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学习》-2/7-3组-明媚 迭代1

【R:阅读原文】 片段选自《刻意学习》,P159页

假使某人有个兴趣,然后一直挂在嘴边,全然无行动,只是喜欢在社交网络或者社群中为自己打上标签。然后用一个标签找到同样感兴趣的人,大家在一起扯扯淡、吹吹牛,好像问题就解决了,内心充满了快感,面对自己的无能好像又有了力量,睡一觉起来,明天再找一拨人吹一轮新牛。这么长时间了,你的有兴趣竟然没有让你有一些行动,要么是你的兴趣有问题,要么是你的行动有问题,更极端一点,要么是你的脑子不清楚。你竟然可以容忍自己如此言行不一,在“感兴趣”的同时,“零基础”了那么多年?你至少可以查一查找一找,读些材料做些事情,让自己不要显得那么天真烂漫,让自己对感兴趣的领域更加深入一些,而不是陷入我当前很苦逼,所以我的兴趣必然是充满了和谐色彩。


【I: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

What:这个片段讲了我们平时经常犯的错误,“感兴趣”是否是真的感兴趣,还是只是一时兴起。兴趣是个人力求接近、探索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态度和倾向,亦称“爱好”,是个性倾向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比如,我们对身边朋友说自己对摄影感兴趣,但是却迟迟不见行动。但是我们却仍然会说自己是对摄影感兴趣。这不是真的感兴趣,因为没有主动探索的行为。

比如,你只是尝试了一次做蛋糕,之后便再没碰过。那也不是感兴趣。因为没有个人想要力求接近蛋糕师的要求和标准。

再比如当别人想让你摄影,你常常不是很愿意时,这也不是对摄影感兴趣,因为自己没有想从事这项活动的强烈意愿。

Why:为什么我们常常对这个项目不是真正地感兴趣,却常常说自己就是感兴趣。首先,在现在的快节奏社会,我们想要有更多的归属感,比较快速的方法便是找到有共同点的人群。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其次,现在人们了解各种信息的速度更快,而且信息的全面性也提升了很多。这就导致我们误认为自己对于掌握这项活动抱有更大的信心。最后,我们的心态很高傲,不愿意承认自己不太感兴趣,加上网络上说假话的成本很低。这更加增加了我们的侥幸心理。还有可能是之前已经说过了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如果这次不说,心理会有不适感,为了平衡这种不适感,会暂时性地和之前的行为保持一致。

How:

如何避免误判自己对一件事情感兴趣呢?

1.确认是否是兴趣 如果是零基础,自己有意愿去了解这个领域的知识,那就是有兴趣,但还不是感兴趣。

2.行动 遵从内心的感动可以开始尝试了解这个领域内的相关知识或者找领域专家聊一聊。也可以自己边实践所看到的部分,这样能够更加清晰自己所做的是否是自己想做的。

3.再确认 行动之后再确认自己是否是真的对这个部分还有兴趣。如果有,那就再投入行动。


适用边界:主要适用于个人对待一个兴趣类项目的判断,例如乐器,烘焙,运动等。

【A:拆为己用】

A1:

之前我对钢琴特别感兴趣,也想像班上同学一样在晚会上弹奏一曲。后面便跟同学说,自己对钢琴很感兴趣,想去学。就这样,过了两个礼拜。自己把电子琴买好了,在家里练了两首便放弃了。里面的简谱和音符自己完全不知道。就这样,这件事情就不了了之了。

现在来分析原因,为什么想要学习钢琴,因为想在台上表演,夺得大家的关注,满足自己骄傲的心理。为什么想要获得关注呢,因为想要自己也被众人看见,为什么想要被众人看见,因为从小到大,被众人看见的机会太小了。机会太小的峨原因是自己从来都是将内心想展示的想法压在心里了。到了大学,便没有这些束缚了。

如果按照拆页中的方法,自己首先确认是否是感兴趣。很明显,自己只是在对表面的光鲜亮丽有兴趣,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同时,在对待钢琴上没有真正的热情,以及想明白弹奏好钢琴是意味着什么。所以在第一步时便已经知晓自己不是对钢琴感兴趣。

A2:

未来,我会如何使用呢?

在下周开始查看自己对待跑步是否是真的感兴趣

1.确认是否是真的感兴趣

从周日早上去跑步时开始觉察自己是否愿意在上面花时间,认真学习跑步的要领,觉察自己运动没坚持时自己的状态,是仍然有信心还是放弃,觉察自己是否有充足的好奇心,好奇动作、姿势是如何达到的?

2.行动 如果跑完步确认好了,便计划在下周一晚上开始搜查专业的文献和跑步的书籍。另外,找专业人士请教如何跑步。

3.再确认 这一系列动作完成之后再确认自己还要进行下去。如果是,那就再行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刻意学习》-2/7-3组-明媚 迭代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