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泉州,一天吃五顿

可预见的很长一段时间出境旅行变得非常困难,于是大家开始纷纷探索境内周末游。上海去泉州,廉价航空降到了一两百元(更别说买了飞行套票的了),绕道厦门再接一趟20分钟的动车也很方便,干净整洁的小酒店人均百元,玩一趟预算能低到和日常生活差不太多。

古迹探访有知乎文博大V带路,我主要负责「吃」的那部分。

「八山一水一分田」,福建大部分被山地丘陵覆盖,古代村落间交流不便,孕育出强烈的宗族文化与「说不好普通发的湖建人」。大多数土地都不怎么适合耕作,于是人们驾船出海经商,形成了爱拼爱闯荡的性格。

厦门著名的「八市」,即第八海鲜菜市场
惊现克苏鲁!
当时是杨梅季

就地取材,地处山区腹地的闽北(武夷山)与靠海的闽东(福州)闽南(泉州漳州厦门),划出了喜咸辣和追求鲜美原味的派系之分。前者多用山珍与酱菜,后者调味清淡内脏下水海鲜被广泛地运用在日常饮食中。

厦门食迹四选:左:海蛎煎,右:烧仙草
左:加了米血糕的沙茶面,右:虾面,汤是无数虾壳熬出来的,视频里有镜头

下水和油炸的艺术

本地杀了猪一点儿也不浪费,血都要做成米血糕。在闽南酒楼形式的体面餐厅,韧劲十足的煮套肠也能精致上档次。杂鱼煲极为鲜美;煮到乳白色的花生汤配炸芋泥包,甘甜与酥脆水乳交融

临家闽南菜

芋泥包是一例,各式炸物在闽南小吃中非常见。譬如米浆和白萝卜做的炸菜粿,状似麻团的炸枣,和用醋腌过再炸的醋肉。在小巷里的本地小吃店,南瓜饼、番薯、芋头条等各种小吃无不可下锅油炸。

阿肥炸料,水门巷真是一个很有本土味儿又很有趣的小巷

面线糊

曾读到:闽南人主食的制作有干稀两种形式,三餐皆稀也不罕见。又读到流行主副食二合一的煮法,如鸭仔粥或者咸饭,蔬菜肉蛋、内脏下水,无不能做配菜。

二者结合,没有比面线糊更好的代表了。面线极细,汤底加了胡椒,一碗热腾腾地下肚不需要用筷子挑。华人世界总是钟爱汤汤水水(如白粥米线胡辣汤),温润的融合感是五脏庙深处家乡的慰藉。

小店内一般是十几只小碗装着各种配菜排开,点2-3样,店家就用剪刀咔咔剪碎了投入碗中。常见的有醋肉、猪肝、鸭肠、猪血、大肠、鱿鱼、卤蛋……从简单的荷包蛋酸豆角到豪华的虾仁干贝海蛎,按加料计价,丰俭由人。

后城、曾氏老记、水门国仔,几家名店各有千秋,配菜也有点细微差别,不过都很好吃——天天都想吃的那种好吃。

面线糊常做一天的开始与结束。凌晨5点就有店铺开门,点一份炸油条泡在里面是不能更经典的泉州早餐。

夜宵有见首不见尾的婷婷面线糊坐镇。没有地址,深夜10点以后才出摊。可加卤猪尾等稀有的食材,10块钱蟹肉至少吃出了三大块金灿灿的蟹黄,坐在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夜色抹去的露天小摊,宛如回到去年在墨西哥小镇吃现做的深夜街头taco的感觉。

外来味与泉州味

也许是出海多风险,经商看时运,泉州人爱求神问佛:拜关帝、拜妈祖、祭祖先。直到当下也是如此:我们路过关帝庙那天恰逢当月初一,香火缭绕,求签许愿、掷筊卜卦的人不计其数。

*掷筊:手合一对新月状的筊杯,请示神明后「当啷」一声甩在地上,解读卦面,一种道教的占卜方式,在闽南很常见。

远行的人们乘船归来,将异域与本土风味糅合自创一派,譬如「沙茶」可追溯自东南亚的沙爹,在潮汕、闽南一带发扬流行。

关帝庙正对面的好成财牛排馆是有家「融合风味」的名店。墙上挂满各类奖项牌匾,宣传片循环播放,让人不记住都难:老板的爷爷曾在百年前下南洋赴菲律宾做厨师,接触到当地香料与西式牛排的做法,回乡改良。肋排炖出了几分咖喱汤和肉骨茶的神韵。

筷子尖一拨就脱骨,牛肉酥软,调味浓郁,确实好吃。

好成财牛排馆

如此这般,全国可见的小吃在这儿也有独特的本土痕迹。汤圆馅里加果仁,与姜汁和芋头一同煮;小笼包是发面,肉馅甜口,配大锅里捞出的水丸汤(鱼丸汤)或者牛肉羹吃。

海丝金凤汤圆+芋泥(防控要求大部分店家都换了一次性餐具)
远芳小笼包+水丸汤
满煎糕

闽南风味的烧肉粽据说是粤菜引进。肉馅卤过,高级点的会加鲍鱼干贝,配辣酱和花生酱吃。蘸酱和猪油渗入糯米,香中带醇厚的甜,好一枚热量炸弹!

