是这样”的观点有如下几个,下面简单跟大家分享下。

艺术家=事业心+商业头脑

很多人有个误解:艺术是很高尚、很缥缈的东西,艺术家很清高、不食人间烟火。如果艺术家谈钱,会让人觉得很俗气,其实不然。奥斯卡·王尔德曾经说过一段很幽默的话,“当银行家们坐在一起吃饭的时候,他们会讨论艺术;当艺术家们坐在一起吃饭的时候,他们会讨论金钱。”

波普大师安迪·沃霍尔直言不讳地表达对金钱的热爱,他说,“赚钱是艺术,工作是艺术,好的生意就是最好的艺术。”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最好的艺术家大都擅长做生意。

艺术家兼有事业心和商业头脑,他们既要有天赋、热情和创造力,又要对市场保持敏感,洞悉买家的心理。唯有这样,他们才能创造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好作品,让自己衣食无忧,从而获得更大的自由,来保障自己的创作。

来自安迪·沃霍尔的凝视

巴洛克画派早期代表人物鲁本斯,不仅是优秀的艺术家,还是杰出的商人,他很擅长跟人打交道,当同时代的艺术家们在自己的工作室忙活的时候,他已经游走在欧洲华丽的贵族府邸以及气派的皇宫间,游说他们购买自己的作品。

我们现在很容易看出,这就是“上门推销”,而鲁本斯的这种做法,比起Avon的上门推销,早了几个世纪呢。

在很多人眼里,梵高放荡不羁,而又穷困潦倒,其实,这是对梵高的误解,梵高本人非常有事业心和商业头脑。众所周知,他的弟弟提奥一直在资助他,但换个角度来看,弟弟何尝不是梵高的“艺术品经销商”呢?兄弟俩就像公司的联合投资人,梵高负责作品创作,履行商业义务,而提奥则提供资金给梵高,并销售他的画来获取回报。

他们没有大红大紫,获得不菲的财富,并不是这种商业模式有问题,而是因为两人都三十多岁就英年早逝,否则,他们很有可能凭借梵高这个品牌,生活得富足又体面。

文森特·梵·高

艺术家要兼具事业心和商业思维,其实写作的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写作也是极具创造性的工作,真正能够坚持下来的人,首先是对写作有兴趣、且有不错基础的人,其次,就是能有效将写作变现的人。

写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变现能够保障生活,而不需要另谋生路,这给写作者留下了更自由的空间,能够产出更多作品。变现不仅是物质上的肯定,更是对自己能力的嘉奖。

我从艺术家身上得到的启示是:写作的人不仅要懂写作,也要懂得包装营销自己,成为作家+商人的结合体,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艺术家会“致广大而尽精微”

“致广大而尽精微”出自《中庸》,说的是对君子的要求,“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意思是,既能达到宽广博大的境界,又能深入到细微处。在达到极端高明的同时,还能遵循中庸之道。

威尔·贡培兹认为,艺术家也有“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特质,说人话就是,他们懂得兼顾宏观和微观。“花费太多时间在精微的细节上,你会迷失方向,但如果只去考虑宏伟的计划,你将不会创造出任何东西或与任何事物发生联系。”

书里面举了例子,让我印象深刻。世界上许多大城市的天际线,经常遭到破坏,因为建筑师以及房地开发商,经常只会考虑他们的建筑所在的小块区域,而不关心周边的环境。伦敦就是如此,许多不协调的商业高楼崛起,破坏了街道优雅的乔治时代风格。这就是专注在细节上,而没有从整体上把握。(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意识到,我从未从“天际线”这个角度来看过城市的建筑,这个例子让我有了新的看建筑的视角。)

牛津则不同,这座城市既有许多中世纪的独特建筑,又有不少漂亮的现代建筑。而这些现代建筑都很讲究,经过了精心的设计,不仅没有影响街道原本的美感,甚至还为古老建筑增添了气质,比如:在新古典主义风格音乐厅的对面,有一座现代风格宽肩式图书馆,二者相得益彰,这就是“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绝佳例子。

比利时艺术家吕克·图伊曼斯,能同时兼顾“广大”和“精微”。在开始画画之前,他甚至已经安排好展览计划——要展出哪些作品,作品间如何有策略地排列,墙壁应该刷什么颜色,才能更好地呼应作品……等等。统筹这些问题就是从宏观着手,做好规划后,图伊曼斯就开始专注“精微”,认真地投入到每幅画的创作中。

他将自己的展览设计成有机的整体,不仅是出于艺术的考量,更有自己的“小私心”。考虑到去世以后,他的作品可能会被零散地收藏,在某些名流的家里不见天日。图伊曼斯在创作时,就让这些作品互相有关联,要挂在一起才有意义。这样一来,他的作品极有可能被有心的人集中起来,进行展览。

——不得不佩服图伊曼斯的睿智,他真的将“致广大而尽精微”践行到极致,就连自己过世后的情况,都进行了充分的考虑。

其实,仔细想想,这种兼顾“广大”和“精微”的思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照样适用。比如在职场中,“广大”就是指的能从公司战略层面考虑问题,而“精微”指的是注重细节,做好自己手头的事情。某种程度上来说,细节决定成败,说的也是“精微”和“广大”的关系。

艺术家不会失败

爱迪生为发明电灯泡,尝试了上万种材料,最后才成功。他说,

“我并没有失败一万次,其实我一次都没失败过。我证明了前面一万种方法是不可行的,在排除了所有走不通的路后,成功的路自然就在眼前了。”

威尔·贡培兹认为,失败并不存在,但失败的感觉是存在的,它是创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当遭遇失败时,很多人会否定自我,但艺术家们则不同,他们只会将之视为不愉快的片段而已。

所谓艺术家不会失败,并非是说艺术家们天赋异禀,能够做到事事顺心,根据常识来说,这也是不成立的。之所以说“艺术家不会失败”,指的是他们目标坚定,对事业有热情,能够在失败的经历中,提炼出有意义的东西,为后续的成功提供铺垫。很多事情,当时看起来,可能是失败,但从长远上看,它们却是成功的中转站。

广告教皇大卫·奥格威38岁才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在此之前,他的生活轨迹让人捉摸不定:他在巴黎的豪华酒店做过厨房帮工,跟随民意调查专家盖洛普工作过,二战期间,他还曾为英国情报局效命。除此外,他还在美国的小乡村当过农民,和妻儿一起照顾农场。

这样动荡的职业发展,放在普通人身上,从当时的眼光来看,可以说失败透顶,但正是这些经历造就了大卫·奥格威的广告的独特风格。在正式成为广告人之前,他在职业生涯中,轮流体验了消费者、服务者、生产者以及销售者等角色,这些历练对他成为广告人,无疑有巨大的帮助。

正如斯蒂夫·乔布斯所说,“你不可能充满预见地将生命的点滴串联起来。只有在你回头看时,才会发现这些点滴之间的微妙作用。”这里的点就包括那些原本以为的失败,只有在磨砺多年,回归初心,回首往事的时候,我们才会恍然大悟,“哦,原来那些所谓的失败,只是为了把我引到这里!”

艺术家独特的思考方式还有很多,比如充满好奇心,善于思考,是怀疑论者,等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在发生改变,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就能接管许多工作。

我们如何面对生活被侵扰的局面呢?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最大程度地发挥创造性,做人工智能无法胜任的事情,在数字时代找回自身的价值和位置。而要做到这些,需要我们像艺术家那样思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AI时代即将来临,如何升级你的创造力?来向艺术家取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