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源书斋 • 读钱穆《中国文化精神》


最近,读了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化精神》,因自己的文化底蕴太过浅薄,虽也花费不少时间来读,却只能理解先生思想的皮毛,略作浅谈,聊做读书之记,未来有机会重读先生此书时,以作比较,看看自己是否有所进益。

书与茶

中国文化的内涵。现如今,依托于历史文化积淀的各类国学盛行,良莠不分,即便是参加了一些国学班、书画班、茶艺班等,也时常难以清楚的明述到底什么是中国文化。钱穆先生认为:文化是一大群集体的“人生”,中国文化就是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四五千年以降的生活集合。生活集合的延续就会形成传统,中国文化的传统重“精神”暨所谓“心”,这就赋予了中国文化以“生命性”,有了生命的传统就具备了传承千载而不断续的先天条件。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文化偏重在精神方面,中国文化中的传承的不是指古堡、斗兽场和金字塔,而是一直以来长期存在的统一的中央政府和“家”“国”精神。我十分认同这一点,中国人讲究“诗书传家”,也时常自我警醒“富不过三代”,千百年来,秦之阿房、汉之未央、唐之大明,都没有得以存留,而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则是千古流传。循先生笔谈,我认为,中国文化是建立在我们这个民族千百年日常生活之上的精神积累和传承,是一种以“家”为内核,“国”为外延,“天下”为志向的,自我发展并自我纠正的人文精神和气质。

中国文化的传承。人类发展史上出现了诸多灿烂文化,为什么只有中国文化能够接续不断,延绵至今?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文化有两大关键的传承因素,“变和常”,中国文化守“常”重“变”,能够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自觉地进行更迭,又能够在不断地变化中保持文化常性。钱穆先生还认为:中国文化能够传承不断地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其强大的“调和力”。利益和文化的冲突是人类社会发展最主要驱动力之一,很多文化在不断地冲突中灭失;中国文化能够在万千物质与精神、不同宗教和外来文化冲突中发展传承下来,最主要还是要归功于中国文化自身的“调和力”。比如,中国文化提倡“修己”、“重家”、“孝道”、“仁爱",提倡“人己合一”、“天人合一”、“自然与人文合一”,这都是中国文化“调和力”的具体表现。对此,我也十分赞同,我们常说“家和万事兴”、“与人为善”、“和为贵”,都是在讲和睦,讲调和。既然冲突是绝对存在的,应对冲突的手段不应该是更激烈的冲突,而应该是求同存异、协同发展。正如钱先生所言: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中国文化的世俗。文化不仅有高山流水、阳春白雪,还有下里巴人、田间炊火。如钱穆先生所言:天地自然和人群自身是文化的两大部分,是文化的两大要素,人类文化就产生建立在这“自然”与“世俗”之上。人类文化根植于自然之内,再发展也超不出自然的界限,就如《西游记》当中,孙行者,翻一筋斗云十万八千里,而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我理解钱先生的意思在于:中国文化源于自然并依托与自然,集合中国人生活的习惯传统,敬天法祖,兼容并蓄,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世俗。文化只有在世俗的环境之内,才能不断地自我发展和壮大并得以传承。我们常说,世俗的力量,其根本含义就是文化的力量。钱先生还认为:中国古人讲“正德、利用、厚生。”利用”正如今天西方讲科学,“厚生”正如今天西方讲经济,但中国人在科学与经济之上还要讲“正德”。中国人最现实,没有像其他宗教般看轻“人世界”,相反,中国人看重“人世”,只是中国文化不提倡人欲而好讲天理。我想,宋儒所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也是钱先生所述的这个意思吧。

仔细读完《中国文化精神》,虽尽力,仍只能粗浅理解。在我看来,中国文化是一种世俗性的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是一群人的生活文化和做事文化,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浸润着的日常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静源书斋 • 读钱穆《中国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