侯阿婆烧肉粽

烧烤也可以蘸花生酱或者沙茶酱:

有点浮夸的名店鸡腿怣

泉州美食并非只有小吃。姜母鸭就是「硬菜」一道。选用红脸的番鸭,用老姜炖到酥烂。上过必吃榜的斯丹姜母鸭用几排冒着白气的鸭煲做门面,真正的店铺藏在巷子里。

另一家忠记盐烧番鸭在游崇福寺的时候骑车路过一瞥,生意非常红火,感觉家常菜馆的气氛更好些。

斯丹姜母鸭

闽南糖水

不知南方喝糖水清热祛湿的传统从何时流传起来,不过华南地区中式甜品已是遍地开花。广东有姜撞奶双皮奶、广西有龟苓膏、海南有清补凉,而福建有四果汤。

四果汤能加烧仙草腰豆西米椰果或各种水果,最不能错过的是一把石花膏。这是用石花菜(一种长在海边礁石上的海藻)熬成胶质再刮出来的,和冰粉原理有点像。本身没有什么味道,但口感爽脆清凉,与糖水无比般配。

石花草原料

泉州喝四果汤必去的无疑是秉正堂。为什么呢?因为在各式各样的甜品店点评里,总会有人说「我觉得这个比秉正堂好吃」。所谓的顶流,当然就是要被不时拿出来拉踩的,哈。

秉正堂传闻是历史过百年的老字号,比较高大上,天后宫总店那家尤其宽敞又喧嚣。另一家名店爱啊石花膏用不锈钢小碗盛四果汤,材料也更朴实粗暴,就是一种童年小店的氛围了。

泉州有一家名气很大的芋头饼,每天只卖半个小时,实在等不到,就用秉正堂的芋头饼解一下馋

如果石花膏配蜂蜜水太老派,那西街上的壶见就是本土奶茶之光!有福建当地出产的铁观音正山小种茶底。石花膏做配料,再加一勺芋泥,哗,味道惊艳到那些全国连锁奶茶店都黯然失色。

两天连喝两杯后意犹未尽地去查发现只在福建才有开,至今还想那一口。

刺桐之城

泉州自魏晋时期就见雏形,渔业兴起。食物是一方水土的投射。重闯荡、多融合的闽南饮食的形成,延伸到地缘与民俗,可联想到朱熹说的此地古称佛国,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商贸往事。

泉州郊区的蟳埔村,世代以打渔为生,头上戴花的蟳埔女和牡蛎壳做的「蚝宅」是两大特色

13世纪,马可波罗称赞东方的「刺桐港」繁荣兴盛举世无双:「船舶万艘,商人云集,货物堆积如山」。同一时期,犹太商人雅各德安科纳将东方的游历混以道听途说记录为《光之城》,其中这样写道:

街上有如此众多的油灯和火把,到了晚上这个城市被映照得特别灿烂,在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到它。

这是一个很大的港口……它所在地的江面又宽又广,整个江面行驶着一艘艘令人惊奇的货船。一年到头它都像一个巨大的交易市场,因而在这里你可以找到来自世界遥远地方的商品。……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各种教派,所有人都被允许按照自己的信仰来行事。

泉州郊外的洛阳桥,建于北宋,留存至今已近千年历史,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着明清禁海内迁,宋元时的「七闽都会」繁华不再,但寺庙祠堂、古宅古迹依旧鳞次栉比,特色鲜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1年就前来考察过,虽惜败世界遗产名录,但也留住了一丝清净。

很多人说,比起游人如织的厦门,古朴的泉州更值得游览。

一座锡兰侨民的旧居,这样的大户老宅在老城区非常多

还能不重样儿地吃上好几天呢。

参考资料:

[1]中国饮食文化史(东南地区卷),冼剑民/周智武

[2] 古泉州(刺桐)史迹 申报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闽南网

[3] 最能代表闽南菜和闽南文化的城市是哪个,知乎

[4] 闽南泉州饮食文化习俗, 超楠,https://wenku.baidu.com/view/a83c7557b90d6c85ec3ac696.html

你可能感兴趣的:(周末去泉州,一天吃五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