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积极心理学—避免分心

分心,指的是被外物吸引注意力,以致不能专注于重要的事情。

所以,要做到专注,避免分心很重要。

今天我们来聊聊专注的第一个策略——避免分心。

01、何谓分心

所谓分心,就是指被外物吸引。

如,当下我正在写着文章,突然来了一个电话,我被电话的震动吸引,放弃写文章去接电话;又或者突然电脑弹窗喷出一个好玩的新闻,我点开去看,继而写文章被中断……

如此,分心,从任何意义上来讲,都不是一件好事。

因为它对大脑来说,是一种突然的中断。它会迫使大脑从手头的任务上离开,切换到新的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会带来一定的“切换成本”,造成认知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未完成的事项会堆积在大脑中,占用后台的认知资源,挤压可用的资源。

其次,分心在宏观上会导致事情不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继而导致自我批评和质疑——我太笨了,时间那么长,这个事情我还没有完成,然后开始自责(怎么又分心了呢?怎么就做不到专注?)……自责导致更容易分心(自信降低,自我效能感低,容易被其他东西吸引),最后进入恶性循环。

如果在一天里面,这种“分心”发生得太多,微观上给大脑造成巨大的负担,导致认知过载(认知资源耗竭),让我们感到筋疲力尽、头晕眼花……宏观上给心理造成压力,事情不能如期完成,自我怀疑,情绪低落……

02、触发因素导致分心

专注(traction),该词源自拉丁语trahere,意思是“拖、拉”。我们可以把专注看作吸引我们去做想做的事情,这种行为会促使我们朝着目标不断前进。

分心(distraction),分心的词义虽然与专注相反,它们却源于同一个拉丁词根,意思是“注意力转移”。这种行为会促使我们远离所追求的目标。

书《不可打扰》

所有的行为,无论是让你专心致志还是分心费神,都是由内部或外部的触发因素引起的。

内部触因从内部给我们提示。当肚子咕咕叫的时候,我们会找食物。当寒冷的时候,我们会找件保暖外套披上。当悲伤、孤独或压力重重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打电话给朋友或爱人寻求心理安慰。

另一方面,外部触因来自外部环境的提示,告诉我们下一步要做什么,比如,提醒我们查看电子邮件、打开新闻通知或接听电话的各种提示铃音。外部触因也可以是旁人,比如在我们办公桌前停下来的同事。外部触因还可以是物体,比如看到一台电视机,我们就有想打开它的冲动。

触发因素让人专注,也令人分心,所以要避免分心得管理好触发因素。

03、避免分心策略

一、正视内因,通过“重新构想”的方式解决内因

当我们被游戏网络或手机诱惑打扰,深层原因是为了逃避现实中的某种痛苦。

首先一定要重视起来,正视自己在逃避什么。如果忽略分心的根本原因,就不会有能力抵抗诱惑。

“不满足既给人类带来进步,也让人类犯下错误。”

百无聊赖、负性偏向、反刍思维、享乐适应,导致满足感难以持久,也是分心的内因之一。

专注力培养等同于疼痛管理,“认识并克服疼痛感,是我们让自己变得专注的第一步。”但强行压制欲望会遭到反噬,聪明的方法是“重新构想”。

如,“重新构想”内因:

把导致自己不适的内因写下来,带着好奇心思考而非逃避。然后,提升专注力,尤其要当心“阈限时刻”。

所谓的“阈限时刻”也就是说在忙碌的空档,开启事情的准备阶段,特别容易分心。比如会议间隙或等红灯时,拿起手机,本来为了消磨时间,但不知不觉时间就会超过,反而耽误正事。

最后,在上瘾分心时刻,可以采用“冲浪冲动疗法”,停一停,等一等(如,当想玩手机时候暂缓这个冲动,过十分钟再去玩),想逃避享乐的冲动可能会消失不见。

再比如,“重新构想”性格:

“意志力不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而是一种类似情绪的东西。正如快乐和愤怒这样的情绪不会完全“消失”一样,意志力也会随着我们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而变得时强时弱。”

不要否定自己,认为自己天生自制力差,意志力差。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倒在实际困难,而是倒在对困难的想象,我们不是被自己打败,而是被自己给自己设定的框架和标签打败。

对自己不要过于严苛,后悔懊恼于事无补。有时候可以像安慰别人一样安慰自己。自我同情心会让人变得更强韧。

二、解决外部触因

尽可能降低干扰因素,避免被外力打扰。

比如设置手机静音、群消息免打扰、关闭新闻推送、管理手机应用和清理电脑桌面,或在某段时间内不联网,或用卡片或其他明确提示告诉别人,你处在拒绝打扰阶段。

04、写在最后

专注力的作用毋庸赘述,但提升专注力,不是一口气就能做到的,必须按部就班一步步来。

专注力培养的第一个策略——通过正视内因,解决外部触因来避免分心。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全部内容。

点亮再看,与朋友共勉,谢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 积极心理学—避免分心)