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习笔记:中医基础理论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钟情于中医,虽然自己专业跟中医八杆子也打不着丁点儿,大概10年前就陆陆续续开始接触。

最早是因为看了中里巴人的《求医不如求己》,试了书中几个方法觉得中医经络穴位好神奇啊,开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平常自己找找穴位,摸索着痛点,有事没事给自己给旁人摁摁。

后来觉得该系统学一点,但也不知从何学起,发现优酷上有李德新老师70几讲的《中医基础理论》,就趁中午别人都在关灯午休,幽幽暗暗的,我带着耳塞徜徉在古老的世界里,还做了好多笔记。但毕竟是自己自学,也没有持久下去。

这次看到杭州工会开了《中医经络腧穴学》课程,第一时间报了名,兴致冲冲地开启了我的“学医”之路。

课程由杭州市一医院针灸推拿科的医生给我们教授,目前已经上了四堂课了,想着一方面是给自己回顾巩固,另一方面也希望更多的人了解中医知识,不要望而却步,传播一些生活中的小穴位小妙招。所以开了这个中医学习笔记,也许说的不一定对,因为是初学者,也欢迎大家一起探讨交流。



讲中医,一般都不直接讲怎么医怎么治,而是多从哲学层面先告诉你中医是怎么回事,所以本节介绍的是中医基础理论框架。

01 中医理论的特点

有两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

整体观念是将人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同时认为人和自然界也是统一的,讲究天地人三者为一整体,并互相影响。所以中医常常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会判断是哪里引起的头痛,将整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辨证论治中的“辨证”不是唯物哲学里辩证法的意思,而是理解为如何辨别“证”,“证”即为健康到不健康的过程,身体有恙,那就是从健康到不健康了,而辨别的手段大家很熟悉,就是“望、闻、问、切”。运用这四诊来分析,辨清证。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所以因有以上两个特点,中医有时候会出现“异病而同治”,不一样的症状用一个方子,因为病因是一样的,或者“同病而异治”。

02 阴阳学说

接下来介绍中医中的几种学说,分别是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这些是理解中医的基础,因为整个中医体系中处处都包含着这些学说。

中医讲万物分阴阳,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万物皆阴阳,万物自身也都包括了阴阳。阴阳始终并存,相互对立制约,又相互依存,甚至会相互转化。

这个说得很哲学,可以用实际中例子对应,比如自然界我们以日光的向背确定,我们在北半球,所以山的南面为阳,山的北面为阴。人体比如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部朝天为阳,腹部朝地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因为阴一般在内,阳为之守。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老师提到在滋补是纯阳的药往往要搭配一些滋阴的一起服用,这样子才能调和。


03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就比较熟悉了,金木水火土,一直记不住的是他们的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木—火—土—金—水

相克:水—火—金—木—土

五脏各有其五行属性,在治疗时也多会利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

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04 藏(zàng)象学说

藏象就是我们俗称的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但是它与现代解剖学上的器官是不完全对应的,比如五脏中的肾脏它不单单指我们的那两个腰子,还包括了人的生殖机能,即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多种功能在内。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关于五脏六腑各个脏器的功能内容非常多,此处不展开了。


05 小贴士

课堂上老师提到几个比较实用的养生之道:

(1)最好的养肺是训练呼吸方式

肺主气,司呼吸。肺的最佳调养季节是秋季,

可以在早晨起来后做做深呼吸,深长的腹式呼吸,可以使呼吸系统得到很好的锻炼。

(2)江南人应重视健脾

江南人普遍吃的精细,尤其是海边人以海鲜等易消化的食物为主,脾胃普遍比西北人要弱,所以江南人应重视健脾。脾主运化主,对饮食的消化吸收,运化水液,对水液的传输布散,脾一弱,消化吸收有问题,各种毛病都来了,而且脾为生痰之源,它一弱对水的运化功能降低了,所以中医里有说初咳在肺、久咳在脾的说法。

健脾的方法,可以在日常米饭中加一些糙米,多吃些糙米,可以逐步锻炼脾胃。我们家吃了两天精米糙米混合饭,感觉排泄立马有变化,大便特别顺畅。

还有就是没事摁摁足三里,足三里是长寿穴,没事坐着就可敲敲打打。

足三里的位置在小腿外侧,膝盖眼(犊鼻)的下方三寸的位置。(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四指并拢,四指的宽度即为三寸,这个在中医叫一夫法同身寸)

有一个简单的取穴方法,站立,用手的虎口围住同侧膝盖的外缘,其余四指朝下,中指指尖的位置就是足三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医学习笔记:中医基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